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清除计划
4106
2019-11-04 09:55    文章来源:新金融琅琊榜 作者:董云峰(ID:finrank)
文章摘要:历史总是再重复。

上一个大力鼓励的行业是 P2P,区块链行业创业者,一定要守住底线,雇好法律顾问,避免两三年后被抓进去。

 1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完成了一项高难度的拆弹行动。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清除了 80% 的 P2P 平台,砍掉了 60% 的借款余额,稳住了数百万投资人,维持了社会和谐局面。

银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是,截至今年 9 月末,全国实际运营网贷机构 462 家,借贷余额比 2019 年初下降 48%,出借人比年初下降 53%,借款人比年初下降 35%,各项指标连续 15 个月下降。

在巅峰期的时候,全行业正常运营的 P2P 平台达到两三千家。一直到 2017 年底,依然活跃着 2000 家左右的平台。

历史上,从 1982 年第一次信托业整顿到 2007 年第六次整顿,在 20 多年里,全国信托公司从六七百家减少到 60 多家。

整顿 P2P,从两三千家干到 400 多家,不过三四年时间而已。

按照多个地方政府「一家不留」、「应退尽退」的态度,这 400 多家平台数量,还在一天天减少。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 P2P 清除计划。

犹记得,2016 年 5 月,陆金所 CEO 计葵生就说过,中国的 2000 家 P2P 将缩减至 200 家左右。

那时候行业里忙着拥抱监管,期待着网贷监管办法的出台,有几个人相信呢?

 2 

这是一场极具中国特色的金融风险化解行动,凭借着高超的维稳智慧,实现了完美的软着陆。

不吹不黑,要是国际上有个金融和平奖,监管者们配得上这项荣誉。

为了完成这一计划,最重要的底线是不能影响社会稳定。所以不可以明着来,要有技巧、有节奏,要不然容易出事。

于是,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联手,以整治的名义,以备案的名义,以整改的名义,以试点的名义,一步步合围,一点点挤压。

2018 年,在备案一再延期并且有关部门语焉不详的时候,所谓的 P2P 监管的真实面目。已经昭然若揭。

在去年 8 月的那篇《P2P 必须死:无限整改,十面埋伏》中,我说过:

整改不是监管「走帮服」,更不是送温暖,整改是一场持续加码的围猎战。整改的真实目的越来越明朗,那就是残酷的去产能:等 P2P 快死绝了,整改就结束了。

很多从业者早就看穿了一切,但是他们不会声张,一旦吓跑了出借人,搞不好自己要坐牢。只好配合着演戏,装作不知道,想办法全身而退。

你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人,当然,也无法挽救那些上不了岸的人。

 3 

通过这场 P2P 清除计划,达到了两个重要目的。

一是极大破除了金融消费者的刚兑观念。

不管投的是真 P2P 还是伪 P2P,出了事都一样,早期还有人去瞎闹,很快就都认清现实,不抱怨,不找茬,等立案了去登记,然后乖乖等官方消息。

这么一来,作为出借人和债权人的 P2P 投资者,居然变得跟股民、基民一样,在踩雷之后高度淡定。有关部门维稳压力因此大减。

是革命就要流血,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谁做先锋?算了,还是让 P2P 上吧。

二是极大去除了民间金融从业者的妄念。

2013 年以来,人们一度以为谁都能做金融,以为金融是稳赚不赔的暴利生意,还以为打上互联网金融的名义就可以逃避法律责任。

现在好了,所有人幡然醒悟,做金融是要有资格的,不能随便跟正规军抢生意,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知道主次高低。

当然,你可以回到民间高利贷的老路闷声发财,但是要比以前更低调、更规矩,不然分分钟将你扫黑除恶。

概言之,在金融这件事上,国人变得更老实、更懂事了。

 4 

最近区块链被点名了,要求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不出所料,币价大涨,原本要凉凉的币圈起死回生,很多区块链团队一夜间咸鱼翻身,上市公司恨不得掘地三尺找出自己与区块链的关联。

但凡稍有记性的人就会知道,对草根而言,这未必是个好兆头。

曾经,互联网金融受到举世瞩目,从中央到地方各种示好和扶持,好日子没两年,很快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风险专项整治。

数字货币一定会在中国落地,但是由央行主导;区块链一定会在中国大发展,同样是巨头的游戏。

有时候监管是雪中送炭,有时候是要你命。上面要打扫屋子了,你确定你有资格继续留在屋子里吗?

「历史告诉我们,正规军进山,第一件事就是剿匪。」

然而,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