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畅捷通上市之后走向分析 云+端之路存在机会也存严重风险
3912
2016-05-31 16:42
文章摘要:6月26日,用友旗下“畅捷通”正式登陆香港H股主板,超209倍认购,冻结资金200亿元,似乎市场比较追捧,但开盘后表现不佳,16元开盘微升至16.1元后掉头,当日低见14.84元后回头,6月30日以13.96元收盘,募集热情似乎没有反应在股价上。公开报道称:“董事长王文京表示将以上市为契机继续保持中国




       6月26日,用友旗下“畅捷通”正式登陆香港H股主板,超209倍认购,冻结资金200亿元,似乎市场比较追捧,但开盘后表现不佳,16元开盘微升至16.1元后掉头,当日低见14.84元后回头,6月30日以13.96元收盘,募集热情似乎没有反应在股价上。公开报道称:“董事长王文京表示将以上市为契机继续保持中国最大的小微企业管理软件提供商的的优势,加快迈进中国领先的小微企业管理云服务提供商的步伐……”。认购阶段的热情与上市后几个交易日后股价的萎靡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呢?




通过对畅捷通的云产品进行试用后,极为惊讶与不解,于是研究了下能交出这样产品的企业上市的“故事”是如何讲的,梳理招股文件披露的信息:


一、近三年的收入数据及各项收入占比分别如下




可以看到,近三年业绩表现在震荡状态,没有大幅增长,2012年较2011年增长8%,2013年较2012年下降5.5%。


做为核心产品线的T系列对收入的贡献由2011年的87.2%下降为2013年的82.2%,对收入贡献最大的T3系列产品三年对收入的贡献变化为:48.2%,48.4%,46.1%;收入贡献第二的T6系列三年表现则为:29%,22.3%,19.1%;所有产品线中只有T+和G系列连续两年都表现为增长态势,尤其是T+系列增长尤为明显,但是由于总体占收入比重较低,两条产品线的大幅增长也难以改变整体收入的震荡表现。


二、招股文件中对产品线的定义分别如下




可以看到T+的目标用户和产品定位基本上覆盖了T1、T3、T6系列,这就不难理解在T+系列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其余三个T系列产品线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尤其是T1、T6两个产品线已经连续两年下降,将T1、T6的客户转变为T+产品,来实现T+系列连续两年的大幅增长。


翻看招股文件,也确实有如下表述:T3系列软件产品的销售下降反映我们的营销重心由T3系列软件产品转移到T+系列软件产品,此乃由于我们相信T+系列软件产品的市场潜力较高。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较2012年T1、T3、T6系列累计比2012年收入降低3793.6万元,而同期T+系列的收入增长仅为2648.9,两者相比较差距在1100多万。既然是产品左右互博,为何会产生一千多万的收入降低,难道是T系列产品占有率降低了么?进一步分析T系列的定价策略,似乎可以解释T系列收入下降的原因。


在招股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产品定价的相关信息,由于不同产品线并发用户有1-3和1-6两种方式,并且有价格下限和价格上限(应该是对应的功能选项不同有不同价格),分别取价格区间上、下限将收入变化转变为产品套数,如下图:



可以看到,T1、T3、T6 三条产品线2012年到2013年的收入下降与T+系列的收入上升在产品套数的对比上差距非常明显,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的将三条老产品线的收入下降和T+的收入上升解释为:为了推广T+将用户引导到T+产品线上。


从一定程度上来分析,畅捷通核心产品线的用户增长已经乏力,所以才会导致收入下降1100余万,亟须新的产品线来拉动收入上升。总体来看,如果T+2014年还能实现一倍以上的增长,2014总体收入比2013持平或者略微增长还是较有保障的。


三、对于募集资金的使用说明


1、19,200万元(约占34%)用于T+系列软件产品研发及市场投入;


2、12,820万元(约占22.7%)用于云平台及创新应用研发投入;


3、13,160万元(约占23.3%)用于支持云平服务的推广运营;


