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部署将会消失?别开玩笑了
8681
2018-01-01 09:40
文章摘要:本地部署模式核IaaS模式将仍在大型公司中共存一段时间,尽管大型公司正常将更多的工作量迁移到公有云商,但是他们还是会在数年内独立运行自己德数据中心。

编译 T客汇 Felix 

人们常说,本地部署与云服务之间是一场客户争夺战,云服务似乎正在取得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地部署已经消失。 对于大多数大型企业来说,他们会至少将某些工作量应用在IaaS上。 Forrester公司VP监首席分析师Dave Bartoletti表示,根据Forrester最新的研究数据,现在全球51%的公司依赖于公有云平台/IaaS,这是这一数字首次突破50%。

Bartoletti补充道,使用公有云公司的比例”在过去四年中平均每年增长10个百分点“。而且他还预测到,公有云基础设施平台的复合增长率可能在未来两年甚至是四年中保持在20-25%。

不过,尽管公司在尝试公有IaaS服务十分积极,但是他们没有上云的工作量仍然占比很大。 Bartoletti推测,大多数公司在云中运行的工作量只占他们总工作量的10%左右。

Gartner VP兼杰出分析师Lydia Leong对此表示乐观。她说道,”在所有虚拟化基础设施中,如今公有云占比20%左右,这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她指出,很多企业应用的都是SaaS而不是IaaS。

为什么要将工作量放在IaaS中?

到目前为止,迁移到IaaS的工作负载通常都具有某些非常适合云基础架构的特性。 Bartoletti说,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弹性网络和移动前端应用”。 “它们是为弹性设计的,可以在云中进行扩展,”Bartoletti说道。

不过,Bartoletti也看到了一些趋势中的变化。他说道,“企业在传统静态数据库中的工作量已经减少了很多,这将是我们在2018年看到的最大规模的企业行动”。

公司开始愿意将这些传统应用放入云端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云安全标准思维的变化。过去,对安全问题的忧虑阻碍了一些企业上云的脚步。 对此Leong解释道,过去公司总是十分担心云供应商安全问题,但是现在他们却发现这些供应商比他们具有更高级别的安全运行水平。

她补充道,“这是过去几年中最有趣的转变之一,过去人们总是因为安全问题而拒绝云服务,而现在人们因为对于安全的考虑而上云。 过去几年中,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内部的安全状况,并意识到他们自己做的并不好”。

工作量将依然存在于本地?

Bartolletti说道,在五年他会说很多工作量其实并不适合公有云模式,但随着企业愈发习惯于在公有云中运行那些关键的任务应用,这走情况正在消失。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应转移到IaaS中。

Leong列举了一些原因,以说明为什么在本地部署中保留某些应用是个更好的选择。例如,那些依赖于物理设备的工作,比如医院病床或工厂的控制系统,即使在网络宕机下,人们也需要能够进行操作。

Bartolletti也认为不要“为了上云而上云“,他建议,企业需要保持耐心,直到他们充分做好了现代化计划时再去进行云端迁移。他说:”这意味着用云原生的数据库代替传统数据库,或者是用云原生的消息服务去代替传统的消息服务。亦或是用云原生的应用程序或网络后端替换传统应用或网络后端。所有这些都值得企业进行认真地思考与计划,而不是仅仅把云视为托管2.0“。

在某些情况下,工作负载是否迁移到云的决定可能归结为人为的考虑,而不是商业或技术原因。 Leong说:“对于一些CIO来说,当条件都相同时,他们可能会偏好在本地部署,如果你能够借助于自己的服务器来实现你的商业目标,那么这本身就没有什么不对”。

混合模式将胜利?

在可预期的未来中,似乎大多数的组织将同时使用公有云IaaS和本地部署的混合模式。

很多人把这种环境称为“混合云”。然而,Leong表示她“并不特别喜欢”混合云“这个词,因为它

总是被以各种奇怪的方式使用和滥用。但她承认,“云与非云模式绝对会继续共存”。

Bartolletti对此表示同意。他说:“Forrester的客户中约有80%已经表示他们的长期战略是混合型的。 “这意味着他们实际上并不是选择混合而是公有或私有的混合模式,而且在至少五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中,他们将会继续使用这种混合模式。

从长期来看,总体趋势似乎在企业会将更的工作量运行在公有云上。但是这并不是说企业将彻底遗弃掉自己的数据中心。因此,目前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他们是否会在IaaS或者他们自己的服务器上运行工作负载,而是他们将如何管理这两种环境。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