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思科,何时才能走出迷茫?
1751
2016-05-31 18:43
文章摘要:思科又裁员了!这一次将涉及6000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8%,这也是近三年来最大的一次裁员行动。预计思科将为此支付7亿美元的相关费用,平均在每个员工身上花费11.67万美元。在过去的四年中,思科已经累计裁掉了近2万人。
对于此次裁员的原因,思科表示,是为了应对路由器等业务增速放缓以及新兴市场收入降低等问题,同
思科又裁员了!这一次将涉及6000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8%,这也是近三年来最大的一次裁员行动。预计思科将为此支付7亿美元的相关费用,平均在每个员工身上花费11.67万美元。在过去的四年中,思科已经累计裁掉了近2万人。
对于此次裁员的原因,思科表示,是为了应对路由器等业务增速放缓以及新兴市场收入降低等问题,同时思科将更专注于重点增长领域,特别是在安全、数据中心、软件、云计算及物联网等,裁员是为了挪出空缺容纳这些特定领域的新进员工。

然而,尴尬的背后,故事并不如此轻松。
新兴市场的拖累
在宣布裁员计划的同期,2014年7月26日思科公布其2014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思科的净营收为123.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24.17亿美元下滑0.5%;净利润为2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3亿美元下滑1%。整个2014全财年,思科营收为471亿美元,比上一财年的486亿美元下滑3%。其中,第四财季,中国和巴西市场的营收分别下降了23%和13%。
65岁的思科CEO钱伯斯在此次业绩公布的说明会上表示,新兴市场国家的业务出现下滑是思科财报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在过去一年当中,思科来自巴西、俄罗斯、中国等多个重要新兴国家的收入都下降了20-30%。
近几年以中国、巴西、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日渐活跃,在思科的收入构成中比重不断提升。但从区域分布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收入仍然占思科约80%的比重,中国区的收入占据不到5%。思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似乎并不重视。但今年新兴市场疲软以及去年“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影响,还是影响了思科的复苏。
战略失误的痛苦
今天的艰难,源自于过去的战略失误。
早在2001年,钱伯斯推出了发展消费级产品和服务的战略,进而采取了一系列并购举措:2001年思科收购硬件和软件数字视频服务开发商PixStream。2003年收购家庭和小型企业网络设备厂商li
但思科的消费级业务发展得并不好,在2011年的重组中,上述业务成为重灾区。思科同时关闭了收购来的数码相机公司Pure Digital Technology、视频社交平台Eos、消费级无线路由器li
从某种意义上讲,钱伯斯已经承认了上述战略的失败,消费级市场并不是技术型的思科所擅长的地方。四年来,思科一直希望达到一个目标:从消费级产品和服务中退出,再度聚焦于企业级业务。
然而,传统的企业级业务已经达到增长边界,而新兴的市场环境又发生了巨变。钱伯斯需要为思科找到新的业务方向。他表示,思科必须专注于能够增长的领域,从而成为“排名第一的IT供应商”。思科的转型要求做出非常困难的决定。
根据思科中国给媒体提供的表述,思科转型的方向是:云、安全、虚拟化、分析、数据中心、万物互联和协作等技术组成的光明未来。
这个未来到底是什么?思科没有给出更具体的描述。
并购,投资未来
不过,在转型的过程中,并不只有裁员、关停业务这种令人悲伤的消息,思科也没有忘记投资。基于聚焦战略和上述转型方向,思科四年来在业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并购行动。
2011年,思科收购了NewScale等3家公司,加强云计算业务。2012年,收购Meraki和vCider,进一步增加云计算竞争,更有50亿美元收购软件研发企业NDS这样的大手笔。2013年,收购网络安全公司Sourcefire等。2014年,收购多家软件技术公司,包括ThreatGRID、Assemblage和Tail-systems等。思科还计划未来两到三年,将斥资1.5亿投资初创企业,加速颠覆性技术发展,包括大数据和分析方法、物联网、互联移动等,以及增加4000万投资印度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初创企业。同时,思科与汉堡市的智能交通等试点合作、与美国堪萨斯城通过,“智能+互联城市”框架增强网络连接和创新、与丹麦哥本哈根等三城市合作研发未来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万物互联”等计划。
下面,我们不妨就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服务器两个新的方向,来看看思科的转型之路。
不一样的公有云
实际上要转型的不只是思科,包括微软、IBM、惠普、戴尔在内的一系列传统IT厂商都在转,云计算为这些厂商提供了新的机会。传统的IT产品昂贵、笨重、反应慢、扩展能力差,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互联网公司的需求,IT资源集中化的重资产模式受到挑战,分布式、共享的模式受到欢迎。
不过,今天的思科主要仍然以卖设备的方式生存,2014年其路由器、交换机两大发家产品占比仍然高达半数,而被寄予厚望的数据中心业务只占据6%的市场份额,无线通信只占据5%,服务占比保持了23%左右,提升也不够迅速。思科的步子能不能迈得更快一点。
2014年3月,思科推出Intercloud,正式涉足公有云市场。提起公有云,大家想到的是Google、亚马逊、微软Azure、阿里云等等,基本上都是用互联网思维在运营,把富余的计算资源拿出来直接租给用户,省去中间的渠道成本。
而思科的Intercloud模式,其云服务95%是由众多渠道合作伙伴的数据中心来提供,底层起支撑作用的是思科的SDN技术——新型应用程序为中心基础设施(Application Centric Infrastructure,缩写为ACI),其云托管合作伙伴目前有澳大利亚服务供应商Telstra和系统集成巨头Dimension Data。
