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统一超商前董事长徐重仁:创新来自于发掘消费者的内在需求
2773
2016-05-31 18:24
文章摘要:? 统一超商前董事长徐重仁去年突然离开一手创立、服务超过 35 年的统一超商集团,转任商业发展研究院董事长。沉潜近一年后,今年(2013)7 月,徐重仁的身影突然出现在 Facebook 上一个新开设的社团「重仁塾」,除了商发院之外,他为自己定位的新角色是:做年轻人的创新顾问。 重仁塾简介上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过往经营这




?


统一超商前董事长徐重仁去年突然离开一手创立、服务超过 35 年的统一超商集团,转任商业发展研究院董事长。沉潜近一年后,今年(2013)7 月,徐重仁的身影突然出现在 Facebook 上一个新开设的社团「重仁塾」,除了商发院之外,他为自己定位的新角色是:做年轻人的创新顾问。

重仁塾简介上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过往经营这些事业让他(徐重仁)累积许多经验,抱持回馈公众的想法,成立『重仁塾』,想透过『重仁塾』分享创新思维、传承企业经营智慧,并以个人多年来的创业经验,鼓励每个人都能勇于立定志向、实践梦想,为社会带来正向的前进力量。」

传承企业经营智慧,并以个人多年来的创业经验,鼓励每个人都能勇于整个採访过程中,徐重仁用不同的案例经验,反覆强调,创新不是突发奇想,真正对市场有意义的创新,都有迹可循。 7-11、星巴克、无印良品、博客来书店到黑猫宅急便,不管规模小还是大,他不断在实务经验中印证这个道理:「创新来自消费者的内在需求。」

把每一个事业都当做创业的经验,对徐重仁来说,可是个价值至少 1 亿 9 千万的昂贵道理。

1980 年引进 7-11 品牌,在台湾开设第一家便利商店统一超商,资本额 1 亿 9 千万台币。当时台湾的国民所得不到 2,700 美元。从日本移植来的便利商店文化,两地所得水準、消费习惯的差异下,明显水土不服,一开张就连续亏损 7 年。

这是徐重仁在统一集团内创业的第一次挫败。就在资本额几乎要被赔光之际,他重回战场,1984 年捲土重来的统一超商改名 7-11,这次改变经营视角,不再只看自己手上有什么然后硬要餵给消费者,而是「学着」看消费者需要什么,「满足」这些需求。随着台湾国民所得平均以每年 8% 成长率的速度快速繁荣,7-11 也跟着连续多年维持年成长率 50% 的惊人业绩。一步步,改写台湾消费社会史,改变你、我的日常生活方式。

以经济部商业司的研究资料来估算,2010 年 7-11 营业额佔台湾所有商品零售业(包含百货公司、量贩店)营业额约 13%。换句话说,消费者每天在台湾零售店裡消费的 100 元中,约有 13 元是在 7-11 裡花掉的。

早上拿着一杯现煮咖啡进办公室、下班时间到超商缴水电费、在网络上买东西到超商付款取货、累积点数换购公仔,这些再熟悉不过的生活消费习惯,在 7-11 满佈大街小巷之前,是不存在的。主流媒体给徐重仁一个称号:「台湾流通业教父」。但是我认为,徐重仁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却远远甚于流通业範畴,他更像是台湾便利消费生活习惯的促成者。

在创办「重仁塾」的同时,徐重仁也义务担任几个新创团队的导师。由他的儿子徐安昇投资的网络软体服务 iCHEF 就是其中之一。以徐安昇所经营的麻膳堂为实验基地,iCHEF 专注研发餐饮店专用的 iPad POS ,每週一次的会议,徐重仁不断提出疑问和挑战,iCHEF 的 Co-Funder 说,「每次开会都在谈很务实的问题,董事长会从使用者的角度不断提问,他教我们的创新,是在执行上高标準、而且绝对要实事求是,了解使用者到底想要什么,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出可以让使用者自在使用的产品。」

(想更认识 iCHEF 团队?赶快报名 TO Mixer #11,和他们面对面交流!)

从「传统」通路业转为年轻人的创业顾问,《TechOrange》专访徐重仁,请他谈他眼中的创新,谈创业的基本功,以及,他怎么看大量软体工具与网络服务对通路产业带来的衝击与挑战。

《TechOranege》总编辑张育宁(以下简称张):我们知道您离开统一超商之后,还是一直关注通路产业发展。通路产业现在一直在谈 EC、谈线上消费,但是最难的是实体这段的整合怎么做到。您怎么看虚实整合?

