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PE从业者的独白:为什么我们纷纷逃离PE圈?
12614
2017-06-27 10:30
文章摘要:作为一个老牌的投资人,Tony离开了工作8年的老东家。那一天,下着蒙蒙细雨。尽管有几分不舍,tony还是收拾好行李,离开了他付出了半年青春的地方。

  前言

  作为一个老牌的投资人,Tony离开了工作8年的老东家。

  那一天,下着蒙蒙细雨。

  尽管有几分不舍,tony还是收拾好行李,离开了他付出了半年青春的地方。

  “当时心里还是蛮难受的,老板对我还好,业绩也不错,可是我就是不想做了。”面对GPLP君,一杯果汁喝完,tony叹了口气。

  然而,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我很多朋友也不做PE了,真的是人到中年,想认真的为自己活一次。”tony表示,此时的他真的感到无比的放松,而他的朋友也同样如此。

  而这种现象一直也在延续,包括GPLP君认识的多位PE机构的投资人都纷纷离职了,放弃了光鲜亮丽的职位和百万的高薪,投奔苦逼的VC,作为精明的投资人,这真的是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吗?GPLP君实在有些想不通。

  不过,既然是个现象,我们就值得一提。

  相比金钱 自由和成就感更重要

  

一位PE从业者的独白:为什么我们纷纷逃离PE圈?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当钱已经只是数字时,他们追求更多的是金字塔尖的精神追求。说白了就三个字——成就感。

  离开PE的投资人多半都是这种类型的人,他们本人并不缺钱——很多人都通过多年工作实现了财务自由,他们想要的是真正的自由以及人生当中的成就感。

  对此,某外资PE机构做合伙人对GPLP君吐槽,PE投资是在固定区域内跳舞,哪有VC机构的自由体操让人感到兴奋啊。之前这个投资人前两年年投资了上亿美元,为LP创造了2-3倍的回报,白花花的银子及提成面前,这个朋友却始终开心不起来。

  “在PE机构钱是赚够了,但是每天重复的工作,做一下财务模型,算算投资回报,虽然不像VC机构那样冒风险,每年可以获得稳定的管理费,但是跟VC机构相比,整天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那种价值感及成就,与PE投资相比真的没多大意思。”

  聊起PE与VC的区别,现如今转做vc的Tony感触颇深。

  “早期投资是百里挑一,中后期投资(不含并购)是十里挑一,难度不是在一个数量级,前者是风险偏好型,挑战的是投资人的眼光、行业理解力和决策力,而后者更多是风险中性或者风险规避型,虽然也需要眼力,但是更多的比拼的还是资金实力以及算数的能力,求的是稳。”Tony停下手头的工作,认真的表示。

  而据他介绍,在中国,很多PE基金也开始转型做早期,弄的中国的很多晚期项目,甚至是私有化项目基本没有人投资。

  当然,这跟人有关系,很多做pe的人都选择了转身——人到中年,除了钱,还想要有那么点其他方面追求。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显然前者对于投资人更具有挑战。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当钱已经只是数字时,他们追求更多的是金字塔尖的精神追求。说白了就三个字——成就感。

  实际上,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投资,从个人成长空间和能动性有个递减的链条:

  天使投资人>VC 投资人>产业投资人>PE 机构投资人>券商直投>投行人员。

  沿着这个链条可以梳理下,过去几年,有多不少投行人员跨界来做投资了,比如曾经华泰联合证券公司董事长盛希泰和俞敏洪成立了洪泰资本,跨界做起了早期投资,曾经建银国际产业基金总经理许小林成立了华盖资本,曾任国泰君安并购部总经理的蔡达建创立了高特佳资本。

  当然,还要更多的PE机构的投资人做VC去了,比如曾经淡马锡投资部副总监的程天跳槽去了顺为资本,又有一些VC机构的投资人出来做起了天使投资人的生意,比如曾经红杉资本副总裁李剑威离职去了真格基金。但从早期往后期跳的投资人GPLP君却很少见。

  事实上,越接近上市,投资人的个人发挥空间越小,越接近公司创立,投资人的个人发挥空间越大,同时风险也越大,不过对于一级市场多数投资人来说,他们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同时收获更大的回报。

  当然这和整个经济环境和创业环境也有关系。作为全世界创业和创投机构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新经济下,VC机构更能体现出其发掘潜在独角兽的价值。

  PE机构的烦恼

  

一位PE从业者的独白:为什么我们纷纷逃离PE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对于PE机构来讲即是如此。

  2016年,虽然PE机构收获颇丰,然而,明天的面包在哪里?这一直是困扰中国PE机构的一个核心问题。

  犹如中国的券商,基本国企改制都弄完了,该上市的也都上市了,接下来,大家还能做什么?

  毕竟在中国,IPO始终是靠天吃饭,当然,依靠IPO退出的PE来讲也同样如此——年景好了,奖金上亿,那个2017年的奖金狂欢大家还历历在目,然而,2018年的奖金在哪里?

  所有的PE都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

  这也就引出了中国PE的一个尴尬——相比于VC机构的市场化投资,一些PE机构投资是资源驱动型。比如过去的券商直投,基于自身与券商之间的兄弟关系,提前获知即将上市的公司信息,并进行Pre-IPO投资,2009年-2016年那段时间,券商直投可谓是躺着挣钱啊,不需要什么专业研究,投资也没什么技术含量。

  然而,这个金饭碗如今被打碎了。

  2016年12月30日,中证协颁布了《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子公司管理规范》和《证券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管理规范》,对于保荐+直投模型进行了新的认定,按照“签订投资协议与实质开展保荐业务孰先”原则,对于券商直投之前的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投资有了更严的限制和监管。

  饭碗没了,于是,一些之前做券商直投的干脆把这方面的业务停了,这部分做PE的人只能另谋出路。

  当然,近期,有关减持新政也将Pre-IPO的投资之路逼上了绝路——“企业上市之前3年,被投公司成立5年之内投资才能认定为创投机构,在上市后可以在一年后解禁退出。”

  不知道那些之前Pre-IPO 阶段投资的PE机构看到这条新规会不会哭死在厕所了呢?反正GPLP君的第一感觉是,PE的投资需要化茧成蝶了。

  如果不进行根本变革,基本上前途渺茫。

  或许PE机构VC化可能也有很大原因来源于此。

  当然,事实上,即便没有此政策,GPLP君也认为,随着IPO发审的加快,一二级市场利差缩小,赚快钱的时代过去了,专业型投资机构赚钱的机会已经来了,以前PE躺着数钱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如果说投资圈新的时代来了,那么对于PE来讲,重新树立自己的优势的时代来了。

  因为PE在中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只要需要重新审视机构的核心能力:一、你能否帮助企业打通公司产业链上下游,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第二,你能否有能力帮被投企业搞定自己搞不定的事情,比如获得优惠政策,行业牌照等,只要“我有你没有,敌不行我行”,那么你能笑到最后。

  正如张学友的烦恼歌,

  “烦恼什么烦恼

  除了心跳没有大不了

  人们不该去羡慕飞鸟

  世界比我大 把自我缩小”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GPLP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