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品牌想走出国际,就别走 HTC 跌过的冤枉路
2023
2016-05-31 18:30
文章摘要:  中国手机品牌中,在截止到目前从品牌层面运作最成功的有两家 —— 小米和联想。小米从销售额曝光 —— 估值百亿美金 —— Google 副总裁加盟,叁个步骤成功吸引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联想则从年初到年末一直在讲收购,HTC 或者黑莓都是盘中菜,而深入分析,联想或许






  中国手机品牌中,在截止到目前从品牌层面运作最成功的有两家 —— 小米和联想。小米从销售额曝光 —— 估值百亿美金 —— Google 副总裁加盟,叁个步骤成功吸引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联想则从年初到年末一直在讲收购,HTC 或者黑莓都是盘中菜,而深入分析,联想或许还不具备消化这两家厂商的能力。这是题外话。


  在今年年初的美国电子消费展上,联想某高层说:「毫无疑问,专利就是我们不能进入美国市场的最大障碍。」


  从以上言论可以看出,联想对于进入欧美市场最大的担忧是专利的问题,而截止目前联想手机只在俄罗斯、印度,以及东南亚等专利战并不严重的区域销售。


  从 HTC 在美国遭受的待遇可以看到,专利对于国内品牌进军国际化至关重要,小米雷军在前几天也讲到「準备好了再进军美国」,其实从小米和联想都可以判断,两家厂商虽然一家位于中国销量第一,一家是网络品牌崛起新星,但是专利是通过长期的技术储备来完善的,此两家并没有深厚的专利可以跟苹果、叁星相比,尤其缺乏核心专利的交叉授权。


  而笔者认为,中国手机品牌进军国际化的叁个困境是:专利、运营商关係、品牌。


  专利


  专利是国产手机品牌国际化最大的一个拦路虎,前文讲到过的 HTC 与苹果的专利战,一战让 HTC 元气大伤,国际国内销量大跌,股价更是从此一蹶不振。君不见叁星和苹果为争夺利润可观的移动市场份额,两家公司在 10 多个国家进行专利诉讼争夺,比较轰动的两次分别是叁星赔偿超过 10 亿美金和部分产品在美禁售。叁星遭遇的两次事件,如果是国内品牌遇到,可以形容是灭门之灾了。


  而之前也讲到,目前联想和小米还不具备专利的储备,而在国外市场销量较大的 TCL(含阿尔卡特品牌),目前因为销售主要是非智能机,所以还没有被盯上。


  中华酷联中,中兴和华为的专利储备应该是已经足够应付国外巨头的专利战。华为在 2003 年与思科一战之后,已经对专利储备极其重视,以华为的国际地位来讲,专利不是最主要问题。中兴美国市场拓展过程中遭遇过专利诉讼,但大都最终获胜,也能充分表明中兴的实力,尤其是中兴能够做到美国市场第四名的位置,更能说明问题。


  而酷派自 2012 年北美地区发售第一款 4G 产品 Quattro 4G 后,据讲目前销量超过 100 万部,但是已经被以专利的名义盯上。


  营运商关係


  中兴程立新讲过,「美国手机销售依然主要依靠营运商管道,销售方式分为:后付费(主要)、预付费(增长很快)、裸机销售(较少)。产品销售和定价都需要深度配合营运商方案。如何了解营运商需求、采购政策,学会与营运商打交道是中国厂商进入美国市场的首要功课。」


  而数据表明,成熟市场九成以上的手机都是通过营运商绑定销售的。这对于多年与国外营运商打交道的华为和中兴而言,营运商关係自不是很大问题。


  但中国手机品牌在国内能够在国内销量崛起,营运商的支持以及补贴是最主要的,尤其是通过价格战打动消费者是利器!但是国际市场更注重质量以及本地化的运作,价格战行不通,所以运营商关系是考核中国品牌的一个很大门槛。


  品牌


  说过了专利和营运商关係,在此插一下个人对联想式绯闻收购的看法,HTC 与黑莓,联想想要的无外乎都是专利和品牌。


  从今年国产手机厂商的品牌运作角度来看,小米和联想前文描述过,都有很清晰的思路来通过制造话题提升品牌。华为在今年巴展期间也发起了「HUAWEI」发音的品牌行动,中兴更是巨资和 NBA 合同提升北美和国内品牌。「中华酷联」虽然在国内被当做第一阵营看待,媒体也喜欢引用,但在国外也只是被媒体和用户当作二叁流的组合。


  虽然华为 P6、联想 K900(外加 Kobe 代言)以及中兴 NBA 合作都是提升品牌的机会,但是从外媒报导下面的用户吐槽来看,中国手机在国外的品牌知名度都是有待提高。


  目前国外用户使用的手机多为营运商贴牌,同时要如何改变国外用户,主要是北美和欧洲用户对中国品牌「山寨」的认知,需要各家厂商们有更好的品牌策略。


  如果解决好这叁个问题,或许正如酷派副总裁李旺讲到的「东亚几个品牌有横扫世界的机会!」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