重仁塾创办人徐重仁(以下简称徐):不管是实体或是虚拟,最终都是要服务顾客,目标都是让消费者觉得方便,这件事情不会改变 。

过去还没有这么多科技工具,销售还是在实体店为主,所以我们才会做便利店。虚拟通路开始发展了之后,一开始的便利性焦点是「不用出门」就可以购物或者获得服务。但是即使是纯虚拟销售,都不可能全然脱离实体。线上订货后,没有物流,交易不会完成。可能是黑猫宅急便送到家裡,或是消费者自己到实体店去取货,物流配送商品,物流本身就是一个实体,同时也是连结虚拟和实体的关键,其实虚实本来就已经整合在一起,不是现在才开始的。

现在大家讲 O2O,你可以说是 Online to Offline,或者是 Offline to Online,两种形式我认为台湾都还做得不够好。

举个例子,Online to Offline。日本乐天市场(《TO》编按:日本最大网购市集品牌,类似台湾 PChome 商店街)本来只在网络上销售,因为在网络上销售,他知道哪几个店家生意做得好,就把销售前几名的店集合起来,在百货公司弄个临时楼面做短期特卖。

再来举个 Offline to Online 的例子。国外现在很流行的一种线上购物其实是超级市场在做的。上班族下班要去超市买东西很累,所以超市就提供网络订货服务,约定时间到了就帮客户送到家。在美国或在日本,这种服务比例越来越高,甚至可能占超市营业额的 5% 或 10%,而且还在成长。这是从上班族的生活型态下手,对他们来说,这很方便。而且,因为这些实体超市开始发展线上订货的服务,客人被导到线上去,他们就开始卖一些餐卷、Coupon 等等的虚拟商品,这类商品在线上卖比在线下卖适合。

台湾电子商务很蓬勃,大型的综合线上商店街、中小型集中品类的线上商店很多,但是这种从生活型态下手的虚实整合销售服务,我觉得做得还是不够好。

台湾的虚实整合创新,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空间

张:虚实整合这一、两年会这么受到瞩目,主要还是因为移动载具的普及和各种跟移动商务有关的软体发展。例如移动支付、移动虚拟会员卡等等,金融业者也在关注这个议题,很多管顾的研究看法认为,其实支付只是消费过程的一环,最终还是 User Experience 怎么做。从软硬整合的趋势来看,您有没有看过一些比较有趣的例子是可以发展的?

徐:日本乐天市集一开始的概念就是一个虚拟的购物中心,想要卖东西的人都可以在这边开店,供货、寄货或是客户服务都是商家自己处理。但是,所有的商品和交易资料都必须透过乐天市场的平台。有了这些资料,乐天市集可以销售的东西就变多了,后来就发展做旅游、做证券,只要是消费者想要买的东西,他都可以卖。这些关连性产业就是从 Data base 发展出来的。

另外一个例子,也是日本的 CCC(《TO》编按:日本 CCC 会社,Culture Convenience Club)。他是从音乐、影视出租连锁开始做,然后书、杂誌、动漫和游戏,逐渐形成一个 Chain(价值链)。当他拥有这么多 member data base 的时候,就自然会去开发所谓的 T-point 卡服务。消费者在 CCC 旗下营业的店裡租 CD 或是买其他商品,是用 T-point 卡当做身分认证和扣款消费,但是因为这个方式对消费者来说是方便的,他就把 T-point card 就延伸到其他不同产业去,不只在他自己本身的连锁体系使用,便利商店、旅馆等等。简单的概念就是,只要你买这个体系出产或是贩售的商品,你就可以算点数,就像航空公司的里程可以折换机票的概念一样。(《TO》编按:例如,CCC 集团在日本投资当地的全家便利商店,消费者可以在全家便利商店使用 T-point 积点与折抵消费。T-point 体系範畴相当广,旅馆、零售、线上购物等,在日本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忠诚会员体系,称为 T-point 联盟。 )

从这些例子来看,支付本身只是工具,关键还是回到我最开始说的,要寻找让顾客觉得方便的方法。最简单的支付工具是信用卡,但有的人觉得信用卡有隐私问题,不想要每次支付都附卡号,或是觉得学生没有信用卡,或是因为流程不方便,所以有了像 Paypal 这种以点数为概念的支付方法。像游戏业,都很早就发展出点数卡了。你刚讲的那些,Google、Amazon 或是 Apple 等要发展数位钱包,其实支付只是桥樑工具,乐天或是 T-point 的服务,最关键的还是透过这些桥樑工具,他知道客户想要什么,进而去发展可以提供的商品或是服务,扩大他的服务範畴,让消费者觉得购买这些商品或是服务的过程很愉快、很方便。

张:您怎么看现在台湾的通路业创新?

