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手到队友 Rackspace云中落败无奈牵手AWS
6740
2017-04-06 11:53
文章摘要:同一云时代诞生,一个成为先驱,另一个却黯然出局,Rackspace究竟如何涅槃?

撰文:T客汇  杨丽

编者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经销商亚马逊,竟然转行做起了云计算服务,数年之间吞掉大半江山。很难想象,同一时代下摸爬滚打多年的云供应商Rackspace内心是何等苦涩。上月,Rackspace现任CEO Taylor Rhodes公布了自己对企业的展望:在2016年实现私有化之后,不仅要聚焦托管云服务,还要为大型企业客户提供第三方咨询服务。

 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全球云市场份额排名占据前四名的分别是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IBM的HANA和谷歌GCE,增速基本保持在50%以上。这一年,AWS的年收入达到122亿美元,运营利润达到31亿美元。这个市场中,强者恒强,弱者只有被远远甩开的份。与三年前相比,市场中我们还能听到“Rackspace”的声音,以及它赫赫有名的开源云平台服务OpenStack。

 曾经的云服务先驱,变成“先烈”?

成立于1998年,10年后Rackspace登陆纽交所。2012年,联合NASA宣布开源平台OpenStack的建立,希望以此为自身获取商业成功。自此之后,Rackspace战略方向发生多次转移,从开创支持服务“Fanatical Support(狂热支持)”,到后来为电信公司和管理服务供应商搭建云,再后来又进军私有云,但这不仅未带给Rackspace发展,反将其逼到绝境,迫使创始人Lanham Napier也最终离开。 

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2年间,Rackspace在云领域已经投入了近10亿美元,这确实是一大笔资金,但和其竞争者的投入相比,明显不值一提。相比之下,一些财大气粗的IT巨头像谷歌、微软、IBM注入大量资本,不仅带动了云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给这个市场进一步的洗刷,资金实力并不牢靠的Rackspace首当其冲。

0.jpg

进入2013年,云市场硝烟四起,Rackspace雄心勃勃,叫板AWS,志在成为AWS的开源替代品。也就在此时,Rackspace已经受到多家重量级厂商的联合冲击,而后者发起的一波又一波公有云价格大战也让Rackspace方面几乎无法从云业务中获得任何收益。在业界看来,Rackspace迫于市场需求不得不降低价格。

2014 年初,Rackspace和在云计算领域大打价格战,导致Rackspace利润不断下滑,最终退出与AWS的竞争。为了改善现金流状况,Rackspace开始专注于为大型企业提供高利润的云托管服务。

同一云时代诞生,一个成为先驱,另一个却黯然出局,Rackspace究竟如何涅槃? 

换种打法,鸡蛋不必硬碰石头

451 Research研究机构分析师Carl Brooks认为,Rackspace正从一个传统的云托管和基础架构服务上,向更为通用的IT服务供应商转型。

最早Rackspace在自建的数据中心为企业客户提供主机托管服务,随着云计算的兴起,托管服务的内容从物理服务器向虚拟服务器转变,同时为企业客户提供操作系统以便程序的开发。 

Rackspace的托管服务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和开发者,大型企业一般选择自建机房。既然Rackspace收入主要来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云基础架构服务,那么,在为大型企业提供多种云和私有云支持和服务随着其需求和收入的迅速增长,很难在IT基础架构和OpenStack等技术上,与大型企业在私有部署上保持平衡。

从2004年到2014年,Rackspace原有的公有云业务难以为继,开始转向托管云服务。此前,Rackspace还透露出收购公司的意向,但不久后Rackspace决定还是放弃这一想法,开始转型。 

AWS、Azure、谷歌云背靠自身强大资源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云服务,面对压力,Rackspace试图改变其业务模式。既然这样的巨头已经在公有云站稳脚跟,落后者无法挤入第一梯队,那么与AWS和微软合作,不与石头硬碰硬,或许才是竞争之道。

从此时起,Rackspace莫不坚定地开始筹备私有化,走上云服务转型之路:一是专注于客户云实施管理,而非继续在公有云领域进行拓展,二是聚焦在其他云供应商服务的客户支持。

Rhodes认为,需要借助其他OEM供应商的技术,通过监控、管理和保护数据迁移过程以实现其云服务的附加值。

一方面,Rackspace自己的公有云服务继续由开源云平台OpenStack驱动。与此同时,Rackspace开始为更多的其他云平台提供支持,这就包括竞争对手AWS。 

2015年,Rackspace与AWS达成合作,为旗下企业客户将计算运营服务迁移到 AWS 云计算平台服务器上,提供多层次的托管云支持。之后,Rackspace 又与微软达成了类似的合作协议。这一年,Rackspace 业务收入增长了 12%,达到 20亿美元;净利润增长了 14%,达到 1.224亿美元。 

除了为大型企业提供托管云服务之外,Rackspace还提供一种支持服务“Fanatical Support",将其核心价值集中在服务质量上。

2016年8月,Rackspace以43亿美元完成了被Apollo Global Management的收购,实现私有化。

实际上,私有化使得Rackspace不用再关心财务数据的漂亮,以及对投资人的承诺,下一步战略转型,Rhodes希望在2020年前实现:

一是包括刚刚过去的6%的全美裁员,据外媒称裁员人数达到275人。Rackspace表示,此次裁员是为了削减企业管理费用并缩减管理层和行政部门,同时努力最小化对Fanatical支持和产品团队的负面影响。

二是不必在搭建计算存储和网络上与AWS直接正面竞争,而是与之合作,为旗下更多的大型企业提供数据中心的应用和数据迁移服务, 并同时为其提供托管网络安全和专业的第三方咨询服务。

Rhodes认为,大型云供应商的收入已近200亿美元,相比之下,隐藏在数据中心下价值5000亿美元的应用的数据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渐迁移到云端。那么专注于托管云服务和咨询业务,融入云服务生态不失为一步好棋。

除此之外,Rackspace还签署了一份协议,成为谷歌云平台首个管理服务支持合作伙伴,并在德国开设数据中心。

云市场强者恒强,弱者如何自谋生路?

 反观国内,云计算市场供应端也需要有专注于第三方咨询服务的“黑马”出现。

目前,IaaS企业用户部署云计算,将海量数据库逐步搬上云端,实现IT转型并非易事。这些用户也需要获得相关云应用管理、云实施和安全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1.jpg

实际上,移动信息化研究数据显示:国内云计算市场还存在着一个普遍问题,企业过于依赖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有的企业用户并不清晰,甚至并未采取任何相关的建设咨询服务,这需要相关的第三方参与进来提供更为专业的咨询服务。

2.jpg

简单来讲,从咨询公司本身来讲,做这类专业咨询本身门槛就比较高,且国内用户对第三方咨询的理解和认知度还远远不够。实际上,这种现象可能还不仅限于云计算市场,很多领域都往往缺乏专业的第三方给予指导和建议,相比国外来说还有待学习和成长。 

相比之下,Rackspace多年前就开始布局云计算,投资重金,开源技术,并注重服务质量,但依旧在巨头的厮杀中黯然出局,相比之下,国内的云计算市场格局已逐渐显现,新入场者更需谨慎,产品、技术要打磨,服务质量要看重,更为重要的是战略方向的把握当需前瞻。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