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已死?企业移动化正从主角沦为配角
7395
2018-05-17 09:52
文章摘要:时代变化太快,都没有时间去“缅怀”。

移动信息化现在怎么样了?伴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兴起,企业移动信息化迎来了巅峰时刻,但是时过境迁,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时代,企业移动化市场正在走进低谷,从当年的主角逐渐沦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路上的配角。

EMM已死?

“简单来说,企业移动管理(EMM)已经死了,重点将转向统一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这是SOTI首席执行官Carl Rodrigues最近在接受企业移动交易所(Enterprise Mobility Exchange)Jason Koestenblatt采访时的表述,其中两人还就移动转型、物联网以及EMM和MDM的下一步走向做了深入讨论。

Rodrigues还表示:“EMM仍然是该解决方案的基本要素,但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特别是随着MDM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个主要的变化是“从传统EMM向统一终端管理(UEM )转变。“

他强调,UEM替代EMM是必然趋势,因为除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外,现在还有许多不同的设备类型,而这些设备是EMM无法管理的,EMM被UEM取代是早晚的事情。

Koestenblatt显然不同意Rodrigues关于EMM已经死的论调。的确,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EMM是需要重新思考自已的未来出路,但并不是说物联网的发展是EMM出局的原因,也不意味着EMM就一定要在物联网中找成功点。

虽然说在物联网的世界EMM可能会“错过一系列功能和发展的可能性”?  但是如今也有许多企业的需求并不那么复杂,他们或许并不需要依赖日益增长的联网设备网络。何况在关注物联网和其他新兴趋势的同时,部署EMM解决方案仍然是他们选择的可行方案。

即使EMM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所有流动性需求,它仍然是企业移动工作中的最佳保障。所以,现在就宣布EMM已经死亡还有些为时过早。

不知各位看官怎么看呢? EMM已经死亡,为了寻求更全面的解决方案他们会被企业逐渐遗弃还是会继续坚持和发展?

EMM走到今天,的确有一批厂商淡出我们的视野,发展也可谓不温不火,比如这个市场的主要玩家,Zenprise被Citrix以3.5亿美元收购一年后,云计算虚拟化软件公司VMware在2014年1月宣布以15.4亿美元的“天价”收购移动设备管理和移动安全公司AirWatch,MobileIron虽然独自走上了上市之路,但是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一般,反观国内公司更是苦不堪言,原因之一:EMM已经不再是企业的刚需应用。

MAM尚未死去

关于EMM死亡的销烟尚未散去,EMM中的重要支撑MAM也已被打上了死亡的标签,随着嵌入式应用商店和增强现实等不断涌现,突然发现MAM在企业中的价值也越来越弱化。

例如,有企业在几年前就自已开发了MAM平台,属于企业内部专有,但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了。 换句话说,他们的MAM平台是单点故障。 除了编写它的人,没有人理解这些代码,所以也就没有人真的可以让MAM做出改变。

尽管如此,他们对MAM的需求却并未消失。 企业会发现他们需要将应用程序分发给内部和外部,还要与一些合作伙伴进行合作,自定义和跟踪使用情况数据,以及一个易于管理的廉价解决方案。

在这个市场上,MAM的名字很容易被忘记,但许多公司仍然需要MAM平台。 MAM已经商品化了,虽然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受欢迎,但对于那些需要简单功能的公司来说,它仍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MDM悲剧可能重演

虽然现在无法判断EMM未来到底会走向何方?但是追寻他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被替代或被死亡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还记得在2013年“MDM已死”的论断吗?当时有人认为:MDM为何已死,移动应用程序管理(MAM)才是未来趋势,MDM是一种过时的方法,仍在试图控制移动设备,锁定移动设备,要求合理使用,等等。

在当时企业对MDM还存在一些合情合理的需求。一些客户想继续向用户统一发放手机,现在想发放平板电脑。客户想完全控制设备,那样就能继续管理设备。客户说服了管理班子,继续投入这方面所需的资金。

MDM的功能仍然在企业中有效,但随着MAM的迅速成熟,取代MDM已成必然。

当时许多MDM供应商也看到了不祥之兆,纷纷投入到MAM领域,这时MDM产品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迈入了下一个阶段。

就像我们今天谈论EMM已死一样,没有哪一项技术会完全死亡,只是变得不那么主流而已。像MDM、MAM、EMM这些技术总是有其用途,尤其是在高度安全环境需求下,依然有他生存的空间,只不过是从当年的主角渐渐的沦为配角而已。

编译:T媒体  张苏月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