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IT产生业务价值有6个步骤
2582
2016-05-31 18:23
文章摘要:2014年4月,Gartner公司对外公布了一份针对中国CIO2014年工作要点的指导性报告(《2014年中国CIO应该加快关注IT的业务价值》(Chinese CIOs Should Accelerate Their Focus on the Business Value of IT in 2014)。其中介绍了在2014年,CIO应该更关注哪些新技术、新趋势,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采用新技术。其中包括了对




2014年4月,Gartner公司对外公布了一份针对中国CIO2014年工作要点的指导性报告(《2014年中国CIO应该加快关注IT的业务价值》(Chinese CIOs Should Accelerate Their Focus on the Business Value of IT in 2014)。其中介绍了在2014年,CIO应该更关注哪些新技术、新趋势,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采用新技术。其中包括了对技术本身的判断方法,对供应商的管理方法,人才和组织结构的建立和维护等等。



e行网今年5月独家视频专访了报告的第一作者汤彤妹(Tina T. Tang)以下是编辑后的采访实录。

Q:这次报告发布的内容和对外要提出的理念是什么?

汤彤妹:报告主要是将中国CIO应该怎样把整个IT部门从成本中心转移到业务模式盈利的中心。

一方面,CIO要收集各部门信息,帮助IT部门内部架构更完善、更有效的运行;

另一方面,CIO要考虑业务发展方向。IT如何支撑业务发展?如何节省运营成本,提升效率?

第三,CIO要考虑如何配合公司长远战略,比如公司未来是否要转型?产品是否要创新?多久更新一次?产品是否要打向国外,是否有全球化战略等。CIO应该考虑用这样的战略IT部门怎么适应?

但这些理念的实现,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Gartner发布这个报告,是要帮助CIO完成这个过程。

Q:报告里是否提供了一些方法?

汤彤妹:首先是技术适应性。不管数据还是信息,CIO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我们在这个报告里也提到,我们每年都要公布IT方面的一个HypeCycle曲线图,用它来描述各种各样的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是最初阶段,还是炒作阶段,还是开始应用,还是已经成熟。CIO可以通过这个工具观察看现在使用的技术如何向新兴的技术转换?这个转换是否可以通过数据的迁移、平台的转换升级实现?还是在我现有的系统上重新搭建一些新的应用平台,或者搭建一些什么中间件、软件,把最新的解决方案架构在其上。这些都是对CIO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

Q:大数据对CIO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趋势,针对这个领域,有没有什么方法指导实践的例子?

汤彤妹:CIO现在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是对的。但是从数据角度讲,大数据的角度,有两个声音,一个是现在数据太多了,我们能从里面分析出什么东西来。有的则说,我们一定要忘掉大数据,也就是说从现有数据中分拣出更适合企业需求的数据。

现在有一些大数据,可以说是垃圾数据或者冗余数据。这些数据其实没有必要拿过来分析,因为这是制造了一种混乱。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要规定这些数据的含义、范围、模型,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关的分析。这才是大数据运用的过程。

CIO要做的不是盲目把所有数据进行结构化、非结构化转换,而是把好的数据拿出来,而好的数据可能并不是很多。

另外,用大数据分析指导业务转型的方向。举某鼓风机企业的例子:过去,这家鼓风机企业是卖机器的,产品设计的核心是机器的改造、升级、换代,每年都在这个上面花大量精力,以求赢得市场竞争力。后来,这家鼓风机企业开始从制造机器向服务转型,所谓的转型就是从卖机器,到卖风。

这个鼓风机企业从其客户的角度思考,客户最终需要的是风,而非机器,而要为客户提供“风”的服务,首先要知道客户对风的具体需求,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需要什么样的风,比如风力多大?风速多快?从哪出来?等等,也就是让风更好地支持业务。

为此,鼓风机企业想了很多的方法,于是,他们在鼓风机上安装了很多传感器。借此将鼓风机运营过程中的数据搜集起来,例如运动的速度、出风的时间、持续的时间等等。

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我们知道这个鼓风机在什么时候可能出问题,进而可以采取预防性的措施。比如,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有某些部件需要更换。但是由于有自动化的传感器,鼓风机厂不需要客户来报修,而是通过数据监测,就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更换了。

这是一个很小的案例,其实它的理念和做法,可以扩展到很多领域,例如挖掘机等等,都可以借助大数据,实现不卖机器卖服务。转换为按服务收费。

Q:从制造到服务,如果没有今天的技术,是不是在原来是很难实现的?

