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不能包揽六大决策 (上)
3428
2016-06-04 20:57
文章摘要:  如今,IT成了企业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谁来做出重要的预算和流程决策,这个问题就显得极其重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Peter Weill教授表示,重要的IT决策应当由CIO和高级业务主管共同做出。  Weill说: “我们研究了数百家公司,试图弄清楚是哪些因素导致它们获得了不同的IT投资回报。研究发现



  如今,IT成了企业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谁来做出重要的预算和流程决策,这个问题就显得极其重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Peter Weill教授表示,重要的IT决策应当由CIO和高级业务主管共同做出。

  Weill说: “我们研究了数百家公司,试图弄清楚是哪些因素导致它们获得了不同的IT投资回报。研究发现,表现出众的IT部门的特点之一是,关键决策是由技术主管和业务主管共同做出的。” Weill认为,CIO和董事会应当共同制定六个关键的IT决策,要是缺乏这种合作,后果可能很严重。 “如果高级业务主管不参与这六大IT决策,而只由IT部门做出决策,那么无论是IT部门自己还是整个企业,都会承受很大的风险。”Weill说。

  第一个决策:

  我们应当花多少钱?

  Weill说: “企业最难做出的决策之一是,在IT上到底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长期挂在董事会主管们的嘴边。“我经常要与董事会和高级主管打交道,他们老问我这个问题,好像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摆在那里。”

  这个问题会引发出两个同样重要的推论: “谁应当做出这些预算决策?”以及“我们如何让决策者对结果负责?”

  为了确保董事会对有关IT的问题开展的讨论卓有成效,就有必要改变看待IT投资的方式。“我们把IT投资看做一种投资组合,就像你看待自己投资体系中的个人投资组合那样。我们已经提出了一种框架,把信息技术投资分为四类资产,分别是: 交易流程、信息管理流程、战略性开发或创新以及基础架构。”任何一个IT项目都可能是这四类资产的任何组合。

  Weill表示,“用这种方式划分IT投资有助于促进高级主管之间的讨论。这四类资产当中每一类都有不同的风险和回报状况,平衡风险与回报为IT开支的讨论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共同语言,因为它借用了高级主管们再清楚不过的知识: 金融投资组合管理。”

  一旦确立了这个共同语言,企业的下一步就是根据目标,重新平衡针对这每一类资产的投资。“IT开支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但要了解需要怎样做才能够在开支方面有把握。”

  第二个决策:

  哪些业务流程应当获得资金?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重新考虑企业的IT预算分配流程。

  Weill说: “我们表述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哪些业务流程,而不是哪些部门、哪些职能部门、哪个国家或者哪个地区?如果贵企业不是按照业务流程来分配IT资金,那么几乎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比方说,一家保险公司可能会认为订单录入、开票/支付和理赔是三种不同的业务流程。然后,这家保险公司就可以确定其中哪些流程需要最多的IT投资。

  Weill表示,为了正确使用这种模式,企业还要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用一页纸就足以概述。“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公司洞悉10年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公司。只用一页纸就能勾勒出这种远景。每个项目——不管是不是IT项目——都会带来各自的价值,但效果又不是每个项目的简单叠加。”重要的是,参与决策过程的所有人都要有同样的远景目标。Weill说: “如果大家没有共同的远景,那么每次成功的只是会议室里面最会推销的那个人。”
 
  第三个决策:

  哪些IT能力应当面向整个公司?

  Weill说: “IT方面的一大问题就是,哪些IT能力应当是标准化、共享的?哪些应当是某个部门所特有的?”Weill坚持认为,由于增加了遗留系统的维护成本,只有薄薄一层共享服务的传统模式(各部门有各自的IT流程)是经不住考验的。

  Weill所在的信息系统研究中心提出了一种参考模式: 所有公用的基础架构和大多数共享的、标准的应用程序都应当是共享服务,某个部门或经营单位特有的数据管理流程应当保持彼此独立。

  大型企业或老牌企业可能很难走好这一步,因为企业往往积累了数量众多的外来IT系统和流程。不过Weill表示,主管们应当始终竭力消除外来流程。“简化流程是一项必要的工作职责,要是不简化,那就是玩忽职守。”使用Weill建议的模式可以识别外来流程,从而有助于去芜存菁。

  Weill承认,很难让部门主管接受共享服务。使用过共享服务的人都知道,一旦你找到某个部门主管说: “希望你们也采用共享服务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对方会说: “不,我们不一样。”但Weill表示,如果你能说服部门主管使用共享服务,就一定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哪怕再顽固的部门主管也会很快看到效益。

  信息系统研究中心的模式还有助于创新。Weill建议,应当在具体的部门进行创新,如果在平台上进行创新,那么失败率很高。“失败的创新流程应清除干净; 如果成功的创新流程具有面向整个企业的功能,就应融入到基础架构。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的动态学习方式: 创新→成功→融入基础架构→整合→腾出资金→再次创新。”

  这种模式要取得成功,落实一套行之有效的问责机制至关重要。“如果你没有明确谁负责弄清楚有没有获得回报,那么你根本不知道创新是不是取得了成效。”Weill说。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标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