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自主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风投公司难觅合适人才
10936
2016-08-16 10:18
文章摘要:我们都渴望成为一个风险投资人。你每天都会与聪明人打交道。无论你的投资是否成功,你都会赚到钱。人们以为你会在许多事情的判断上做出明智的选择。 然而,奇怪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拒绝与知名公司合作的机会,宁愿什么事情都自己一肩挑。艾维丹•罗斯(Avidan Ross)就是其中的最新代表,他原本是一家私营投资公司的首

我们都渴望成为一个风险投资人。你每天都会与聪明人打交道。无论你的投资是否成功,你都会赚到钱。人们以为你会在许多事情的判断上做出明智的选择。


投资人


然而,奇怪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拒绝与知名公司合作的机会,宁愿什么事情都自己一肩挑。艾维丹•罗斯(Avidan Ross)就是其中的最新代表,他原本是一家私营投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后来转型成为天使投资人。据罗斯介绍,他就合作与许多公司进行谈判,后来决定从大部分高净值个人那里融资 3140 万美元。(他宣布 其融资已于本月早些时候结束。)


人们为何要放弃与风险投资公司共创辉煌的机会呢?毕竟他们即便没有数十亿美元,但也管理着数亿美元的资金。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可以这样做。


通常情况下,这种“潜力股”已经赚了足够多的钱,可以放手一搏。比如 Felicis Ventures 的艾登•塞库特(Aydin Sekut)、K9 Ventures 的马努•库马尔(Manu Kumar)以及其他众多在过去 10 年摇身一变成为天使投资人的个人。


对于那些没有赚到“第一桶金”的人来说,他们进行融资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容易,尤其是主流社会对创业公司越来越感兴趣。风险投资人尼克•博纳特索斯(Niko Bonatsos)目前供职于 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但他也看到不少同行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正如他所说,“如果有人可以自己募集或投资 3000 万美元或 4000 万美元资金,他们为何不这样做呢?这就好像是说,‘你还年轻,又认识一些创始人,这是 1000 万美元,去投资那家公司吧。’”


实际上,这种趋势与传统风险投资的区别——这种区别最早可追溯至 2006 年,也就是“微风投”(micro VC)出现的时候——似乎越来越明显,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一些企业保持私有的时间更长,大量“潜力股”仍然在高价值公司内工作,如果不是因为私有化时间更长,这些人的钱可能早花没了。博纳特索斯说:“就行权计划而言,辞职成为风险投资人的意义不大,特别是对那些没有创过业或担任过高管经历,以及没有什么套现机会的年轻人来说。”


另外一个难点是,风险投资公司往往会对曾有过在 Facebook、Twitter 等公司工作经历的年轻消费专家趋之若鹜。但由于资金不断涌入创业公司,他们自主创业的机会从未像现在这么好过。


“相比 20%至 30%的股份,何不自己创业,将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掌握在自己手中呢?”博纳特索斯反问道。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席卷整个行业的文化转变。千禧一代人看待工作场所的方式不同于前几代人,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实际上,Intuit 公司在一份报告中预测 ,到 2020 年,美国高达 40%的工作者将是个体经营者。


有些人别无选择,也有些人则有意不到传统企业工作。正如 Trinity Ventures 普通合伙人帕特丽夏•纳卡切(Patricia Nakache)最近 告诉我们的 ,“千禧一代人对整体教育或工作经历的想法更不认同,这种想法就是‘我们将在一家公司工作 10 年或 12 年,或是我所有的课程都在四年制的学校学完。’他们的确开始对那些经历的界限提出了质疑。”Trinity Ventures 花了大量时间对按需经济的机遇进行了思考。


谷歌前产品经理亨特•沃尔克(Hunter Walk)表示,如果你想要更多地专注于种子投资,那么加入风险投资公司就更不切合实际了。沃尔克曾在 2013 年初与前 Twitter 副总裁萨特亚•帕特尔(Satya Patel)一起创建了专注于种子阶段投资的风投公司 Homebrew。在职业生涯早期,帕特尔也曾在谷歌工作过,还就职于风险投资公司。


沃尔克指出,就加入风投公司的纯粹压力来说,他们将需要更多的资金,以证明吸收最新普通合伙人的合理性,但这样一来,他们实施早期融资的难度越来越大。


对于这种转变,风险投资公司可能并不会因此失眠。尽管招募到顶尖人才的难度比以前大,但风险投资公司在吸引人才方面仍然拥有大量的工具,当然,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他们成熟的品牌。正如沃尔克所承认的,品牌的确很重要。


他还举例说,在谷歌,“在打开电子邮件时,人们更在意‘google.com’部分,而不是‘亨特’部分。吸引到这种品牌影响力和这些大型服务机构的能力,可以有助于活动的举办,实施行业分析——当事情的一些方面具有吸引力的时候,那肯定是这样的结果。”


在顶尖风险投资公司,潜在求职者的数量还肯定超过空缺职位的数量。乔什•艾尔曼(Josh Elman)指出,这也折射出硅谷其他许多行业的情况。艾尔曼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都工作过,如今是 Greylock Partners 的合伙人。他说:“在人员招聘方面,雅虎遇到的麻烦多过谷歌。有些公司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肯定更成功。”


艾尔曼还表示,大多数公司之所以在人才招聘方面安枕无忧,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尽管打算自主创业的人的数量空前,但“参与者”的数量也将始终超过“创始人”的数量。“如果你是创始者,就应该创建一家公司,”他说,“但如果你只是像我一样的参与者,那就应该去寻找极佳的市场机遇,然后从这些机遇中掘金。”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