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下一代ERP”仍旧是现在的ERP
5492
2021-04-27 10:01    文章来源:ERP咨询顾问之家
文章摘要:最近数字化转型太火了,到处都是相关数字化的网文

最近数字化转型太火了,到处都是相关数字化的网文。很多人又说在数字化转型时代,ERP早就落伍了云云,取而代之的是什么“下一代ERP”,叫什么“EBC”、“物联网ERP”、“i-ERP”、“云智慧ERP”、“NERP”、“数字ERP”等等,各种新鲜词汇层出不穷,到处在充斥着“互联网黑话”。

抱歉:在数字化转型规划里,ERP仍旧是信息架构核心中的核心。

只要企业还想老老实实生存,还要盈利,主要业务板块还是买卖+出入库+生产+财务结算就需要ERP。只要是销售、采购、生产、计划、财务等支撑企业运营所需的业务流程和场景的系统就是属于ERP范畴;

既然都是ERP,从来就没有什么“下一代ERP”的说法,因为现阶段的应用场景和技术,完全达不到“下一代”的标准(如果加个算法改进ERP工作效率或者换部署方式就是下一代的话,那ERP都更新了几百代了吧?)。

技术永远只是手段和推进,而不是革新!

就算是上云,无非也就是将本地部署改为云端部署而已,说白话了就是不用本地服务器,将系统部署在别人家的服务器上而已,这仍旧是ERP,还是这些功能和流程,只是系统部署方式不一样;

就算是用了什么XX智能技术,什么机器学习技术,什么自动化云云无非就是提升了ERP的执行效率,增加易用性,将大部分人工要做的工作变为系统之间集成接口对接完成,用机器代替手工而已,这一切都是“算法”堆积起来的。这种方式在“智能”两字运用到信息化以及ERP之前也早就有人在这么干了,但不管如何,这个仍旧是ERP,还是这些功能和流程;

就算是Saas版ERP,更多的就是厂商尽可能要求所有客户都采用自己家的标准功能,用自己的数据中心,采用现有的系统配置实现,尽量不做定制开发以便更快部署更快上线,但不管如何,这个仍旧也是ERP,还是这些功能和流程,只是部署方式和系统架构的另一种形态;说白了就跟你在淘宝开店一样,淘宝官方提供了什么设置功能你就用什么就好了。

不要被什么“EBC”、“智慧ERP”、“NERP”、“i-ERP”、“流程自动化”、“中台ERP”、“数字ERP”、“制造云”、“采购云”、“销售云”、“财务云”等词语给迷惑了(现在炒新词汇新概念,讲互联网黑话的人太多了),这些要么是技术驱动,要么是数据驱动,要么是算法驱动,要么是业务驱动,都是为了改进ERP技术进行演变,更加适应这个时代而已,归结到底,它仍旧是ERP的范畴,永远脱离不了那几个功能和作用。

中国国情和企业业务的特性决定了业务的复杂性,需求的多样化,管理越来越精细,数据越来越庞大无章,都迫使ERP系统需要支持更多的业务模式和场景,更加灵活,更加易于定制和开发,更加容易集成和对接。少了这几点,都是不合格的,管你怎么部署,什么是智能还是智慧,什么机器学习不学习的,都不好使!

做过ERP的都知道,它主要几个核心要点:

一、稳定压倒一切

谁要你不时来更新系统功能,谁要你不时来打补丁,谁要你不时来重启服务?

Saas厂商开发个功能就更新到系统里面,你确定它就是企业需要的?你确定它就是没问题的?不会破坏系统和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

牛逼如微软,更新个Windows偶尔还来个蓝屏呢!

你知道ERP系统出现故障停机意味着什么吗?

安安稳稳的高效率运行它不香么?

二、数据安全性、数据私有性

谁都不可以随意访问获取企业ERP系统的数据,天王老子都不行,别说是你Saas软件厂商了。你知道这是什么数据吗你就随意获取?这也是我特别反感SaasERP的原因之一。

三、灵活可定制

想要的功能绝大多数可以通过后台配置就能实现。

快速实现,快速更新。

四、可自由开发

提供绝大多数代码,可编辑,可开发。

开源可自由开发,做过ERP的人都知道这多么重要!

五、系统可对接性高

现在企业外围系统多,什么OA、MES、PDM、SRM、CRM、C端应用、电商、售后客服等,想怎么对接都可以,ERP系统都得支持!

六、专业性

什么东西都敢往ERP里面放,什么流程审批,什么文档管理,什么组织架构甚至在线聊天等等,你这是在开玩笑么?

以一个比喻做结尾:

汽车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能够实现自动泊车自动驾驶了,不管技术再牛逼,难道搭载这项功能的汽车就不是汽车了,叫“智慧四轮机”?

拒绝黑话,拒绝人为制造的信息焦虑,谢谢!

以上文章来源于ERP咨询顾问之家 ,作者SAP梦心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