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面临绿色多重考问 IT企业向绿色全面渗透
3882
2016-06-04 20:42
文章摘要:  全球IT界正在经受着来自节能、环保、成本等方面的多重拷问。在中国更是如此,有数据表明,在中国每年800亿元的政府能源消耗中,有50%来自IT产品。而2007年,我国IT产品的总耗电估计为300亿度~500亿度,几乎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的总发电量。   在对IT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的指责当中,集中使用IT设备程度最高的数据中心自



  全球IT界正在经受着来自节能、环保、成本等方面的多重拷问。在中国更是如此,有数据表明,在中国每年800亿元的政府能源消耗中,有50%来自IT产品。而2007年,我国IT产品的总耗电估计为300亿度~500亿度,几乎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的总发电量。


  在对IT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的指责当中,集中使用IT设备程度最高的数据中心自然成为了被指责的焦点。厂商、用户和媒体都已经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并将数据中心的绿色改造作为首要任务。


  除了数据中心的节能减排外,其他的IT厂商,比如网络设备厂商、PC厂商、软件厂商,甚至是提供视频会议系统的提供商,都在积极向绿色靠拢,在自己的领域为绿色做着贡献。


  作为网络设备供应商,H3C一直都在关注节能环保的问题,也很早就开始了关于“绿色”的研发工作,其中智能散热技术、芯片级的节能技术等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但往往却被忽略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这样对环境的破坏就会相对减少。”H3C硬件工程部经理蒋学锋说。


  其他的主流网络设备厂商也都已经把产品的节能降耗作为了自己的一份责任,Extreme之前就已经启动了“Go Green”计划,其将交换机的能耗大大降低;D-Link六款DGS-10XX系列绿色环保节能交换机也正式上市,平均节能达到30%;翻阅Cisco和Juniper的产品手册,如何节能也都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别强调的问题。


  Sybase是最早提出绿色数据库概念的软件厂商,他们一直都在强调列式存储技术对于空间的节省。“1PB也就是1000TB的数据量,加载到Sybase的绿色数据库上,最终形成的存储量只有185TB。”Sybase中国区售前总监宋一平介绍说:“压缩掉这么大的数据量,大家可以想像,从数据的存储到与主机相关的存储设备空间的降低对于降低能耗所起到的作用。”


  随后,IBM、微软等软件厂商也纷纷开始倡导用软件“绿化”世界。IBM表示,通过软件管理途径,企业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少出差等,从而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通过软件的管理可以让工作变得更有效,或者说是在特定的能耗下让工作量最大化,这也就意味着能耗的降低和碳排放的减少;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大楼和工厂等,它们都是能耗大户,软件可以帮助企业对能耗过程进行可视化控制和自动化管理,同时优化能源效率。


  此外,通过使用远程的视频会议系统减少差旅,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了一种绿色的办公方式。很多IT厂商提供了这种绿色的解决方案,“除了给用户提供绿色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外,我们还会使用合作伙伴的一套软件系统对视频会议系统进行跟踪和测定,以测算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后所节省的旅程开支和人工时间以及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究竟是多少。”宝利通中国区高级市场经理童莅说。


  同样,V2公司也提供了类似的远程培训和视频会议系统,国内很多保险公司都已经开始使用该系统,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几十家分公司,员工遍布到四、五级城市的保险公司来说,这无疑是对企业效率的一种提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垃圾邮件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效率的降低,更是对服务器、PC等IT资源的一种消耗。梭子鱼作为垃圾邮件防火墙厂商,就是通过帮助企业过滤这些恼人的垃圾邮件来实现绿色IT的。


  我们看到,不同类型的IT厂商在自己的领域为绿色IT做着不同的贡献,的确,绿色IT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联想在自身严格自律生产绿色产品的同时,还希望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其中包括我们的上下游厂商,倡导他们都能达到绿色的标准。我们也用一些严格的指标来监控他们,以保证他们提供的零部件产品能够完全达到绿色标准。”联想集团大客户部客户推广总监程宇介绍说。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陈良忠也表示,IBM在推动绿色节能的同时,也在让我们的系统集成商、渠道等合作伙伴充分认识到节能环保是企业用户的需求,也是自身的一种竞争优势。现在,很多IBM的合作伙伴都开始意识到了推动绿色IT的重要性。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标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