徐:做的不够好,或是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看 T-point 或是乐天的例子,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崭新的概念,你不是拿来台湾直接复製硬塞就可以了。你要去配合台湾的生活型态来做。要观察消费者行为,比如说刚刚讲的,超级市场帮上班族送货到家的服务,就是一种。

融入顾客情境,探寻他的内在需求,就是一种创新

张:不过这种创新服务的过程,有点鸡生蛋、蛋生鸡的意味在。消费习惯会随着创新而改变,现在 O2O 的服务发展,是创新阶段的前期,有点像 1990 年代超商刚进驻台湾市场的状况,消费者还不熟悉超商的消费模式,您怎么「创造」这种生活型态?

徐:你说的没错,有点像那个状况。超商的生活型态模式是从日本引进的,我们当时只觉得,这种服务形式很方便、很实用,但是消费者怎么没有感觉到?(《TO》编按:统一超商 1980 年引进台湾,初期营运并不顺利,曾经歷 7 年亏损)后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消费者自己没有办法跟你说他的需求是什么,你要去搜寻他的内在需求。就像 Steve Jobs 一样,iPhone 就展现了消费者内在的、最方便的操作方式,在没有用之前,消费者说不出来,但一旦用了之后,会很容易有一种「对!这个就是我要的!」的感觉。

张:可是你怎么去寻找消费「内在」要什么?

徐:要融入顾客情境。

张:可以举一些例子吗?像 ibon 好了,你怎么去知道那个是市场要的东西,以及你应该要装载哪些服务?

徐:基本上,顾客的不方便就是你的商机!你要去了解顾客的不方便是什么,这可能要花一点时间,而且你要想办法去执行。

一开始我在日本看到很多地铁站都有一台机器,在卖戏票、卖演唱会的票、还有卖旅游的 package,我觉得好方便,所以开始想,台湾能不能做?在台湾一开始摆了一个机器,开始做的时候很辛苦,因为顾客不来用。这也很正常,因为上面的东西跟他的生活无关。

后来我一直在想,同样的机器,台湾消费者需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衍伸的就是,台湾消费者最不方便的是什么?缴停车费、缴罚单、缴水费电费,买高铁票、订机票,这些都是上班族很需要做却又最麻烦琐碎的生活事务,这个需求如果跟 ibon 机结合在一起,是不是就很方便了?美国人来台湾看 ibon 机的应用,他们觉得很惊讶,觉得很创新。ibon 机不是台湾创造的,但是后来衍生的这么服务,可以用这台机器累积红利点数、申请户口誊本、叫计程车,却是在台湾消费者的内在需求下创造出来的。在你推出这个服务之前,消费者不会跟你说他想要,可是你提供之后,他会很乐意使用。

创新是累积起来的,不可能一开始就很成功,即使一开始成功,也还需要很多小成功累积起来才可以持续。ibon 前 3 年非常辛苦,找不到可以配合的对象,卖交通票券是一个成功的开始,后来做银行信用卡的红利点数,有了这些小成功,才有更多人愿意和你配合,后面才能更顺利的扩张,然后市场才会成熟。

张:这就是很多创业者做难拿捏的地方。以 ibon 机为例子,投资机器设点,一开始顾客都不来,你怎么知道是因为还没有挖掘到真正的内在需求,还是这个形式就是不对?如何判断?

