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商业价值与演化路径
5937
2016-07-14 14:11
文章摘要:区块链是一项分布式共享记账技术,其表现形式是:由多个节点参与共同维护的、有统一共识机制保障的、不可篡改、时间有序的密码学账本数据库。区块链把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打包成一个区块(赋一随机序列),盖上时间戳(用时间序列生成一个哈希值),与上一个区块衔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区块。改变区块链中任何一处的数据最终都会

区块链是一项分布式共享记账技术,其表现形式是:由多个节点参与共同维护的、有统一共识机制保障的、不可篡改、时间有序的密码学账本数据库。区块链把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打包成一个区块(赋一随机序列),盖上时间戳(用时间序列生成一个哈希值),与上一个区块衔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区块。改变区块链中任何一处的数据最终都会引起全区块链反应。



区块链



1
区块链的技术特征

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可以归纳为:多中心,去中心;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账本功能;共识;不可篡改,不可伪造;时间序列。



多中心,去中心:区块链技术建立在 P2P 网络上,每个节点遵循同一记账交易规则,都参与记账,同时每笔交易需要网络内其他用户的批准,不需要一套第三方中介机构(比如银行)或信任机构背书。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区块链是一种数据结构,同时也能形成数据库,将记录存放在每一个区块中。



账本功能:区块链是一本全网记录所有已发生的、交易的、公开的分布式账本,可以将每一笔发生在数字账本上的交易都复制到其他用户那里去。



共识:区块链的每一笔记账,只有当参与者达成一定数量的赞成票后,记录才能被添加到账本里面,通过共识算法的自我约束,任何恶意欺骗系统的行为都会遭到其他节点的排斥和抑制,因此其不依赖中央权威机构支撑和信用背书。



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区块链中的数据是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密码学中的哈希函数保证了这一点。区块链采取了单向哈希算法,同时每个新产生的区块严格按照时间线形顺序推进,时间的不可逆性导致任何试图入侵篡改区块链内数据信息的行为很容易被追溯,导致被其他节点的排斥,从而限制了相关不法行为的产生和施行。



时间序列:数据在区块链中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被记录,达成共识后被存储。



2
区块链的商业价值特征

区块链的商业价值特征首先来自于其技术特征,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多中心,去中心



区块链能够建立多中心和去中心的信用,但这并不是区块链的商业价值特征,因为中心化的机构同样能产生信用,并且它们具有根深蒂固的客户关系及合作网络优势。A 与 B 两个用户,通过传统的银行中介进行转账或支付,实际上,银行相当于掌握了 A 与 B 两个数据块所产生的「哈希值」,得以确立其中心化的地位。一旦这种「哈希值」被公众化会怎样?区块链的多中心和去中心正使得这种「哈希值」被公众化,以此带来权力的扁平化、参与角色的多元化、授权与激励。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区块链是一种数据结构,进而形成数据库,数据库是其一种基本的产品形态,与传统的数据库结合,能够应用到多种场景中。



账本功能



账本记录的是价值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权益关系,这是区块链能够实现价值转移的基础。账本属性使得区块链在交易环节具备优势,尤其是能够支持点对点的记账。当账本能够被限定在一定的网络范围内,加上高活跃度的交易,充当一般等价物功能的货币形态必然出现。



共识



共识是对网络范围和网络边界的定义。现实世界中,要求它是动态的、可控的,通过设置的开关实现开启和闭合的控制。这种开关可以是人为控制的,也可以由规则来控制,这使得区块链网络具备了连线特征。



不可篡改,不可伪造



「不可篡改,不可伪造」使得凭证具备唯一性,除了防伪的作用外,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带来了连接的确定性和创建的权威性。连接的确定性实现了人与物的连接,确立了属权;「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反过来保证了创建平台的权威性,同时,也使得只有能够一贯保持公正的创建平台才能存活下来。



时间序列



区块链按时间序列存储,实现了数据的可溯源。



以上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特征导致的商业价值特征,我们进一步探讨其商业价值特征的外延。



