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老虎?阿里云在中国之外的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4608
2017-11-07 15:13    文章来源:云头条
文章摘要:国外是怎样看阿里云的?

全球公共云市场排名第三的是阿里云而不是谷歌,它在力求取代AWS成为这个领域的龙头老大。不过在中国,它因与政府的密切关系而受到保护,面对竞争对手,无往而不胜。

长期以来,公共云方面的注意力一直放在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和微软Azure上,以至于未来的竞争对手很难挤入这场“双龙争霸的云竞赛”。谷歌云平台在收入方面排第三名,但被远远甩在后头,所以一些人称它们是云提供商“三巨头”(Big 3)。不过现在出现了另一家势头更猛、收入更高的公共云提供商,尽管大多数云行业观察人士几乎不知道它的存在。

我说的是阿里巴巴。

上个季度阿里巴巴的云收入几乎与谷歌云平台在2016年全年收入一样多,它在美国也许藉藉无名,却正在中国刮起一场风暴。西方的云工作负载远远落在了后面?

阿里云2016年收入达到6.75亿美元,超过了谷歌云平台的5亿美元,不过真正给亚马逊和微软敲响警钟的却是阿里巴巴在2017年的出色表现。在阿里巴巴第一季度,该公司的云收入猛增至3.59亿美元。在第二季度,这个数字再次跃升至4.47亿美元,使得该公司的年化收入达到近20亿美元。这个数字着实惊人,而每个季度近100%的增长率才是真正的关键。

的确,阿里巴巴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以至于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坚持认为,阿里云正处于“良好的发展轨道上”,有望到2019年取代AWS成为全球云市场份额的霸主。如果你想知道这怎么可能成为现实(毕竟阿里巴巴在美国和欧洲很少被人提及),简单的答案就是“中国”。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升温,阿里巴巴根本不可能在离开本地市场的情况下仍然在云收入方面占主导地位。

一方面这归结为中国经济的规模。即使是在很晚通过互联网走现代化道路的市场,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也为阿里云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这个私营部门的繁荣得益于中国政府自己积极大胆的数字化工作,要求政府部门上网、进入到云,而这个云主要是指“阿里云”。虽然阿里巴巴在国内遇到了大连(与IBM合作)和华为的竞争,但阿里巴巴这家提供商主要得益于走数字化道路的政府项目以及依托互联网的私营部门发展。

不过,如果阿里巴巴只在中国市场有影响力,不管收入怎样,还是很难让人觉得它是真正的赢家。

毕竟,阿里巴巴在全球有15个数据中心,其中9个在中国之外的市场。不过,尽管一心想要打入西方市场,但这些努力几乎没有什么好炫耀的成果。我让阿里巴巴举例表明美国或欧洲客户在使用阿里云,并未收到任何回复。我在该公司的官网上浏览了一番,只看到了几个零星的例子(https://www.alibabacloud.com/customers?spm=a3c0i.7911826.709261.1.66c31103tVUJvm),但几乎无一例外地是西方公司在中国选择阿里巴巴使用其云。

不过我从施耐德电气公司(Schneider Electric)的案例研究(https://www.alibabacloud.com/customers/schneider?spm=a3c0i.7911826.709261.7.66c31103tVUJvm)中看到了一个例外,也多少了解了阿里巴巴缘何能成功地吸引西方公司。案例研究称:“施耐德电气想要一个真正全球化的云网络来支持其应用,包括进入准入门槛非常高的中国市场。”为了确保真正国际化的覆盖范围,施耐德立足于面向中国市场的阿里云,还有在中国之外的市场运行的一些服务。阿里巴巴可能会以同样这种方式吸引希望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西方公司开始在中国使用阿里云,然后在中国之外的市场添加更多的工作负载。

阿里巴巴已表明,它在自己的地上能打赢,但它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保护,面对劲敌,无往而不胜。想成为真正的全球化竞争对手,而不是只雄霸中国一方的老虎,阿里巴巴需要在西方市场大力升级云服务,并积极进攻AWS。在中国之外的市场,阿里巴巴在与AWS、Azure、谷歌云、IBM、Oracle及其他公司竞争时得不到任何的政府保护。

吸引西方公司在中国使用阿里云也许不失为还是它在中国境外推销自己的一个手段。毕竟,阿里巴巴提供了与AWS同样的大规模运营经验。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关键在于将这个专长运用于那些感受到AWS霸主地位的威胁,但又不被阿里巴巴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所吓倒的西方公司。

非常有必要密切关注阿里巴巴,也许有必要在中国和中国之外都测试一下它的云服务。不过照目前的市场趋势来看,阿里巴巴似乎不会很快实现取代AWS的目标,要是它果真能取代的话。

作者:Matt Asay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