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通信是标配 但并不适合所有企业
6216
2017-11-29 15:38
文章摘要:一段时间以来,大型企业们总是热衷于使用云通信技术以满足自身不同需要与达到不同的商业目标。一时间云通信或统一通信即服务(UCaaS)似乎变成了通信行业中的标配,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编辑 T客汇 张飞逸

一段时间以来,大型企业们总是热衷于使用云通信技术以满足自身不同需要与达到不同的商业目标。一时间云通信或统一通信即服务(UCaaS)似乎变成了通信行业中的标配,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在做进一步说明前,我们有必要先对UCaaS做一些说明。

UCaaS的描述与定义

Gartner将UCaaS定义为一种支持与部署在企业本地的统一通信(UC)产品同样的功能。它与传统通信服务的区别主要在于,UCaaS 遵循云服务交付模式。Gartner认为UCaaS包括六项功能服务:

语音和电话,包括移动支持服务;

会议解决方案(之前被称之为“conferencing”),包括音频、视频和互联网会议;

消息传送,包括语音邮箱邮件和统一消息(UM)服务;

出席和即时通信(IM)服务;

客户端,包括桌面客户端与瘦浏览器客户端服务;

基于云的各种应用,包括集成呼叫中心、通信平台即服务(cPaaS)以及工作流协作(WSC)服务。

下面列出的是Gartner于今年9月发布的UCaaS的魔力象限。

1511940744(1).jpg

 如同于商业世界中的每一个技术与产品一样, UCaaS中充满了各种炒作与夸大,营销人员们总是试图让客户们相信“如果不把自己的通信事务移上云端,那么就会落后于同行”。 而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只是一厢情愿?

根据Nemertes Research公司的一项针对700名受访者的研究,多达47%的公司仍然将他们的通话或统一通信(UC)事务应用在本地模式上。 40%的公司表示在他们的所有通信终端中,传统数字电话的比例仍旧至少占有一半的比例,这说明他们还尚未将足够多的电话更换为IP电话,更不用说是上云了。 研究还发现,只有28%的公司完全将自身的通话与UC事务迁移到云端,使用多租户共享的UCaaS的产品。

此外,如果对研究数据再做进一步的分析,不难发现公司规模也会影响到云通信的使用。小于2500人的稍小型公司更有可能使用云通信服务,这主要是出于对成本的考量。而经营着传统通话平台的稍大型公司,可能会发现他们较难从云通讯的投资中得到回报。

看起来,云通信这个标配似乎不那么尽如人意。

灵活性、安全性与成本还是重中之重

不过,尽管存在成本等问题,但是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大型企业们也纷纷开始相关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其一是受到了供应商的推动,他们正在试图将更多的客户带到云端。比如Cisco和Microsoft分别推出了Spark和Teams。这两款产品是基于云端的UC和协作平台。而Avaya和Mitel等其他供应商也在继续开发纯云的产品与方案,并为客户提供从本地到云端业务迁移的支持。

其二是灵活性的原因,很多人认为云本身就意味着更大的灵活性。他们认为云通信可以让用户更快地获取全新的功能与应用。而且用户还可以实现更短的产品升级周期与更强团队协作,并可以将通信服务集成到业务流程或工作流程应用中。实际上大多数的UCaaS供应商都提供相关的服务,包括对呼叫中心、桌面视频服务和网络会议等功能的集成。

其三是安全与成本因素,Nemertes Research的另一项IT支出研究表明,IT安全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3%,而同期整体IT预算的增长不到3%。这意味着更多的IT支出投向了安全。那么有没有一种安全与成本两全其美的办法?答案是选择那些已经具有较为完善安全功能的云供应商。实际上这点也逐渐被用户所接受,相关资料表明近一半的IT领导人认为云应用比本地部署应用更加安全。

当然将本地平台迁移到云端还有助于用户释放IT资源,使IT人员更加专注于客户服务与业务协调的工作,而不用在服务器与应用上耗费过多精力与时间。

但是我们仍需要注意,云并不是一剂万灵药,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公司。一些大型公司(特别是那些来自于受监管行业的公司)可能尚未完全信任云模式,或者他们无法在云通信环境下运行公司业务。 同时一些公司仍旧担心于云端迁移过程中的成本,而还有一些公司依然不信任于UCaaS供应商承诺的服务质量和可靠性。

不过,整体的趋势仍旧是更多的公司开始接受云通信的模式以期获得更高的灵活性、新功能获得速度,并可以更好地将IT工作与业务需求相结合。虽不能说不用云通信就一定会被淘汰,但是如果公司不能认识到云通信的潜力与价值,那么的确存在他们会落后于人的风险。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