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桔子创始人文飞翔梳理三年创业路:一家慢公司的从1到3
5141
2016-05-31 20:12
文章摘要:  到2016年5月21日为止,IT桔子就已经在互联网创业圈存在了三年。很多人难以想象,这个至今已经收录了近3万家创投公司的数据库,总共只有30多人在建设,而这家进行到B轮融资的公司,已经分化出了数据、FA、媒体和众创空间四条业务线。   这家公司很“慢”,可能受创始人文飞翔的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节奏很金牛座,在20


  到2016年5月21日为止,IT桔子就已经在互联网创业圈存在了三年。很多人难以想象,这个至今已经收录了近3万家创投公司的数据库,总共只有30多人在建设,而这家进行到B轮融资的公司,已经分化出了数据、FA、媒体和众创空间四条业务线。


  这家公司很“慢”,可能受创始人文飞翔的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节奏很金牛座,在2014年创业最疯狂的时候,选择远离风口,谨慎扩张,到现在也只有60人左右;而在资本寒冬来临之际,却又早早储备好了粮草,秋收冬藏。一家生存三年的创业公司可能是什么样的?本文为IT桔子创始人文飞翔在今年5月的内部分享,由拓扑社进行口述整理。


   2013年:从前车马都很慢,只做两件事 


  大概从2010年下半年2011年初开始,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推动一波创业高峰,到2013年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新公司,我们就想提供一个地方,让大家集中去发现新公司和产品。其实在这之前我在盛大研究院孵化同类产品17startup有两年多的时间,对于数据行业的创业怎样从1到3是很清楚的,但是后来独立出来的时候和盛大没有达成一致,就出来自己单干。


  开始只有两个人,我负责发现内容和沟通,联合创始人SS负责技术。他之前在天使汇做过数据内容UGC的产品,对数据的抓取和采集也很了解,其实这两块就是IT桔子一直以来的核心。我们独立出来以后,之前一个想跟投17startup的投资人给了我们一笔启动资金,两个人在厚德创新谷租了两个工位,一个月以后的5月21号发布了IT桔子第一个版本,根据我之前做编辑的经验,当时的第一版是以CMS系统的形式存在。我们自己的投资人和创投圈的一些朋友转发了一下以后,我们积累了第一批种子用户。种子用户最重要的贡献是两个,一个是源源不断地提供项目源;第二点是,有些人会想到IT桔子上交流一些东西,比如说他希望对新产品或者行业做一些评论等等,这就给了我们做行业沙龙的契机。回过头来看2013年,其实可以称得上很多行业的转折点,比如什么“互联网金融元年”,什么“在线教育的新起点”,什么“企业服务的风口”等等,所以围绕着这些行业的交流,是我们做IT桔子线上社区维护和组织线下沙龙的初衷。


  其实到2013年年底的时候,整个公司就4个人,这4个人做了2件事情,一是让数据内容快速地增长,到2013年年底的时候我们是实现了从0到7000多家公司;二是我们从2013年的8月份开始做IT桔子沙龙。


  2013年其实是IT桔子这3年以来最纯粹的一年,人很少,大家的目标非常聚焦,也没有进行商业化。但是公司要向前发展,如果说我们2013年在做产品的话,那么2014年我们更像是在做项目。我觉得做公司就相当于这样一个过程:先做一个产品,然后把产品升级为项目,接下来以项目为基础升级成一个公司或者一个组织。


   2014:是保守还是坚守初心? 


  2014年的发展上我们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产品升级,一条是业务试水。那个时候主要想在产品上做两方面的升级,一是在数据的获取方式上,我们想让研发贡献更多的数据(结果第五个和第六个员工都是程序员);二是数据的实现方面,我们用什么样的产品来实现这些数据,是不是要加快我们App的上线?所以我们在2014年开始规划App。


  做App的时候有两个坑,一个是最开始App没有清晰的定位,第一版只希望先把web端的数据放在App上,让App和Web版同步,没有想过把用户留下来,这样App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发展都是受影响的;另一个坑是我们当时找的外包公司,比预想的时间延期了半个月左右完成,而且安卓端的产品质量很差,我们又没有安卓工程师,只能说发布了iOS版。但刚开始App的用户增长还是比较明显,一方面是因为那些人已经看了大半年的IT桔子web端,对于App端有些期待,另一方面是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什么同类的产品,而且在app上看数据比较方便。