汤彤妹:是这样的,技术是驱动力,其实技术驱动业务转型。技术是一方面,经济的增长是外力,还有人才是内力。现在IT部门招聘人才,可能不仅仅是能够写程序、搞开发,而是有业务的思维。比如在鼓风机厂的案例里,IT人员可能需要知道传感器应该安装在什么地方,采集哪些数据。这种业务思维,是企业对IT人员的希望,也是IT人员自身职业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过去30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人才相对不足。虽然很多大学在过去十几年一直持续扩招,提供了大量基础人才的力量,但是这些人才到了企业里面,如何提升,如何提升到能够“为业务思考”,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是一个本身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新兴”意味着我们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吸纳和学习很快,但是消化过程还是需要日积月累的,需要补充其他知识,以及练就对业务的熟练性,对行业的了解,对全球变化趋势的认知,都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内容。

但这给企业提出一个很大的课题。人才本身就是成本,把人才成本转化成能产生效益的成本还是比较难的。这对CIO来说也是有很大挑战的,而这也是CIO把成本中心转化为效益盈利中心过程中也需要考虑的问题。

【帮人才熬过寂寞期】另外,如何留住人才也是一方面。因为经济变化快,市场的多样性,一些年轻人学习了一些东西就可能想为了赚更多的钱而跳槽,但他们忽略了一个知识、技能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你能忍住这个5年、10年的寂寞期,其实你的价值会在后面很快地显现出来的。

对企业用人单位来说,要做的就是让人才觉得这个过程不是很难熬过去。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是不能太浮躁,要很好地学一些东西。这个“如何留住人才”也是CIO的一个课题。

比如,如何激励年轻人勇于尝试、创新,不怕犯错?如何对成长中的人才设定绩效考核机制等等,都是CIO这个“人才课题”中的一环。

Q:CIO对外方面,需要考虑哪些?

汤彤妹:CIO应该考虑到如何和第三方合作。作为企业CIO,即使自己做所有东西也要从外面买产品,否则成本很高。

当然,也有甚至服务器都是自己研发的,比如Google、Amazon等,可能会这么做,因为他们能够从这种做法中获得很大的收益。

但是在国内是少数,不管哪个行业的CIO,都有一部分职责,是跟产品、服务提供商打交道。这个时候CIO就要知道“什么样的供应商符合我的需求”。我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如何管理这些供应商。用什么样的标准?

在这方面Gartner都提供了一些指导性的报告。比如魔力四象限,对厂商能力的评估。并不是说最好的就是适合你的,而最了解企业业务需求的也许是最适合你的。也许是一个非常小,但专注在某个行业的公司,恰恰能为你提供好的服务。

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企业在转型时候是否要始终如一用一个供应商,还是选择多个供应商?每一个供应商的管理风格、企业文化,跟自己的企业是否相符,能否更自己的企业良好地沟通、互动、交流也都是要考虑的,对内对外要综合考虑。所以说CIO这个角色还是挺难做的,因为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考虑。

Q:以上这些方法,都会有单独的报告来告诉CIO怎么做吗?

汤彤妹:在这个报告里,我们提纲挈领的提到一些,这个报告更多的是综述性的,概括性的都提到一些。也有更详细的一些报告去指导他做的东西,然后CIO可以通过我们其他针对性的报告,获得更详细的知识。

Gartner认为,要采用一个新技术、上一个新系统,让业务有提升,要有六个步骤:

Idea首先是要有一个想法,就是我要做什么?但是从哪入手来做?比如大数据,比如不透明的渠道数据怎么提炼出来。怎么想?这是第一步。

接着是Creat,创造相关模式去做。想完后要如何创造?要用什么样的模型、平台来创造?平台开放的对我有好处?不开放的是不是对我的业务数据保密性更有好处?

Engage,自己内部人员要参与进来,怎么去实现这些。还有外部第三方服务供应商怎么结合我的业务去做。还有我的客户,我怎么指导他们去用。这都是沟通和磨合的。

Offer,提供相对的服务,怎样去服务,去指导他们做知识的转移、转化。

Monetize,怎样去价值化,去衡量,产生的效益、价值都要衡量。

Adapt,就是适应、维护、支持的过程。

这些所有事情都由CIO去驱动,这是主线。整合资源配置,去利用,去跟外界沟通,跟其他部门沟通,跟第三方沟通。



总结起来,把成本中心变为价值中心对CIO来说,要求确实很高。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