徐:我内心有一个定见,做消费者服务,全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就是我的实验室。在国外做的事情他一下子就结束了,那我也不会去尝试。再加上我自己会去观察消费者需求,平时也持续关注世界潮流趋势。

张:而且要找到一个适合台湾市场的方法。

徐:对。

张:那 City café 呢?City Café 其实是改变台湾中产阶级消费生活型态很剧烈的一个产品。但是热咖啡这个产品听您说其实以前曾经失败过。

徐:对,那时候是用美式咖啡一壶一壶卖。这是从美国的 7-11 学来的。美国的超商裡面都会放几壶咖啡,客人自己倒,站着喝,喝完就走。30 年前刚开始做超商时,我在美国看到这个模式,也想要引进台湾。但那个就是失败的,因为当时台湾消费者习惯喝罐装咖啡,都是伯朗咖啡。如果要喝热的现煮咖啡,都是在咖啡厅约会或是跟朋友聊天,一杯咖啡卖得很贵。那时候臺湾消费者买现煮咖啡是买那个气氛和那个环境。所以,我们当时卖站着喝的咖啡就被骂死了,「杂货店卖什么咖啡?!」

因为咖啡煮久了会变酸,所以我们当时是一个小时没卖完就要倒掉煮新的。结果倒掉的比卖出去的多,没有办法只好终止。不过这个经验对于我后来引进 Starbucks 是有帮助的。当大家自己开会的时候会开始请客户喝现煮咖啡,代表这种咖啡饮用文化 timing 已经对了;后来我转做星巴克,先创造咖啡饮用的文化,然后才又回头把 City Café 推出来。

行销是让消费者认识你,但是光有包装没有内在品质,不是真正的创新

张:寻找消费者的内在需求,从 ibon 和 City Café 的经验来看,都是创新消费者生活型态。你觉得创新一种样貌的生活型态需要多少时间?

徐:这不是花多少时间的问题,而是教育消费者的问题。所谓的行销,其实就是教育市场的一种方式。例如国民便当,你要让人家知道有一个国民便当要出来,让顾客凭国民身分证来领便当,消费者很快就对国民便当有印象。这就是行销手法。

?
  张:谈到行销,你怎么看现在的品牌经营跟以前的差异?

徐:现在的品牌比以前要多太多了。很多想法都很有趣,卖衣服、卖茶,故事行销做很多。但我觉得,品牌的经营光是只有化妆是没有用的,内在也要很好。人不会因为外在打扮得很漂亮,就会立刻显现气质;商店也是一样。用行销手法创造 Branding,但提供的商品、提供的服务不 work 的时候,还是没有意义,客人不会来。

质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这个质包含产品本身好不好,还有整个销售服务从头到尾有没有让顾客觉得很舒服很愉快。Starbucks 的咖啡店有哪些特殊之处,在品牌概念上,他强调只用公平交易的咖啡豆,但消费者会到店裡买咖啡,买的是咖啡口味、店裡的佈置氛围、还有店员的服务态度。

很多服务品牌做到最后遇到的问题就是,当你第一家店做得很好,要开始快速发展的时候,你怎么让这些连锁店维持一样的产品和服务质地?加盟店和本店共享品牌如果没有好的管理体系,质地是不会自然被复製的。这个部分便利商店的方式当然是严谨很多。

张:我们谈了很多您在超商体系的经验,如果看现在的虚实整合趋势,您可以举任何一个例子,是在虚实整合上的应用,现在就可以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的吗?

徐:虚实整合最终还是要有那个实用性,就是要是顾客需要的。博客来就是虚实整合的一个典型例子。消费者没有空去逛书店,在博客来订书,然后到超商取货,那个就是一种虚实整合。

张:还有一种更常发生的消费情境是,在书店裡面看到书不直接买、用手机上博客来的手机版网页订书。

徐:消费者去逛书店却在网络上消费,那就是他们因为一种内在需求,然后自己找到最方便的消费模式。以前 7-11 卖高铁票,推高铁票根在 starbucks 可以买一送一的活动,这是跨业的联合行销。就有客人在高铁站附近的 7-11 买一张台北到板桥的票,然后到隔壁的 starbucks 买一送一,之后再拿去煺票。这没有不对啊!顾客行为有很多种,他自己会去找到他喜欢的,觉得哪一种对他来讲是方便的。

虚实整合趋势下,跨业之间的界线愈来愈模煳,企业反应要更快!

张:因为消费者愈来愈知道怎么运用工具解决他自己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例子裡面有一个重要的趋势是,不管是同业或者是跨业,竞争关係会比以前还要更明显。

徐:对!因为商业体系跟商业体系之间的界线会越来越模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以前你会认为量贩店才会具备最齐全的商品。但你现在到便利店,连凉感内衣都买得到。跨界的基本塬理是什么?还是我那句老话:满足顾客的方便性。不管你在做什么行业,所有的追溯,到最后还是消费者。

张:这样说来,不管是大、小企业,反应速度都要更快?因为消费者自己都在快速变化。

徐:那当然!不过讨论到这已经是另外一个题目了。IT 产业现在都在问,那接下来怎么做?我常会想问,你们会做东西为什么不会卖东西?