连线型业务与 OTT 业务的统一



A 和 B 相连接,C 是必经之路,那么 C 就是 A 和 B 之间的连线,依托 C 构建的业务就属于连线型的业务。在传统经济中,航空运输、集装箱运输等都属于典型的连线型业务。连线型业务最大的缺陷在于要依赖规模优势,要有大量的资本投入支撑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如巴菲特的观点,他认为飞机的发明是资本史上的一个灾难,让资本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投入到一个无法盈利的行业中。互联网公司都以构建连线型业务为目标,但依然不能摆脱连线型业务的缺陷。例如,微信是典型的连线型业务,但一遇到价值转移,微信支付每月的成本支出高达 3 亿元,以至于马化腾在两会上公开提议银行降低手续费。可以说,连线型业务并不适合连接价值的两端,他们对价值端缺乏议价能力,例如微信支付对银行。一些互联网业务采用游戏币、积分等方式实际上是降低了对连线的请求,进而降低成本。



OTT 是「Over The Top」缩写,原意是「过顶传球」之意,篮球运动员在他们头之上来回传送而达到目的地。OTT 业务是连线型业务的天敌,可直接绕过连线。区块链基于点对点的网络,方便不同个体之间的连线,对共识机制的设置,可动态的控制连线的范围与路径,通过共享账本,直接传递价值,实现了连线型业务与 OTT 业务的统一。



所有权定价向使用权定价转移



区块链能够建立人与物品的连接,确定人和物的属权,并且通过网络实时了解和更新这种状态。一旦人与物的属权可以实时确定,区块链的商业价值并不仅仅限制在登记和确权,对于具有高使用价值的物品来讲,共享行为将推动所有权定价向使用权定价转移。在传统经济体系中,用户如需使用某件物品,通常的做法是购买,拥有它,忙时使用,闲时闲置,共享行为将使用户不在局限获得物品的所有权,付费获得使用权将兴起,推动物品由所有权定价向使用权定价转移。区块链促进物品由所有权定价向使用权定价转移并不会发生在所有领域,而最先只能发生在当物品的定价向使用权转移时,用户获得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甚至为零的情况下,同时还受制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以用户出行服务为例,传统意义上,用户要获得便捷的出行服务,最好的方式是购买私家车,而利用 Uber 模式的共享经济,用户每次出行的成本仅为购买私家车成本的几万分之一,边际成本大幅降低。相反,对于不能大幅降低用户获得产品或服务的场景来讲,用户对物品所有权的满足感将阻碍共享行为的发生。



替代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的分布式管理



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的存在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利用金字塔式结构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由于资源的集中分布,也需要建立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对于分散型的资源,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管理和交易系统,将有可能建立起分布式管理的组织结构。分布式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将成为发展区块链的资源之一。



3
区块链的商业定位

通过以上分析,区块链的商业定位可能有四种:工具性的数据库及系统;连线型交易;价值转移;代币。



工具性的数据库及系统



如果将区块链当作一种类似于协议的底层技术,那么它并不一定能取得商业定位。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Java 和二维码。



Java 是一种可以撰写跨平台应用程序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1995 年由 Sun Microsystems 公司推出。由于 Java 技术具有卓越的通用性、高效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可以广泛应用于 PC、数据中心、游戏控制台、科学超级计算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Java 自面世后就非常流行,发展迅速,对 C++语言形成有力冲击,同时拥有全球最大的开发者专业社群。但是,Sun Microsystems 公司一直没有为 Java 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直到 2010 年,Sun Microsystems 公司难以为继,被 Oracle 收购,自此 Java 也被 Oracle 招致麾下。



二维码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上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是各种场景的入口技术。虽然二维码成为各种 APP 的标配,但没有任何公司能够通过二维码来进行盈利。二维码自身形成不了商业闭环,只能免费的被使用。