跟普遍意义上的公有云相比,这种模式显得有些另类,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去中间化,让人质疑其是否符合今天云计算、互联网本身的经济规律。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云服务的价格也在不断下降。比如亚马逊自2006年推出AWS服务以来,其价格已经下调了30多次,7年间下降了20多倍,谷歌、微软也是不断跟进。表面上看,这是厂商之间的“价格战”,但本质上则是摩尔定律及规模化经济在云计算时代的充分体现。
面对亚马逊、阿里云们的竞争,Intercloud在价格上有多少优势。据思科云销售和市场高级副总裁Nick Earle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表露的意思,思科不会放弃渠道,认为渠道仍然象过去30年一样重要,并会保证渠道伙伴的利润空间。
那么,如果思科无法做到象亚马逊一样的低价,Intercloud能提供多少客户愿意多付费的“高价值”呢?据Earle的表述,混合云应用、数据存储安全以及开放性,是Intercloud这种云生态模式的独特价值。具体而言就是,通过ACI,Intercloud允许用户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迁移工作负载,并可以在混合云环境里实现网络和安全策略自动化。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要求企业将数据存放在总部设在本国的云服务提供商的主机上,而Intercloud正是通过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来提供服务,安全性会更让客户放心。另外,Earle也指责AWS是个专有锁定型的云,而Intercloud的客户不会被“锁定”在一个云服务提供商手里。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思科认为合作伙伴对Intercloud的成功至关重要。目前,思科已经完成了内部重组,组建了一个450人规模的云部门,并开始加强培训公司的2万名销售人员,向其全球近1700个云和数据中心合作伙伴兜售Intercloud。
未来的结果如何,只能让市场和时间来证明。
服务器市场上的竞争
在数据中心服务器市场,思科是个后来者,虽然在整体x86服务器市场上的份额不高,但其UCS系列刀片服务器产品却做到了全球第二的位置,成绩也蛮骄人的。
近年来,服务器产品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融合系统”的出现。简单点说就是,以前服务器、存储、网络、虚拟化软件这些产品是分开销售的,现在厂商把它们组装在了一起,再卖给用户,包括HP、戴尔、思科、VMware和Nutanix、SimpliVity等初创公司都在合作提供相关的一体化产品,国内的BAT还提出了名为“天蝎计划”的整机柜服务器标准。
在这一领域,软硬件厂商的不同组合,让思科与戴尔、HP之间的竞争处于胶着状态,从新产品的研发上就可见一斑。国外有报道称,惠普正加强与VMware之间的合作,计划推出采用了VMware vSOM的融合系统。惠普还将推出基于VMware Marvin项目的“超融合设备”。
戴尔则与SimpliVity合作打造旗舰的超融合系统OmniCuge,该设备融合计算、存储备份和重复数据删除、网络和WAN优化于一体。戴尔也同时与Nutanix有OEM合作关系,将Nutanix的超融合系统软件堆栈集成到戴尔服务器中。
据称,SimpliVity也将与思科UCS服务器合作。而SimpliVity OmniCube将与VMware Marvin相竞争,同时近几年来思科与VMware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看起来,这个市场有些混乱,软硬件厂商之间在进行着有趣的排列组合,思科的UCS能否从中胜出,现在还不得而知。
再具体到中国市场,思科UCS更大的压力则来自华为、浪潮、联想(并购IBM x86服务器之后)强有力的价格竞争以及中国政府及企业的国产化采购倾向。事实上,这两年来,国产服务器的表现非常令人振奋。根据Gartner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厂商的服务器出货量大幅增长,而美国厂商的出货量则出现下降,Q1全球服务器出货量为230万台,同比增幅仅为1.4%。这一增长主要来自中国厂商华为和浪潮,出货量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仅次于惠普、戴尔和IBM。
究其原因,除了国产厂商价格更具优势之外,更重要是服务器采购趋势的变化。在国外,类似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等公司都绕开了服务器厂商,直接从广达、英业达等厂商采购配件组装。而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繁荣、BAT“天蝎计划”的推出也让国产服务器厂商赚了大头。另外,受到中美之间的信息安全争端,中国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正在建设大规模数据中心,也主要是通过本地厂商进行采购服务器。
可见,在中国,思科UCS的日子也不那么好过。
小结
毫无疑问,思科是一家伟大的IT公司。在前17年,思科是成功的,但在后13年,思科有些迷茫了。这家以技术见长的公司,早在2001年从其擅长的企业级市场不知深浅地一脚踏入消费级市场,恶梦就开始了。十年后,思科开始回归,试图重新聚焦企业级市场,但市场已经发生巨变。除了和IBM、微软、惠普一样要面对转型过程中的新挑战之外,尴尬的思科还需要消化前期战略失误带来的苦果。
环顾今天的企业级市场,思科对手林立,甚至有些已经变得更强。在传统的交换机、路由器领域,思科要应对的是华为、中兴等在运营商和企业网市场对其地位、份额的侵蚀,在数据中心服务器领域,需要从惠普、戴尔、华为、浪潮、联想(并购IBM x86之后)口中去夺食,在私有云或混合云市场,与IBM、惠普、戴尔、VMware竞争,在公有云市场,则要走出一条与亚马逊、微软、阿里不同,并被市场认同的新路,而前面的路并不平坦!
当历史回溯到2001年3月28日,思科当天的股票市值高达5554.4亿美元,超过微软的5416.3亿美元,一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现在,思科市值约为1300亿美元,不及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今天全球市场市场最高的是苹果,已超过6000亿美元。
我们期待,思科尽快走出迷茫,再塑辉煌!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