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如何说服CEO积极变革?
3519
2016-06-04 18:23
文章摘要:  大多数IT部门将70%的时间用于到处灭火,只有30%左右的时间用于响应业务用户的需求。你可能会想:“必须要有一种更好的办法。”  如果你能借助单一管理平台,运用一套操作系统管理,将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资产有效地整合起来,那么整套IT基础设施(以及IT人员)就有可能高效顺畅地运作。因而有望使负载均衡实现自动化



  大多数IT部门将70%的时间用于到处灭火,只有30%左右的时间用于响应业务用户的需求。你可能会想:“必须要有一种更好的办法。”
 
  如果你能借助单一管理平台,运用一套操作系统管理,将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资产有效地整合起来,那么整套IT基础设施(以及IT人员)就有可能高效顺畅地运作。因而有望使负载均衡实现自动化,尽量缩短停机时间,让工作团队少花时间用在完全凭借意志力将数据中心整合起来。
 
  不过,想说服首席执行官(CEO)或首席财务官(CFO),实施由虚拟化的计算、内存、存储和网络等资源组成的公用模块化基础设施,往往行不通。当你为“公用的、一次性连接的虚拟I/O网络”大唱赞歌时,如今很少有CEO或CFO会给予积极热烈的回应。
 
  所谓的“融合型基础设施”具有上述特性;但是对于IT部门之外的人来说,融合型基础设施听起来往往像是又一次为某种新潮的技术申请资金。
 
  CEO和CFO通常有自己的一系列标准,每一次为技术申请资金请求必须满足这些标准;用他们的经济术语来说,就是“最终有什么样的根本效益?”
 
  本文着眼于你如何用CEO和CFO能够理解并欣赏的语言,阐述为什么有必要分阶段实施融合型基础设施。对业务人员来说根本效益就是:有了融合型基础设施,IT部门为业务人员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就要容易得多。
 
  跨越业务/IT鸿沟
 
  很久以来,CEO和CFO们一直在谈论自己的愿景:让IT能够与本企业首要的业务目标相一致;同样,IT专业人员也一直在谈论自己的愿景:实现“公用计算”(又叫融合型基础设施)。如果把他们各自的愿景转换成一种共同的语言,实际上会发现,业务/IT鸿沟两边的每个人一直在谈论同一个主题。
 
  许多CEO和CFO一直在专业杂志上读到云计算具有的经济效益,他们对于融合型基础设施已经动了一半的心。财务人员对于云计算概念自然很上心,因为他们认识到云计算模式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他们分析云计算后,发现了它的许多优点:可以共享资源,按需配置资源,以及需求变化时,能够将容量重新部署到别处。这听起来就像是按需付费,而这正合他们的心意。
 
  你可以搬出云计算的同样一系列优点,表明为什么要实施云计算所需的CEO已在杂志上读到的融合型基础设施。比如:
 
  可以更快地创入--具有数据中心能够按需配置计算容量的优点。
 
  降低购置和实施成本--这是简化、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带来的结果。
 
  提高响应业务变化的能力--更容易管理的基础设施为你腾出了时间,更容易为业务人员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
 
  可预测的性能和更低的风险--系统是为了可以协同工作、更顺畅地运行、少出故障而设计的。
 
  获得有利的地位
 
  你可以在预算和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实施融合型基础设施。而采用为CFO节省大笔费用的虚拟化技术,你已经完成了这方面的大部分工作。
 
  如果你后来决定把有选择的系统迁移到公共云,要与云提供商洽谈条款,融合型基础设施方面的经验还让你处于有利的地位。如果你自己的数据中心中有云环境,你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
 
  与实施融合型基础设施有关的主要风险是,采用原来那套零敲碎打的方式做事情。与物理服务器相比,虚拟服务器更容易出现散乱现象,导致虚拟服务器不受控制。别想着为某个新应用添加一台新服务器,而是要想着添加容量,如果想着添加共享容量更好;别想着三年的生命周期,而是要想着按需提供;别想着业务人员怎么老是跑到我办公室求助,而是想着让他们可以为自己配置资源(当然前提是遵循你所制定的准则)。
 
  你要换一个思路,否则无法获得融合型基础设施的所有优点。
 
  对于一套运行顺畅的融合型基础设施来说,不仅仅需要创新技术。为了让IT部门与业务部门真正步调一致,包括IT人员在内的每个人都要明白业务需求。因而,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一定要比过去大有改善。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IT部门来说,IT部门内部的沟通一定要比现在做得更好。实施融合型基础设施需要打破原来围绕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专业领域而逐渐形成的一个个孤岛,大多数IT部门存在这样的孤岛。融合技术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把彼此竞争的各个部门捏合成一支协调有方的团队。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标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