Java 和二维码的例子告诉我们,软件的功能并不能形成有效的商业定位,若要形成有效的商业定位,必须实现由功能向工具转变。以开发者平台、调用 API、开源的模式将进一步将区块链拉向功能化,主要是由多个无差别开发者平台的竞争所导致的。



软件获得商业定位只有四个途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中间件(主要是数据库、安全)和行业解决方案。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天然的与数据库紧密联系在一起,与行业结合,能够演变出多种行业解决方案,这将是区块链的一个商业定位。值得注意的是,被高度强调的区块链去中心化特点并不是导致该定位的原因,工具性的数据库和系统恰恰还需要首先被大型组织机构所拥有,充分利用大型组织机构的「孤岛」流量,类似于私有云,主要原因在于工具性的数据库和系统难以形成双边市场,仍需要中心化的组织来管理、摊销成本。由区块链形成的工具化数据库和系统的市场将是一个块状分割型的市场。



连线型交易



针对于交易,实现连线型业务与 OTT 业务的统一,是区块链最具特色的商业价值之一。建立在 P2P 基础上的网络,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交易,同时,区块链的交易特点要充分发挥,必须要求交易的范围是可实时定义和动态可控的。区块链的连线型交易场景不只局限于货币的支付,适用于一切可以交易数据化的场景,形成交易合约。和大型流量平台结合,将衍生出众多非支付型的交易场景,在产业中的地位相当于神经系统,最重要的是,管理分散型的资源。例如,对分散的风力发电设备发电量交易的管理。



价值转移



价值转移的核心功用在于确权、支付和流动性。最典型的是货币的支付。考虑区块链的价值转移商业定位,不能忽略区块链在价值转移网络中的缺陷——即价值转移网络与价值点之间的断桥。然而,这断桥恰恰就是产生新型组织的机会所在。



代币



在大规模的用户群、完善的支付网络以及共同认可有价值的标的的条件下,都有可能产生代币,例如,电信运营商的话费就是一种典型的代币,在互联网增值业务发展早期,话费就起到了代币的作用。货币的三个主要职能是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随着法定货币的兴起,虽然货币的价值储藏的职能被弱化,但各国的法定货币背后仍然要以国家的税收作为抵押,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基于区块链产生的代币也必须与现实世界中的价值活动联系在一起,构建这种联系,可以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真实货币与代币的准备金制度,另一方面是对价值活动的货币化。如果代币不能与真实的价值相连接,那么其最终只能作为交换媒介。代币与价值转移网络的界限在于生态环境的不同。



用户规模越大、支付网络越完善、共同认可有价值的标的的种类越多,代币的影响范围就越大。因此,代币是一种严重依赖于流量的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其自身也能产生流量。



4
区块链的商业价值体系

区块链存在着四种可能的商业定位,我们接下来将探讨这四种商业定位之间的内在关系,哪种定位将是未来的主导,以及它们对应的商业价值体系。在阐述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区块链的定价机制问题,因为,区块链是否能够实现定价将决定着其是未来市场的主导还是传统经济的附属。



首先,我们先来看比特币的例子。通过挖矿,消耗电能,产生比特币,比特币自身的价值可以以产生每比特币消耗的电力成本来计量,但比特币是消耗原材料后的产物,本身不具备使用价值,在非垄断的情况下,本身也不具备价值。比特币的价值体现在比特币网络,即利用比特币网络作为交换媒介,每个比特币的价值可以看作是比特币支付网络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成本。随着被挖出比特币数量的增多,若通过比特币进行的交易量没有大幅增加,单个比特币的价值将随之下降。一些组织推动了比特币与现实商品的对接,例如很多零售商接受比特币支付,使得比特币表面上看起来能够计量商品的价格,但商品的价格仍然是通过法定货币作为中介换算得来的。在去中心的场景下,比特币由于作为支付手段的非垄断性(其要与现实世界中的法定货币竞争),自身不具备价值,因此难以担当价值尺度的作用,也难以形成对商品的独立定价机制。



