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缘何被小米打鼻青脸肿?三星未来路在何方呢?
2129
2016-05-31 18:16
文章摘要:小米凭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坐大市场,挤下三星、登上中国智能型手机市场Q2龙头?《纽约时报》采访专家,整理出3大重点,看小米如何不靠低价、靠灵活策略赢得市场。
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公布的最新数据,三星不再是中国智能型手机市场龙头:小米第二季智能型手机出货量击败三星,成为新市场霸主。
今年第二季,小米在
小米凭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坐大市场,挤下三星、登上中国智能型手机市场Q2龙头?《纽约时报》采访专家,整理出3大重点,看小米如何不靠低价、靠灵活策略赢得市场。

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公布的最新数据,三星不再是中国智能型手机市场龙头:小米第二季智能型手机出货量击败三星,成为新市场霸主。
今年第二季,小米在中国的智能型手机出货量达到1,500万支,为去年同期出货量的2.4倍。至于退居老二的三星出货量达1,32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竟然下降近15%。
过去,三星以外国品牌之姿在全球最大智能型手机销售市场中国一枝独秀,但目前却无法敌过中国本土业者的步步逼近。
“中国市场激烈,包括经销商彼此之间竞争,还有4G LTE时代来临让3G手机需求疲软,这让我们饱受挑战。”三星移动通讯部门资深副总裁金贤俊向《彭博商业周刊》坦言。
Canalys上海分析师王晶微接受媒体受访时表示,因为红米机系列备受欢迎,让小米第二季财报表现亮眼。为扳回一城,传三星正准备针对低端市场出新产品。
只靠低价赢吗?
为什么小米能够窜起那么快速?真的是靠价格竞争,攻城掠地吗?《纽约时报》认为,小米的整体经营策略优于三星,才是小米能赢得中国市场的主因。
从通路来看,三星大多利用实体通路贩售手机,小米手机则多靠网络贩售。另外,小米手机提供限量存货,不仅产生“抢购”感,也降低处理存货的成本,至于劲敌三星,则必须花时间管理存货,也得想办法维持与经销商的关系。
至于产品面,为了满足消费者,小米花许多力气维持及提升使用者体验。小米以安卓(Andriod)为原生系统,再根据中国使用者习惯而设计的“MIUI”。MIUI系统每周五都会根据使用者的反馈提供更新版本,难怪“米粉”对小米每周的动作都充满期待。
另外,小米并不靠卖手机赚钱,以近乎成本的价格贩售自家产品。一支小米手机的产品生命周期可长达1年半,这当中,部分零件因此随着时间而降价。不靠硬件,小米透过手机搭载的应用程序、游戏及网络服务等软件服务赚钱,让小米仍能以低价手机站稳市场。
而营销上,小米也将公司成立日订为“米粉节”,在每年三到四月提供“米粉”各种网络活动、优惠及线下实体活动,擅长炒作话题,“他们把中国市场面貌改变很多。”Canalys分析师琼斯接受《纽时》采访时强调。
虽然在全球智能型手机市场上,三星及苹果仍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业,三星接下来既要弥平受挫的中国市场,更要维持全球优势。
三星未来何去何从?
三星最新的财报也显示了智能手机上市场遭遇滑铁卢,特别在世界市场之称的中国,三星之所以输的如此彻底?有人说在宣传上三星也是下了血本,但还是在中国大陆市场吃鳖,让业内人士很是意外,但从快速窜起的小米、联想与华为这些手机业者们身上,其实不难看出,智能型手机的零组件供应的成熟,加速了高规低价的思维在智能型手机市场的普及。
对小米有基本的了解的人就会了解,小米的获利并不是来自手机本身的利润,小米自己也强调自己是一间互联网公司,这意味着国内本身就是拥有独特的市场区隔,这样的市场区隔也造就了三星与HTC等外来竞争对手至今无法在中国拓展市场的原因。
另一方面,靠着国内雄厚的市场基础,这也使得大陆手机业者向海外拓展更加肆无忌惮,IDC最新一季的市场报告就已经告诉我们,联想与华为已经进入了全球前五大智能型手机品牌,LG也仅排名第五,可以想见国内手机厂商们的野心之大。
但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星要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
三星的确在软件与生态系统方面作过不少努力,但最后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很明显的是,Android的开源让三星尝到不少甜头,但现在却也开始吃了不少苦头,因为硬件规格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软件势必是差异化的关键,但市场似乎就是买Android与iOS的帐,其他操作系统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
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三星智能型手机的背后零组件供应商,还是有很大一部份来自三星半导体的奥援,当然,有了高通骁龙处理器后,三星自家的处理器似乎就黯然失色了点。智能型手机的积弱不振,也会连带影响到这层关系,从集团策略来思考,三星的下一步,恐怕就必须得深思熟虑才行。
放弃智能型手机是不是一条可行的路?如果是,那么下一个足以支撑整个集团业务的市场又在哪?倘若放弃不是可行的策略,三星就必须思考智能型手机下一个杀手级应用在何处?
笔者认为,放弃智能型手机的策略对于整个集团来说,过于冒险,原因在于三星一向不是开拓新市场的科技公司,但是在快速复制与反应市场脉动方面,三星拥有相当快速的应变能力。所以为智能型手机寻找下一个杀手级应用,或许是相对可行的路。
到目前为止,三星还是全球AMOLED领域极具份量的领导供应商,三星这几年一直积极在设法将以AMOLED为基础的软性显示市场化,但考量画质与机构设计等问题,即便真能量产,短时间内似乎也找不到合适的应用情境让消费者使用,但象是手环之类的产品,采用AMOLED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透过穿戴式与智能型手机之间的搭配,进而将使用情境最佳化,相信三星已经将这样的想法纳入研发之中。
另一种可能,就是强化与生态系统业者的合作,象是软件层面的操作系统或是参与通讯协定的规格制订,先前英特尔、博通与三星才宣布针对物联网在开放源始码进行策略结盟,若有办法在网通协定方面取得一定的制空权,也许能让三星在智慧家庭甚至是在未来的物联网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毕竟物联网应用还留有相当多的想象空间,而智能型手机本身,就具备了不少无线网通技术于一身,如何善用这些技术进一步与实际应用结合。
然而,由于硬件技术的成熟,也使得利用硬件电路来发挥创意的门槛大为降低,许多新创公司也纷纷冒出头,三星的下一步,或许可以考虑采取并购方式,来为自已的产品应用加分,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综效,这应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