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移动互联网,统治2014年
4011
2016-05-31 16:35
文章摘要:2014年IT圈三大标签,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其中,移动互联网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如病毒一般迅速覆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跃居为全民偶像。除了在个人消费市场受到狂热的追捧,在企业级市场依然所向披靡,从电信运营商到企业终端客户,从服务器供应商到企业应用管理,移动互联网正不断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




        2014年IT圈三大标签,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其中,移动互联网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如病毒一般迅速覆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跃居为全民偶像。除了在个人消费市场受到狂热的追捧,在企业级市场依然所向披靡,从电信运营商到企业终端客户,从服务器供应商到企业应用管理,移动互联网正不断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管理方法。在经历了3年的蛰伏后,移动互联网在今年将迎来行业爆发的重大转折。



       据ITeyes研究数据表明,2011年前后开始,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临界点已经出现,行业爆发式增长拉开序幕。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不仅仅是一个趋势,而已经是一个事实。2011年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始悄然渗入到个人消费生活中,3G网络的到来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奠定增长的契机。

        而后12年和13年3G网络的迅速普及已经覆盖国内大多数的城乡,移动流量迅速上升,运营商获得自2G通讯以来又一个业务增长的爆发点。通过13年三大运营商数据显示,3G带来的可观流量以及人们体验移动生活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而运营商对3G制式的基站建设投入也促使移动网络更快到达爆发临界值。

        截止2013年上半年,中国3G基站数量接近100万个,3G建设的累计投资规模达到4556亿人民币。就三大运营商3G部署而言,中国移动TD网络覆盖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370个县级市、1607个县乡热点区域;中国电信3G网络覆盖全部城市和县城,2.9万个乡镇;中国联通3G网络则覆盖341个城市和1917个县城。由此可见,运营商对3G的基础建设已经能够达到一般的用户需求,这也使移动网络爆发的必要条件之一成熟。

而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智能终端的普及范围及数量。根据ITeyes对2013年智能终端出货量信息分析,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在内的智能终端总出货量接近3.9亿台,整体市场增长率达到33.1%。(不包括可穿戴设备)

        在这3.9亿的终端设备中,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就接近3亿台,增长率达到44.0%;而平板电脑市场在微软surface、国产Android平板、及价格竞争的刺激下,也增长25.1%;只有台式机及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传统智能终端增长缓慢,仅为3.8%。可以预见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赶超传统互联网指日可待。



        ITeyes另一项研究数据得出,13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超过8.17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创两年来新高,手机上网用户总量比占96.4%。

        而在手机上网行为中,使用3G网络的用户总量也超过3.5亿。2011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G用户数占比分别为40%、29%和31%,但到了2013年,这一数值分别为37.67%、29.58%、32.75%。后面两大运营商在3G业务上的追赶已经令移动感到巨大的危机,这也可以理解为何在4G网络上,中国移动竞争如此凶猛。

        另一项可以作为评判移动互联网爆发点的重要参数即为移动互联网流量。根据工信部最新的统计数据得出,到2013年第三季度为止,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80835.6万G,同比增长65.2%,已经连续四个月超过60%的高增长;其中通过智能手机接入的流量就达到54718.3万G,占总体移动流量的67.7%。更多的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已成为未来接入互联网的首选方式,相信在2014年,谁能更快的将移动流量变现,谁将能统治下一个互联网时代。

        ITeyes从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具体应用流量分析中得出,在整体增长率达到15%左右的移动流量中,移动购物是主要的增长来源,占移动接入流量的三分之一,移动购物将会是引领移动网络爆发的关键核心。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快速增加,3G网络很快会被吞噬,按照欧美、日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预测,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的移动互联网流量将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如今也是只达到了破土而出的能量,未来的增长将比现在更加显著。因此ITeyes预测,2014年谁能主宰用户的移动互联网上网行为,谁将成就下一个科技传奇的诞生。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