若代币作为价值尺度,需要与基本的价值建立关联,具体有三种途径。一是建立准备金制度,人为的规定与法定货币的兑换比例;二是选择一种新的一般等价物作为计量,例如,时间银行,在共识基础上,直接以劳动者的时间进行计量,在时间银行中人们认为教师、司机、医生等不同工种的人们的时间价值是一样的;三是投资收益对等,套利行为最终会驱使投资于法定货币与投资于代币的收益相等,这样就形成了代币与法定货币的汇率。由此可见,在三种关联形式中,只有第二种关联方式能够使代币对商品进行直接定价,但还要取决于人们能够找到其它一般等价物;第一种关联方式是对现有定价体系的一个补充,属于输入式的定价,利用法定货币形成的价格直接折算成代币价格;第三种定价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欺骗,通过交易所代币交易价格的波动来维系其与法定货币的汇率,利用人们趋利的心理弱点,只让一小部分人在一个时间点获得超额收益就可维持交易的持续进行,构建了一个零和博弈的场景,代币最终成为套利的工具,而不能实现定价,这就好比在现实经济中,只能用货币来进行定价而不能用金融衍生品来定价的道理一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代币并不能取代法定货币,其将只是法定货币的附属。未来区块链主要的商业价值体系依然围绕着法定货币展开。



工具性的数据库及系统



工具性的数据库及系统的商业价值体系将以行业和大型机构为中心,他们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建设新系统或替换老旧系统,用以支撑未来业务的发展,区块链从业者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这些行业和大型机构是成本的承担者,众多的区块链公司是设备与服务的提供方,这是一个典型的区块链私有云场景。



连线型交易



尽管区块链在技术上能够实现多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但连线型交易的商业价值体系却需要中心化的商业平台来组织、协调。连线型交易价值体系的最大特征是分散的资源管理以及多角色成员的参与。中心化平台的作用在于对交易规则的制定、交易范围的实时定义以及动态控制。连线型交易的商业价值体系既可能出现在私有云的场景中,也可能出现在公有云的场景中。



连线型交易的标的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如果达成交易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这种商业价值体系更可能建立在私有云之上,例如分布式风力发电,用户发电需要建设风力发电站,交易给另一个用户需要传输网络,这些都需要中心化的商业平台来建设,更重要的,商业平台要撮合双方和进行定价。第二,如果支持交易标的的基础设施目前已构建好,并且交易标的处于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那么这种商业价值体系有可能建立在公有云之上,但仍然需要中心化的平台来进行定价。第三,交易的标的是数据,也就是说如果满足 A,那么就执行 B,这个场景中不需要进行定价,中心化的商业平台将退化为基础技术平台。连线型交易的商业价值与网络规模效应强相关,规模效应必然促进中心化平台的出现,区别在于前两种形态下是中心化商业平台,后一种形态下是中心化技术平台。定价机制是需要哪种类型平台的分水岭。



价值转移



价值转移的类型包括两种,一种是货币的转移,一种是非货币的转移。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转移的商业体系相对简单,与支付、使用场景等结合即能满足需求。但对于非货币的转移,则涉及到确权、定价、支付、流动性等。



一方面,前文我们提到,区块链技术的缺陷在于价值转移网络与价值点之间存在的断桥,在这一点上仍然需要公司形式的组织机构来建立双方的连接,这也将导致价值转移网络格局的多样化。



另一方面,对于非货币标的的转移,区块链仍然不会改变「评估—交易」的业务模型,但对于非货币标的的评估方法,将会得到不断的创新,新的公司也会层出不穷。例如,由所有权向使用权的价值转移过程中,除了评估商品的价值外,交易双方的社会信誉也应被评估。



代币



正如我们前文所述,代币的商业价值体系核心在于如何与基本价值建立联系,前面我们提到了三种方法,准备金制度、选择一种新的一般等价物作为计量和投资收益平价,它们会产生不同的衍生体,为创新型公司提供了机会。



