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化信息化专题汇总
1378
2016-05-31 18:37
文章摘要:BYOD让人欢喜让人忧
一份来自Threatmetrix机构有关BYOD的最新市场报告显示,有25%的零售和金融服务企业参与BYOD应用建设,但75%的企业没有什么具体应用到位。该报告调查了200位美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IT高管,发现这些公司在BYOD政策有较大差异。29%的公司坚称他们不允许员工自带移动设备进入办公室,而有31%的企业是&ldq
BYOD让人欢喜让人忧
一份来自Threatmetrix机构有关BYOD的最新市场报告显示,有25%的零售和金融服务企业参与BYOD应用建设,但75%的企业没有什么具体应用到位。该报告调查了200位美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IT高管,发现这些公司在BYOD政策有较大差异。29%的公司坚称他们不允许员工自带移动设备进入办公室,而有31%的企业是“自由允许”来使用的。该报告认为,随着员工自带设备越来越多,工作场所范围不断扩散,未来企业将如何适应BYOD生态系统将是一大挑战。

BYOD硬币的正反面: 硬币的正面:IDC的数据显示,智能手机已经占据所有智能终端设备59%的份额,而平板电脑的份额也将从2012年的10%增长到2014年的16%,而PC的份额则将从目前的31%下降到2014年的22%。移动设备如此高的普及率,迫使企业不得不采用移动应用来取代桌面应用。如今无论是在百老汇的咖啡馆,还是在纽约帝国大厦的董事会议室,都有人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在处理文件,沟通业务。 BYOD的趋势势不可挡,它给企业带来的作用与意义是显而易见:①工作时间更加灵活;②员工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更大;③创新周期缩短;④团队合作得到优化;⑤缓解IT部门大量的金融和管理负担。
硬币的反面: 然而勿庸讳言的是,正如每个硬币都有正反面,时下的BYOD也遇到一些问题与挑战。英国电信最近对11个国家的2000家企业进行调查,数据显示,39%的企业因为员工使用未经授权设备,导致数据泄露;15 %的企业因移动设备丢失或被盗,被他人窃取了设备中的企业数据,让企业信息处于危险境地;45%的企业移动设备有限的防护处理能力让病毒侵入成为可能,即使企业自建的应用商店也容易遭到恶意软件破坏;还有,33%的企业内部移动应用、文档的分发更新、程序升级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且容易发生遗漏,等等。这些,让企业对BYOD的移动管理应用心存疑虑。
http://www.yidonghua.com/zt/byod/
往期专题:
移动中间件深陷重围 谁来指点破解之道
当移动互联网风声水起之时,人们开始探索寻找一条通向移动最高峰的快捷通道,从WAP、Html5、widget等不同移动开发方式和开发平台涌进移动领域,让长期以来一直口碑和声誉不错的移动中间件备受质疑,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印证后,FaceBook抛弃html5另寻新欢,使得html5在移动开发影响荡然无存,WAP提前进入退休状态,widget受困与移动深入,移动中间件似乎迎来了不可替代的春天。可是一个叫BaaS的杀手突然到访,打破了件原有的宁静,BaaS到底为何物?他有什么样的威力让移动中间件暗然神伤,另外,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本来市场就不大的移动中间件市场腹背受敌四面楚歌,加上整个移动产业链还处在摸索阶段,谁来助力移动中间件厂商突围,寻找破冰之道,这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思考……
http://special.yidonghua.com/
我们该选择何种企业移动应用开发模式?
知名移动开发平台Appcelerator 在开年推出了第一份《移动开发企业报告》(Mobile Enterprise Report),调研样本主要是2012年11月15日- 2012年12月1日期间调查的770名企业领导层,包括CEO、CIO(首席信息官)以及移动app开发经理等。综合被访企业的预测趋势,2013年新增移动应用将在数量上超过新增的桌面应用软件。传统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基本基本上是围绕桌面和网络应用,而87%的企业受访者预测,移动应用的开发数量将超过桌面软件。
如何在移动信息化大潮来临之际,把握好先机,借用移动信息化手段为企业创造新的收益增长模式和业务创新,也是目前各CIO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企业移动信息化最首要解决的是移动应用开发的问题,多样化的操作系统,种类繁多的手机型号,APP开发门槛不容低估。移动信息化小编在与行业信息主管交流的过程中也发现APP开发方式的选择也是困扰着大家的一个难题。而如今市场中宣传的各种开发方式,到底哪一种最优,哪一种最适合目前自身企业开发的需求,如何搭配开发方式,做好产品选型?移动信息化特搜集整理出本辑专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收获。
http://www.yidonghua.com/zt/meap/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