  我们的数据获取方式上也产生一些变化,2013年的时候我们是CMS,那么2014年的时候就是CMS加上数据系统。我们做了第一批数据采集的系统,去抓新闻网站、招聘网站,去抓收录很多App的地方,把数据抓来。其次是我们把UGC做了完善,但是我们在平衡这两方面权重的时候,更倾向于程序,这样APP的时候也没有去做UGC,到了2015年,才慢慢补课,去做UGC的模块。2014这一年我们的公司数据是从7000多增长到了14000多,一年增长近8000个。


  2014年我们的业务策略其实非常保守,那时候还没有很明确的商业化的规划。数据上我们开始和一些客户达成协议,我记得我们签的第一个客户是三星,他们就是想知道每个月中国产生多少家创业公司,都是哪些行业的什么公司,当时交付的方式就是Excel。我们相信大家是更看重数据本身,而不是交付的形式,正因为这一点我们在2014年才坚决不做其他方向的业务扩容,唯一扩容的桔子空间是为了把行业沙龙在更多的城市落地。


  其实在2014年,第一批股权众筹网站已经出现了,FA行业也开始出现很多新公司,但我们没有在那时候去做股权众筹或者FA,因为2014年初公司的基调定得非常清楚,这一年里面,哪怕外面风云变幻,我们只做数据这一件事,我们扩张团队的步调也很谨慎,从4人增长到18人,但其他公司在这个时间点甚至可以做到10人到1000人,所以我也会去想,在那种时间点,一家公司到底应该去坚持自己的初心,还是应该顺势而为地发展?当时的保守是正确还是错误其实没有定论。


   2015-16:从项目到公司的变现之路 


  2015年比较大的一件事情是我们把桔子空间拆分出来独立运营。当时桔子空间已经运营了一年多,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沙龙场地的问题,后来就慢慢变成可出租工位的众创空间,在上海、武汉、深圳都有场地和注册公司,而且在2015年国家开始有针对“双创”的政策,所以我们把桔子空间这块业务拆分出来独立运营。


  虽然公司结构变化比较大,但是2015年其实是我们比较不满意的一年,虽然这一年我们把团队扩张到了30人左右,把桔子空间拆分出去独立发展,也确立了FA这一块业务,行业沙龙赞助也有流水,数据上我们增长到了26000多家公司,也进行了数百万美元的B轮融资,但是在产品上没有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其实有点不进则退的感觉。


  我觉得2015年IT桔子是趟过了几个坑的:


  第一是新业务的开拓。直到2015年9月份,我们才定下来做FA,这才有了猎桔这个品牌。其实猎桔有两件使命,一是我们在尝试了将近5个月以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尝试的变现方法,想去帮创始人解决核心的找钱问题,这是它最根本的初衷;二是开辟一个地方专门放想融资的公司的信息,但是我们是在尝试了5个月以后才确定下来我们的方向和品牌,这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很慢。


  第二是中层的补全。在2015年我们的人数增加到30人,已经管不过来了,所以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填补公司的中层。在创业团队小的时候,创始人其实是中层,我和SS带着员工们来做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当人数增长以后,有组织有结构是必然的,在2015年我们对中层干涉了很多,我们后来也反思,这是不是我们2015年没有里程碑产品的原因,所以在2016年会给中层更多发挥能力的余地。


  最重要的是关于数据的商业化。在2015年的下半年,有些客户开始觉得我们不应该用EXCEL的方式去交付,而应该用在线化的产品,当时我们做了定制的产品交付了,但到了今年,我觉得我们应该自己去定义IT桔子应该做什么样的数据商业化产品,因为我永远觉得数据能力是我们特别不想丢失的东西,我们可以开玩笑说不做融资业务了,或者干脆把所有的业务线都做减法去掉,最后剩下的就是数据,所以在2016年我们就开始正式尝试数据的变现和商业化。


  2015年我们做了很多加法,在2016年我们将更为专注。我们曾经做了很多事:沙龙、公开课、数据库、媒体……但是我们希望在创投圈里提起IT桔子的时候,都会说IT桔子是一家数据公司,我们最想做的还是数据的生意,这是我们永远的初心。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