4、5650万元(约占10%)用于收购业务策略相关的业务及资产;


5、5650万元(约占10%)用于补充一般运营资金。


可以看到,80%的资金都将投入“云+端”方向,几乎可以肯定10%的收购也会围绕“云+端”策略展开,可以理解为本次IPO,都是围绕着“云+端”来给投资者组织故事的,下面来看看有关“云”的内容是如何表述的。


四、云+端战略


对于畅捷云的三年规划,招股文件中用了一个很“朴素”的里程碑图进行了说明:



招股书披露:2013年12月20花费2,070万从用友手购入一个PaaS平台,然后2012、2013两年累计了8,110万的云平台及其他云服务的递延开发成本。


可以说,除了成立了一个研发团队以外,有一个“会计家园”产品外,有关云的内容都是“测试版”和规划。那么,两年一个亿的投入,未来的云端产品规划与目前形成的几个产品真实情况如何呢?


A、现有的云应用(目测畅捷通对8钟爱有加啊,还是应为港股上市,特意了那么多8啊):


1、会计家园,2012年首次推出,是“中国会计和税务专业人士的一个门户网站及社交网络社区”。


2、记账宝,2012年推出的免费应用,为用户提供简单的会计功能,包括简单的记账及编制会计报告。由于产品基于Adobe AIR运行,似乎距离“云”应用的便捷还有一段距离。


招股文件披露,这两项应用已经累计超过800,000家登记用户,但没有分别说明每一个具体用户数。


3、工作圈,2014年2月28日推出测试版,免费提供,是“企业的社交平台(于业务而言则为社交网络),可让业务用户在多操作装置上使用”。


4、易代账,2014年5月28推出测试版,目前免费,待正式版推出后将通过支付订阅费获得,是“帮助用户管理其业务的财务情况并编制会计报表的应用”。


5、客户管家,2014年4月28日推出测试版,目前免费,待正式版推出后将通过支付订阅费获得,是“一个帮助用户管理客户关系的应用”。


B、即将推出的云应用:


6、进销存,计划2015年第二季度推出测试版,待正式版推出后将通过支付订阅费获得,是“帮助用户管理其采购、销售及库存的应用”。


另外,未来会将“T+系列软件产品与云应用相结合”实现:移动应用以及与会计家园、工作圈、客户管家的集成。对于企业云应用商店的规划与布局,未见过多披露,暂不分析。


两年8千万的研发投入,形成了5个产品,其中3个目前属于测试版本,且都是在2014年上市前不久才推出的,如何才能“加快迈进中国领先的小微企业管理云服务提供商的步伐”这样一个美好预期呢?


先来说说总体映象:


1、会计家园,一眼看去就是财会行业的“知乎”或者“豆瓣”的定位。


2、记账宝,产品基于Adobe AIR运行,似乎距离“云”应用的便捷还有一段举例,网站提示有“记账宝在线版”但是本人愚笨,没找到,没发试用,暂时忽略。


3、工作圈,怎么说呢,定位目标似乎是这两年比较流行的“在线协作”平台的方向,但看现有产品,Web端更像一个简陋版本的论坛,可以自建一个“圈子”,沟通方式仅限于发帖、跟帖,当然了@也是支持的哦;APP比Web多了一个私聊的聊天功能,看起来似乎更像那么回事一点。


4、易代账,一个简单的记账平台,不知道和记账宝在产品定位上的区别是什么(因为没看到记账宝的功能),粗粗一看,能维护帐套,日常记账也没问题,报表生成导出都没问题,像那么回事。


5、客户管家,按照产品运营人员的说法,目前定位是“做一个让销售人员愿意用的产品”,实际呢,就能帮你存个企业信息、电话号码,做个工作记录,只能说是测试产品中的半成品。权当为了“上市”而“上线”吧。? 分析到此,我想说的是,畅捷通给投资者规划了一个很好的“云+端”的未来,但是我认为,就目前“云产品”来看,还只是故事,未来畅捷通的股价将会受云端战略产品的影响较深。


那么畅捷通这些云产品在设计上和功能联动上存在哪些不足?


