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T客汇 张珅健
4月28日,2017年GMIC大会北京站在国家中心在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作为本次大会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人工智能(AI)”可会贯穿全场。从开幕嘉宾,剑桥大学教授Steve Hawkins,到现任谷歌首席科学家Yoav Shoham,从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到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技术官张宏江。众多科技大佬们纷纷就人工智能这一火热概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人工智能应用愈发普及
人工智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相信这一点没有人会否认。随着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行业热词正在从“移动+”、“互联网+”向“AI+”转变。初创公司和行业巨头纷纷进行“抢滩登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要往自己前面加上“人工智能”的头衔,生怕自己被对手甩下。
对于企业而言,随着巨头们的努力,公众对AI应用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已经大大改善。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成本也随着计算成本大幅下降,进行AI领域探索或部署的门槛也越来越低。根据资料显示,过去两年新增加人工智能企业数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
“人工智能+”成唯一出路?
那么企业在发展AI技术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对于AI的发展,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表示:“人工智能需要三个东西,一是大数据,二是算法,三是应用场景。”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将超过7亿,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度。如此庞大的数据源产生的数据规模也是难以估量的。再加上不断有来自学院的科学家进入,新一批人才的毕业和成熟;谷歌、百度等公司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开源,算法方面的壁垒一定会逐渐降低。所以,在前两个问题都能大体解决之后,目前国内企业,尤其是创业公司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找到合适并且有前景的应用场景。
例如国内风头正盛的独角兽公司,滴滴出行。目前滴滴的日均处理数据将近2000TB,公司的“智能大脑”运用这些数据,不断自己学习,为大众提供更方便的出行方式。这叫做有具体应用场景的AI技术。
而像DeepMind这样的公司,他们所做的技术并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或者可以说并没有自己具体的产品。AlphaGo虽然美好,但有人真的愿意将这个“狗”买回家吗?纯粹为了研究高新的技术,在短期内虽然可能能够掀起一点波澜,但最终也难逃被Google收购的命运。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学院院长Tom Mitchell教授说过:“如果是真正想要凭借技术,在AI这个领域当中去寻求更多的生存空间的话,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短视的战略。虽然在短期中会有成功的可能,但长期肯定会产生一些问题。而且也只能寄望于被别的公司收购。”
所以,虽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催生出了海量的数据,如果人工技能技术突破,无疑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但是能够产生商业价值的技术才有可能真正存活下去。这要求公司决策者或者创业者必须理解自己的产品、客户以及自己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