我认为问题在于,代工产业的规模太大,几千亿的商业价值都做不完了,会很自然认为,我们只要认真把这一段做起来就好。但是做事业很容易会不知不觉就忘掉,将来这条路是不是永远可以走下去?经营企业不能让自己太安逸,要随时要去思考顾客的消费行为变化。我很少在看同业做什么,我花很多时间研究顾客都在干什么。顾客是最终的裁判者,买不买单,是顾客决定,不是自己在那边空想。

Internet 只是工具,善用工具但要记得目的是经营顾客价值

张:顾客的行为决策,其实就是要做市场调查。在虚实整合这个趋势下,市场都在看 data 的应用。透过软体应用,可以蒐集会员顾客的消费行为资讯。 7-11 很早就引入,一开始您投资 10 亿元导入第一套 Pos 系统,就已经针对每一个进店的客人做市场调查。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这些年一直不断进步,不过对小型商家来说,还是相对昂贵。您觉得他们可以怎么做?

徐:看你要怎么做,要做多大。如果只是一家店,基本的塬型还是先蒐集忠实顾客;譬如来店的客人,用最简单最塬始的方法,留下他的 mail address 让他成为会员,成为会员就给他优惠,让他一直来消费。

没有 Internet 的时候,我们怎么做?用信纸写卡片,贴邮票寄出去,等到有传真机后,用传真机让顾客和我们联繫。有了 Internet,可以用 E-mail。联繫的方法只不过是一个媒介、一种工具。Internet 因为快速便宜,工具的进步导致沟通的方式改变,也让消费行为改变,让小店家有机会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善用这些工具,但是不能眼光只放在工具,忽略经营忠实顾客的初衷价值。

2008 年的时候,我是公司第一个使用 Facebook 的人,因为我看国外这个很流行,我自己用了之后,发现这沟通方式跟过去完全不同,可以直接接触到更多消费者,所以就立刻在内部成立一个小组,寻找善用 Facebook 的方式。你刚提到现在的市场变化很快,消费者行为变化也很快,很多已经存在的工具其实不必是我们自己发明的,只是你要很 Sensitive(灵敏),知道这些工具,而且了解工具怎么用。

创业者最重要的能力不是 Idea,是聚焦、彻底执行的能力

张:怎么 Sense 到这些事情?怎么判断?

徐:你要很用功。我的资讯都来自于大量的报导,看国外的节目,每天固定看这些新闻一到两个小时以上。

张:可是你看了之后,怎么把它落实到工作的流程裡?

徐:要去试做,不是只有那个 Idea 而已。有人问我为什么统一超商知道要去引进 Starbucks,知道要怎么做。因为用心啊!很多人都觉得 Starbucks 很好,可是是我花力气去跟他们谈,所以是我做。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很不错的 Idea ,但是有 Idea 还要去试做,去执行。其实经营事业,讲起来没有太大的学问,就是执行力。

张:谈到经营事业和执行力,您现在也在带领年轻团队创业,怎么带他们执行?

徐:创业有时候不是只有勇气就可以成功。例如 iCHEF (《TO》编按:徐重仁目前正在辅导的创业团队,欢迎参加 TO Mixer #11 与 iChef 面对面交流!),他们有热诚,还有很多 Idea。执行面的问题要一直讨论、一直修正。例如,产品做起来之后,就只是一个商品,要怎么去销售?所以要有行销规划。你要问自己,是要透过代理、透过名人介绍,还是要开放加盟?执行力的前提是聚焦,有些创业者一开始太贪心,全部的市场都想要,很容易就会因为要做太多东西而失焦。

张:聚焦的部份可以举一些例子吗?

徐:比如说,如果是开店应该要集中展店。早期 7-11 为什么会经营得很辛苦?一开始展店 14 家,开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当时的野心是一个城市两家店,想要全通包,结果反而因为分散力量而达不到该有的服务水準。连锁店后来经营的成功法则就是集中。很多创业家失败不是在想像,而是在想像得太大。大家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大是从小然后慢慢开始的。先聚焦,找到一个方向正确的时候,你就要很坚持、很彻底的去做,这就是执行力。如果没有执行力,就算有好的产品,也会失败。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