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alesforce提出“云计算”的概念开始,就吸引了不少有梦想的创业者,也吸引了IBM、戴尔、惠普等老牌科技巨头。可从目前来看,云计算已经成了互联网公司们争奇斗艳的新舞台,国外的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已经深耕多年,国内的阿里、腾讯、百度、网易等也纷纷踏足于此。
不难发现,几乎国内所有的云计算玩家都可以和美国云计算的先驱们对号入座。相比而言,美国云计算的市场要更加成熟,而国内还处于云计算的启蒙期。那么,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国际互联网巨头的云计算之争,对国内云计算市场而言又将有怎样的启示?
国际云计算之争的发展趋势
1 ,云计算“多极化”发展
从2015年云计算的销售额来看,AWS的成绩是79亿美元,微软斩获了11亿美元销售额,而谷歌的云平台只拿到了不超过5亿美元的销售额,似乎呈现出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其实自亚马逊开创了云计算服务后,竞争对手便相继出现。
微软在2010年推出了Azure,从自家擅长的PaaS服务入手,随后在IaaS市场向AWS发起冲击,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亚马逊AWS。谷歌2008年就推出了PaaS服务App Engine,2013年重新命名为Cloud Platform,并涉足IaaS服务,尽管发展速度不及亚马逊和微软,依然赢得了可口可乐、百思买等大企业客户的青睐。
诸如此类的还有IBM、甲骨文、惠普等。虽然亚马逊在市场份额上表现出了一家独大的姿态,可从云计算的走势来看,未来的格局很可能是“多极化”。
2 ,云计算“超大规模”的趋势
从硬件上来说,衡量一个云计算服务强大与否的典型标准就是数据中心的数量。
去年11月,亚马逊宣布将在韩国开设全球第12个云计算数据中心,不久又有消息称其在印度孟买建立了5个数据中心,此外还有俄亥俄地区建立的数据中心尚未公布。虽然亚马逊没有给出具体的服务器数量,但有人猜测其数量可能在280万到560万之间。
微软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上甚至可以用“挥金如土”来形容,据悉已花费超过150亿美元来建设新的数据中心。在AWS进入印度的同时,微软也在孟买、普纳、金奈购买了3个云计算数据中心,追赶亚马逊的意图十分明显。
谷歌凭借搜索引擎业务,已经在全球各地建立了近40个数据中心,消息称其未来几个月内将在美国俄勒冈州和日本设立数据中心。VMware联合创始人格林加入谷歌后,计划在12-18个月的时间内,再增加10座数据中心。
如今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在200亿美元左右,面对数万亿的企业级市场不过冰山一角。这或许是各家在数据中心扩建上不遗余力的原因所在,也意味着AWS终将结束一家独大的局面。
3 ,企业的多向性选择
据CRN报道,苹果最近和Google签署了一项4-6亿美元的协议,用以购买Google的云服务GCP,而在此之前苹果一直是AWS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谷歌的云服务已经超越AWS,却直指云计算的三个现实问题。
其一,价格仍是决定云计算受宠与否的重要因素,据传谷歌比AWS同等性能的产品在价格上要便宜15.7%-41.7%;其二,云计算的技术门槛并不是很大,谷歌和微软等跟进者在硬件设施不输于亚马逊的时候,云服务质量已经足以赶超AWS,至少亚马逊在云服务市场并没有用技术和服务打造出一道护城河;其三,很多企业处于竞争和稳定性的考虑,往往选择多家的云服务,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未来或许有更多的企业选择这一策略。
4 ,新巨头的快速成长
苹果在放弃AWS时,还干了另一件事,那就是自建数据中心,同样的还有Dropbox。
在AWS庆祝其第十周年纪念日的第二天,Dropbox发表了一篇博客声称将撤离亚马逊云服务,自建私有云——这也为云计算服务商带来了另一难题:部分企业早期依靠云服务迅速成长,最后却自立门户,甚至成为竞争对手。
据Dropbox称,AWS约95%的新产品和新服务都是客户需求反馈的结果,仅在2015年,Dropbox就为AWS产品组合新增了722项新的功能和服务。Dropbox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Facebook在云计算市场的黑马地位,相比于创业公司,这些潜在的互联网巨头们早已是云计算的资深用户,相关技术业已成熟,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拥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快速弥补硬件设施上的不足。
除此之外还有IBM、甲骨文、戴尔等对云计算蓄谋已久的公司。当这类企业也瞄向云计算的时候,将进一步刺激“多极化”的竞争态势。
国内云计算的发展
回到国内来看,阿里云在市场份额上仍然占有优势,其地位犹如美国的亚马逊,不过同样也遭遇百度、腾讯等跟进者的“多极化”竞争。或许阿里云在IaaS领域的成绩,让后来者难以在短期内与之匹敌,但谷歌和微软对AWS的战略思维值得国内云计算公司借鉴。
一是加大在数据中心、人员储备等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二是在吸引中小企业开发者的同时,通过价格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用户。而百度和腾讯也正是这么做的,尽管在投入上还和微软、谷歌们有不小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云计算服务商不约而同地提供将云计算“打包”的解决方案。
比如阿里云在面向企业提供弹性计算、数据库、CDN加速等服务的同时,推出了不少行业解决方案,类如电商解决方案、O2O解决方案、游戏解决方案等等,将IaaS基础服务进行打包,提供IT资源和互联网运维服务,同时也在打包销售自家的生物识别技术、用户资源等等,类似“拎包入住”的思路。
百度云、腾讯云等也在提供同样的服务,网易、金山、乐视等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提供类似的解决方案。服务模式上的高度重合,在服务能力、稳定性、品牌背书的同时,国内云计算领域或将效仿手机厂商的竞争策略,即削减价格、承诺功能,并提供更多可自由转换的服务。
除此之外,相比于Facebook的蓄势待发,网易、乐视等有同样背景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发力云计算,借助内部创业等形式将技术盈余打造成专业的云计算服务,在资金、技术、品牌上有着不小的优势,未来将成为云计算领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Ucloud、青云等也在云计算的红利下,完成了C轮以上的融资,凭借创始人的背景和资金实力,也拿到了云计算的入场券。这类企业或将成为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变数。
总的来说,和美国云计算市场相比,国内在技术和规模上还有差距,但竞争情况要比国外更加复杂。AWS等纷纷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建立数据中心,并积极向中国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相关的云计算服务。再加上阿里、腾讯、百度等依靠投资收购等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圈,国内云计算市场“多极化”的竞争趋势要更加明显。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