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各大IT巨头纷纷发布了新一轮财报,同时,由于财报普遍不够理想,裁员瘦身计划也接踵而至。除了微软、Google、英特尔等国际IT巨头,日本9大电器巨头也群体性陷入业绩亏损泥潭,纷纷宣布减产裁员,收缩投资节省开支,以期尽快度过危机。裁员大潮全面侵袭IT业,裁员瘦身人数再创新高。
微软:启动34年来最大规模裁员
美国微软(Microsoft)公司当地时间1月22日宣布,未来18个月内将裁员5000人。经济不景气及个人计算机市场销售量下滑,也严重冲击从未大幅裁员的这间软件巨擘。裁员5000人将占微软91000名员工总数的5.5%。《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微软即日就开始裁员1400人,本预算年度的开销可省下7亿美元,裁减5000员工后,每年预期可省15亿美元。
微软营收下滑及大幅裁员的消息传出后,造成该公司股价在股市刚开盘即下滑7.8%。 同时,这一消息也震动了整个IT业,各大厂商信心再度受到打击。
英特尔:关闭5座工厂 5000员工受影响
几乎在微软宣布裁员计划的同时,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也宣布,作为公司重组计划的部分内容,公司将关闭亚洲及美国的5座工厂,将会有5000至6000员工受到影响。
英特尔表示,公司将终止两座美国硅片生产厂的生产,并关闭两座设立在马来西亚和一座设立在菲律宾的工厂,将会有5000名至6000名员工受到影响。不过,英特尔表示并不会裁减掉所有这部分员工,将为部分员工提供其他工厂的工作。英特尔的此次重组计划将至今年年底结束。
爱立信:全球裁员5000人
瑞典电信业巨头爱立信公司于22日公布了2008年第四季度的业绩报告,尽管盈利超出市场预期,但公司仍宣布包括裁员5000人在内的一系列成本削减计划。
2008年第四季度,爱立信实现经营利润92亿瑞典克朗(约合11亿美元),与此同时,公司该季度的销售额为670亿瑞典克朗,与2007年第四季度的545亿瑞典克朗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超出市场预期。尽管如此,爱立信仍表示,将继续采取将部分运营厂房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国家并减少临时工和顾问数量等措施来削减成本,并在全球范围内裁员5000人。
北电网络:计划增加裁员
据国外媒体报道,北电(NortelNetworksCorp)日前正在制定一项有关进一步裁减全球员工的“详细计划”,并将努力避免召开本年度股东大会,理由是股东大会不但分散精力,而且成本高昂。
报告表明,虽然北电已经将其全球员工总数从2000年的约9万人裁减到了今天的3万人,但该北美电信设备巨头仍需进行更多裁员才能继续生存。
日系家电巨头“全军覆没”
上周,松下电器公布了2008财年净亏损42亿美元的利润预期,这也是自2002年以来松下电器首次年度净亏损。这还只是日本消费电子巨头集体滑落的一个片断。结合此前日立、索尼、夏普、NEC等财报预警消息不断,曾经辉煌一时的日资9大电器巨头群体性陷入业绩亏损泥潭。近一周来,上述日企纷纷宣布减产裁员,收缩投资节省开支,以期尽快度过危机。
松下:全球裁员1.5万人
日本电器制造业巨头松下电器产业公司面临6年来首度亏损,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关闭27家工厂,裁员大约1.5万人。 按照松下公司公布的裁员计划,公司计划在2010年3月底前削减大约1.5万个职位,占员工总数的5%。松下还打算调整生产规模,定于今年3月底前关闭全球27家工厂,其中日本13家,海外14家工厂,占其工厂总数的比例超过一成。松下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裁员和关闭工厂是否会涉及中国,目前尚无确切消息。
索尼:或亏1.2亿美元 紧急裁员1.6万
1月中旬,索尼对外宣布2008财年可能亏损1.2亿美元,这是公司14年以来的最大亏损。公司也在去年12月紧急裁员1.6万名员工,并关闭部分海外工厂,以削减11亿美元的开支。
日立:计划裁员7000人
面对业绩的下滑以及经济的不断恶化,上周日立宣布将910家子公司缩减到700多家,并计划裁员约7000人,其中包括自动化系统部门削减4000名员工,另外在电视业务部门裁员3000人,日立方面表示,此举将为公司在下一个财年节省大约2000亿日元的运营费用。
NEC:在日本裁员9500人
1月30日,NEC公司宣布,由于糟糕的经济状况,将2008年业绩预期从盈利150亿日元改为亏损2900亿日元,并计划裁减2万名员工,并关闭一些工厂和取消一些业务。据了解,NEC计划在日本裁减9500名员工。
媒体报道,据公开数据统计,受业绩下滑影响,日立、松下、索尼等日本9大电器厂商裁员人数将突破6.5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