时隔14年,科技泡沫真的又来了吗?
2014-09-25 08:38:48昨天经纬张颖致CEO们的信中所言:泡沫随时可能破裂,要融资就在今天。其实在今年四月份BBC就预测到全球互联网今年有泡沫趋势。可泡沫真的来了么?我们来回看下BBC当时的观点。
1999年,“非理性繁荣”经济危机影响全球。时隔14年,美国股指飙至新高,互联网公司和科技股被推高。历史是否会重演?互联网科技泡沫是否真的存在?
美国股指飙到新高
S&P指数创下新一轮历史记录,消费股和科技股被推高。这种趋势始于去年,记录每个月都在刷新。
许多科技公司都是在纳斯达克上市,2000年股指达到最高点。当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纳斯达克股值暴跌一半,美国陷入经济危机。
确实,去年是2000年来美国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一年。Renaissance Capital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共有222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中45-50家都是科技公司。
如今,市场又到达了一个辉煌的顶点,这难道又是科技泡沫的征兆吗?或者,这些科技公司与2000年制造互联网泡沫的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
泡沫与否,这是一个问题
判断这个问题的标准之一就是市盈率(price-to-earnings ratio),它是用来考察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率。科技股之前都是14点,低于15年来的平均值22.3点,这表示科技股股值可能被低估了。
Twitter在纽约交易所挂牌第一天上涨了70%
回首往昔,1999年,当纳斯达克第一次到达4000点时,历史市盈率( price-to-earnings ratio based on trailing earnings)比值是19:29.7;当时的市净率( price-to-book ratio)为2.6:5.1,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热潮期间,这些公司的股票净值只有他们实际产值的一半。
这表明,股值在“非理性繁荣”期间是有不合理因素存在的。“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这个词的创造者是前美联储主席Alan Greenspan……或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Shiller(你可以依据谁问你这个问题作答),这个词用来描述快速上涨的公司股值与其实际产值背道而驰的这种互联网泡沫现象。
毕竟,股票价格是一家公司未来收益的现值;换句话说,股票价格是投资者判断公司未来是否会盈利的一个标准。如果市场判断公司的收益和它的实际状况相差很大,你可能就会怀疑是这种科技“繁荣”让投资者纷纷涌入股市。而在它面前加上“非理性”三个字是因为它虚高了股价,最后变成泡沫,烟消云散。
今年有别于2000年科技泡沫还有另外一些原因。
S&P 500和道琼斯都指数都到了新高,而纳斯达克相较2000年泡沫来说,始终有15%的低幅。
而且,去年年底上市的科技股平均上市价增长了40%。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国际IPO在交易第一天平均上涨了88%。
当然,在最近的市场中,也有一些巨大的价格跳跃现象。比如,Twitter在交易首日,股值大涨73%。
有涨必定有落。King Digital公司,一家做Candy Crush智能手机游戏的公司,在纽约第一天交易就跌了16%。
泡沫越鼓越大?
开发出微信的腾讯公司最近股价浮动很大
腾讯作为亚洲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开发出了微信和其在线服务,就好像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 Facebook, Twitter, Zynga and Tumblr的功能。2013年,腾讯股价翻了一番。今年三月份,股价上涨28%,创历史新高。腾讯在香港股市中表现最优——而就在前一个月内,它的股价曾下跌13%。
所以,下个问题是,现在的科技公司与上世纪90年代的科技公司是否有本质上的不同呢?
现在科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公司也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果让投资者判断,是不是所有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算作科技公司呢?——比如汽车公司Tesla,和银行的在线支付业务——难道不是科技创新的结果吗?
然而,IPO热门的互联网公司确实不挣钱的,比如Twitter和微博。
而且,这种“今日不同往昔”的说法是十分危险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相同的是,如果经济泡沫破灭,势必影响全球。美国现在才恢复到美联储开始推行货币紧缩政策。
上次经济泡沫破裂时,美国经济危机连累了世界许多其他国家。美联储只能降息刺激经济。
美国利率现在就快降到底儿了,上次的方法已经没有施展的空间了。
换言之,如果这次科技泡沫破裂,央行必将受到严峻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