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SAP Cloud 不为人知的十点质疑?
4048
2016-05-31 16:39
文章摘要:4年前,我曾经针对CIO人群做过一次小的调研,问卷设计到的厂商是IBM,其中一个问题是“在你的印象里IBM有哪些缺点”,有一个选项被大多数CIO选择,“贵”。我们就这些问题反馈给IBM的市场部门,并一起策划了传播的策划,但是收效甚微。
对品牌的认知有时是品牌给你的第一印象,而且这
4年前,我曾经针对CIO人群做过一次小的调研,问卷设计到的厂商是IBM,其中一个问题是“在你的印象里IBM有哪些缺点”,有一个选项被大多数CIO选择,“贵”。我们就这些问题反馈给IBM的市场部门,并一起策划了传播的策划,但是收效甚微。

对品牌的认知有时是品牌给你的第一印象,而且这些信息会根深蒂固无法改变。
昨天看到了一份关于SAP Cloud 的PPT,内容是关于SAP Cloud——不可不知的事实,里面罗列了十大SAP转型云计算后最全面的信息,有些甚至颠覆了我对SAP的原有认知,我整理出来并在每段后给出自己的观点。
从SAP披露的信息来看,其拥有3300万用户,并没有给出中国的用户数据,这也是中国用户感知甚少的原因。在之前一篇写SAP的文章中我写到“SAP云业务要于2015年实现收入20亿美元的既定目标。SAP最新的数据显示,年度云收入已经达 10.6 亿欧元,看来到2015年完成既定的目标问题不大。”中国市场在这20亿美元中又会有多大的贡献?在之前的奥兰多用户大会上,中国市场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短时间内,SAP Cloud却很难成为SAP在中国市场的主要营收手段,布局的意义更大。
过去SAP软件给人的印象是,厚重有余而轻灵不足,对用户不够友好!
在消费者主导的时代,消费级互联网的应用体验已深入人心,员工使用体验的改变也反向推动企业级软件提供商必须重视和思考用户的使用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在奥兰多用户大会上SAP宣布将适用于移动设备的轻量级通用流程应用Fiori免费。SAP CEO Bill McDermott表示,Fiori包括300多个流程,减少了75%的按键次数,采用了类似手机等消费电子设备交互方式的按键和触控方式,非常符合千禧一代的使用体验。
从SAP传递给用户的信息是,SAP提供了本地部署向云端迁移的方案,用户可能更多考虑的是环境安全、数据完整、业务连续性和迁移成本的问题。
安全是所有企业CIO最严峻的问题,关系到生死存亡。前段时间携程用户信息泄漏事件就让其CIO黯然下课。多年来,中国用户一提到云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全问题,人们更习惯地信任大字报式的“**天运行无事故”,这样以客户角度出发的体会标语了。
2012年SAP 43 亿美元收购云端在线商务软件公司Ariba,也补强其线上线下结合的能力。为公司提供一个真正意义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无论在云端、客户处或两者结合部署,新解决方案都将帮助公司实现从询价到支付(source to pay)的完整采购环节。
现在再看SAP付出43亿美元还是值得的,Ariba的加入应该会成为SAP在云端发力的关键节点。
正如上图所讲,国外的SaaS服务都是首先针对大型企业的,如workday等,他们的服务对象更多是大型企业。
中国的SaaS走了十个年头,且中国市场有其特殊的地方。之前,央企和大型企业都不会选择以SaaS为代表的云计算服务,SaaS只能从中小企业切入,久而久之形成了云只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论调。
众所周知,SAP进入中国是跟随着跨国型企业进入,由于客户开展了在中国市场的业务需要系统的支持,SAP才得以进入中国市场。
记得SAP第一次中国商业同略会上,我以嘉实参加了SAP全球化的圆桌讨论,SAP也正跟随中国的世界级企业走向全球。
规模问题是个伪命题,规模很小业务却极期复杂,想把业务系统放到云上也非易事;而规模很大而业务单一,云化也许会很容易。
这与CIO如何说服老板投资信息化有关。我们不只一次与CIO们讨论这个问题,成本问题是所见即所得的,是发生在系统建设前的,而速度和灵活性是在IT建设完成后才得以实现的。如果在没有很强的行业对比参照情况下,降低TCO就变成唯一了,因为别的管理者感知不到。
的确,在与国内很多家云计算厂商交流中发现,他们打交道的部门中IT部门的重要性正在降低,他们更期待直接对接企业的业务部门。这对于CIO来说是个坏消息,也是个好消息。坏消息是对于原先技术型的CIO来说“麻烦来了!”好消息是对于以管理业务型的CIO来说“机会来了!”
我一直认为,不是所有的系统都适合放在云上,如果把足够个通用的部分放在云端,那现在云计算厂商提供的配置性可以快速满足其需求,而对于足够个性的部分,就让他留在线下好了,不要为云而云。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