下面说说对会计家园、易代账、工作圈、客户管家四个产品简单试用后的感受吧:


1、产品没有统一规划,各自为政


从Web界面几乎可以一眼断定,会计家园、易代账这两个是一拨人做的,工作圈、客户管家是另一拨人做的,两拨人在界面一致性,产品交互逻辑统一,UI配色、字体诸多方面都不一致,4个产品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公司推出的应用。哪怕就是在一个产品内部,也无法做到UI的一致性,可以点开会计家园的“论坛”,感受一下那种突兀的界面风格的变化。


2、技术似乎跟不上,性能堪忧


所有畅捷通的云产品的Web端访问,在同样网络条件下,肯定比别的同类产品打开慢很多,工作圈、客户管家更是离谱,加载速度更是可怕。更有趣的现象是,在一个windows操作系统为主流的时代,畅捷通的Web选择用Chrome内核的浏览器为第一目标,浏览器适配工作似乎还不在日程上,如果你有幸在试用过程能够联系到运营人员,会告诉你“对IE的支持不好,建议用Chrome内核浏览器”,我不知道产品经理对国内浏览器份额是数据是怎么看的?


3、产品定位不清晰,邯郸学步


工作圈的本意应该是一个在线协助工具,方便团队,尤其是异地团队高效沟通,可惜就做了一个“盖楼”的跟帖模式,目前市面上主流在线协作工具大多都有的“进度管理”、“任务管理”、“在线编辑”、“文档管理”等与工作协作有关的产品功能点,一概没有,而且更可怕的是居然没有搜索框,Web端似乎无法浏览到全部的历史帖子。


APP端有个可以聊天的功能,支持两人或者多人聊天,但是Web端不支持,请问产品经理你考虑过此产品的应用场景么?大家在工作时间是用手机多,还是在电脑上开浏览器方便?


会计家园,似乎是知乎,又像是豆瓣,加入论坛后,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客户管家,听起来应该是近期比较热闹的移动CRM,但是你真的进去试用了,你就算没有想死的冲动,但是让你哭一场应该问题不大。就算你短期不是CRM是一个让销售用的工具,起码你要知道销售的诉求、痛点吧?居然弄个工作日记功能就想在2C市场推广,这样的产品未必能让用户留存下来。


4、拿行业信息化的思路做产品,做运营,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


第一次看客户管家的界面,很难理解产品经理对需求怎么理解的,做产品,最基本的字段规划,元数据规划你要有吧?无力吐槽,好事者可以自行登录去看看。只能说,设计的时候几乎没有思考,就从用友、畅捷通现有产品需求中拿出来类似内容copy过来就ok了。


既然是做云了,做互联网产品了,运营起码的产品发版思路要清晰啊。


这是正在发生的问题:客户管家APP更新了,由于修改了接口,导致旧版APP无法读取数据。畅捷通运营的做法是:丢Appstore审核就不管了。


作为产品运营,你觉得5天以后审核通过,可以更新了,用户会不会早就删了你的APP?这么重大的更新,技术和运营不需要事先考虑清楚如何解决Appstore审核完成之前保证用户的基本使用么?


好在是测试阶段,如果正式运营,这么一个用户无法读取数据的事故,而且持续多日,运营人员:你可能要找工作去了。


最后建议畅捷通在产品层面、技术层面、服务意识上,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要拿云产品与自己的产品做分析、对比,更要进行横向与竞品进行对比,做好产品规划,以互联网人对待产品的精神高效率的拿出能抓住用户痛点,改变用户对传统管理软件中看不中用的印象。


? 在企业级应用上云的概念火爆的时期,在国家支持自主软件大好的市场机遇面前,交出了这样的产品,上市已成,但这样的云+端之路,靠谱否?且行且珍惜,畅捷通请加油!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标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