5
区块链商业化的战略决定性资源

从区块链的商业价值体系可以看出,区块链的商业发展主要来自于对未来的构想,而不是来自于商业的自发性成长。因此,区块链的商业化将取决于市场对区块链技术的接纳程度,对战略性资源整合的难易程度将决定着区块链商业化进程的突破点。初期,对未来区块链商业化起到战略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将来自于四个方面,客户关系、垄断、流量和定价权。每一种战略资源都可以支撑不同区块链商业化的独立发展。


客户关系



对于区块链的商业化,客户关系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行业客户或大型机构现有 IT 系统的突破,这是产品层面的,例如,Oracle 如将其现有的关系型数据库产品升级为区块链数据库,利用原有数据库产品在行业客户或大型机构 IT 系统中的格局,将可快速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作为大型机构相互合作的连接技术,如银行之间的清算系统,需要建立联盟,共同推动区块链技术被采纳,这是产业层面的。这两个层面的商业化都必须借助于以往客户关系的资源才能实现。



垄断



垄断者有权决定在自己的垄断范围内决定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政府和实现垂直一体化的商业价值链是最基本的两种垄断形态。政府可以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其主管的政务部分(比如,档案、溯源等)采用区块链技术;垂直一体化的商业价值链由处于价值链核心位置的商业机构发起,在价值链范围内采用区块链技术提供整条价值链的效率。



流量



借助于互联网流量,区块链作为工具性的数据库或系统,就有可能支撑起区块链另外三种商业定位,即连线型交易、价值转移及代币。例如,将 Uber、滴滴打车的流量与区块链相结合,可以衍生出多种应用与服务。但是,流量不会来源于区块链技术本身,也就是说,用户不会由于应用或系统采用了区块链技术而就大规模的使用它,流量来自于已有的互联网流量平台或新业务对用户的吸引。借助流量的价值,区块链系统的建设可以摆脱必须由行业客户、大型机构、政府出资的局面。



定价权



前文我们得出结论,代币本身不能实现对产品的定价,必须借助于其它组织或规则来实现定价。对于某些商品或场景,如能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起定价系统,将促进该系统被广泛接受并使用。与传统市场不同的是,通过互联网和区块链可以实现多层次的区域范围定价。这种情况在现实世界中是真实存在的,例如,滴滴打车中的顺风车定价,就是对一种新服务的定价,传统市场中并无对顺风车的定价机制。



6
以放大 10 倍的视角看待区块链

我们从数字货币与银行和协同共享经济两个大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区块链,确定其在未来的新经济中的地位。


数字货币与银行



谁真正的拥有你的钱?在当前的金融系统中,毫无疑问,是银行,银行拥有你的钱,银行花你的钱,银行创造你的钱。当我们查询账户的时候,看到的只是一串数字,而并非是真正钱。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制造着债务,创造着货币。当用户将钱存在银行中,银行对用户货币如何使用并没有得到用户的许可,目前的货币为债务货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最主要的创新不在于它是一种新的记账单位,而是其分布式的结算功能,使得转账无需经过可信的第三方即可得到验证,然而,央行正是作为可信的第三方而存在的,它只对一种特殊的资产——央行货币(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肩负着这样的职能。如果私人数字货币使用科技手段替代了第三方清算,央行的对手方就会反其道行之,那么,央行要么默许私人数字货币的发展并保持当前的清算制度,要么增加对手方,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之外,每个市场的参与者都可能进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货币的链条将被扁平化。



数字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央行对数字货币的设计,特别是它与商业银行贷款的竞争程度。如果央行数字货币只能取代现金,没有利息和商业银行账户的其它功能,人们还会把大部分钱存在商业银行;如果央行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越相似,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就越明显。存款由商业银行转移至央行,将会损害商业银行的初始授信能力,因为小额存款主要用于提供流动性贷款,如果该类存款账户大量减少,商业银行将更依赖于资金批发市场,从而资金方将有权决定将货币投向哪种类型的债务。央行数字货币未来是真正的银行账户还是电子现金,将是一个重要问题。



数字货币的出现,将使储户拥有了选择权,银行在放贷之前获得储户的许可,储户的账户将裂变为授权银行使用的资金账户和需得到许可使用的账户。货币将可以有选择的支持创造价值的债务,摒弃不创造价值的债务,货币创造过程与贷款盈利过程相分离。


无论是否出现新的货币,区块链技术都将区分出基于资产的货币与基于债务的货币,基于资产的货币将出现多种衍生体。



协同共享经济



《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中指出,通信媒介、能源和运输机制是决定一种经济范式的三个基础因素, 这些基本因素的重大改变将带来经济范式的变化。例如,19 世纪,蒸汽机、印刷和电报的发明,加之铁路系统的联网化,又依靠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第一次工业革命得以发生;20 世纪,集中供电、电话、广播和电视、廉价石油、国家道路系统中的内燃机车相互融合,这些共同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建设。两次工业革命使商业生活走出小区域,走向全国市场、全洲市场,乃至全世界市场。



现今,在越来越多的经济领域中,协同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正兴起,它有可能进一步降低边际成本,使之接近于零。这让许多商品和服务近乎免费,种类也更加多样化,并能够在协同共享上分享。数字音乐、新闻、视频等在互联网上以近乎免费的方式被消费,这就削减了音乐产业、报业、杂志业和图书出版业的收入。移动通信网络正与可再生能源、物流网络相连接,建立起一个分布式的神经网络,在整个经济链中,将所有事物与所有人联系在一起。企业和产消者将能够与物联网相连接,并使用大数据和分析方法来开发预测算法,这种算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力,减少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使用。在现实世界中,它可以将许多实物的生产和销售的边际成本降低到接近于零,使之接近免费,从而不再受到市场力量的约束。例如,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不管是为住房供暖、运行电器、为办公场所提供电力、驱动车辆,还是经营全球经济,我们在社会和生活中所使用的大部分能源的边际成本都将接近于零,已有数百万的人们已经将他们的住房和办公场所改造成了微型发电厂,以现场获得可再生能源。即使是在太阳能和风能设备的固定成本完全回收前(通常仅需 2-8 年),获得能源的边际成本也接近于零。



物联网平台具有分布式、点对点的性质,这使那些由社会企业和产消者组成的数百万小型参与者聚集到一起,形成全球性协同共享系统,构建横向规模经济,从而淘汰垂直整合价值链中剩余的中间人,使过去让边际成本居高不下的利润暴跌。在未来的时代,每个人都会变成产消者,可以更直接地在物联网上生产并相互分享能源和实物,这种方式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近乎免费,这与我们已经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制造和分享信息产品的行为相似。通过组织和衡量经济活动进行基本的技术改革,这预示着经济实力从少数人到多数人的流动以及经济生活的民主化。



将自家的停车位,在闲置时租给其它车辆使用,并收取少量的费用,这并不是未来的协同共享经济模式,未来的协同共享经济是以零边际成本为基础的,可再生能源、3D 打印、慕课教育、生产机器人、免费软件、医疗信息、P2P 信贷、民主化货币等是典型的零边际成本的设施。这将推动经济的发展范式由所有权向使用权转移。区块链技术将成为连接共享资源的交易核心,这种变化将首先发生在零边际成本的领域,沿着零边际成本的经济网络,区块链将重新整合经济资源、重塑组织形态。



7
未来区块链的价值分布

区块链的最终价值将体现在交易和交易生态的建立,未来将通过以下五种路径向区块链交易演变:


1)传统金融系统的区块链升级与改造;


2)法定货币账户、资产、权益、债务相关关系的变化;


3)数字货币、代币的交易生态的建立;


4)协同共享经济的互联与交易;


5)结合互联网流量,区块链商业价值的衍生体。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