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比情怀更重要的“互联网三定律”
1676
2016-05-31 18:17
文章摘要:导读:互联网,现在对很多行业和产业,都表现出了一种强大的“先破坏、再建设”的力量。而互联网创新,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用户至上,如何把一次性的生意,变成一个你跟用户的连接;第二个是体验为王,不是单纯地为了销售,而是让用户真正地感受到这种价值;第三个就是,你要学会应对免费带来的挑战。




导读:互联网,现在对很多行业和产业,都表现出了一种强大的“先破坏、再建设”的力量。而互联网创新,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用户至上,如何把一次性的生意,变成一个你跟用户的连接;第二个是体验为王,不是单纯地为了销售,而是让用户真正地感受到这种价值;第三个就是,你要学会应对免费带来的挑战。



本文为,7月31日,在首届福布斯中国创新峰会上,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的演讲:


 


  我刚从美国回来,我每年到美国去一次,主要是为了充电。因为,虽然我们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非常地蓬勃,大家也听到很多都是巨头的东西,跟你没啥关系,我们互联网有这个发展,其实,我觉得更多的不在于创新,更多的在于人口红利,因为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手机用户,所以,很多很简单的生意模式,只要与这么多用户一嫁接,我们也会产生很多高水平的公司。但是,真是要创新,我觉得真要到硅谷去,我在硅谷拜访很多美国的VC,问他怎么看未来的趋势,因为VC永远是在看未来的公司。


 


  第二个,我会见很多创业公司,因为听很多创业公司讲他们的一些靠谱或者不靠谱的各种想法,你就能感觉眼界被打开,所以,我管它叫创新的充电。这次在美国,赶上谷歌宣传它的策略,所以,我总结起来一个在美国最热的概念,叫IOT,也就是前几年我们所说的叫物联网。物联网这个词,我自己觉得不是很贴切,好象原来这个概念一直很热,但都是炒概念,它没有真正跟老百姓消费,没有真正跟老百姓用户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我觉得“IOT”这个词很贴切:就是任何事情都要把它互联化,都要把它变成智能的设备,都要把它跟互联网连接起来。


 


  还有个比较热的事,就是机器人,很多东西一旦加入了这种云端,就可以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处理。比如,深圳有一家公司叫大江,做四轴六轴的无人机飞行器,其实这里面加上云端的智能控制以后,某种程度上讲它也是机器人,所以,可以把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再看看谷歌今年发布的几个产品,安卓和汽车的结合,安卓和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安卓和电视的结合,还有安卓和智能家居的结合,你会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所以,我很认同周总编的观点,一个更让人激动的创业的时代会来临。很多创业者感慨,中国互联网已经逼尽,过去是把你咬死,现在是把你吃下去,它垄断了更多的用户和流量,包括中国原来的五亿电脑互联网用户。但现在,中国已经有十亿手机用户,所以,我们一定要站在现在看未来,今天如果我们再跟小米比拼手机或者学巨头做什么即时通讯,我觉得,那已经是被别人抓住的机会,我们要把目光看向今天刚刚启动的项目上,尽管它可能在三五年以后才会真正爆发,但我认为,这才是我们很多创新公司创业的机会。


 


  我觉得最大的机会是什么?试想,就算每个人平均有1.5部手机,中国未来最多也就是15亿手机的保有量,电脑可能就是6亿台,这些事情都是确定的。但是,我告诉大家,如果未来你们想象你家里每一个灯泡,每一个插座,你家里所有的家电,你戴的眼镜,戴的手表,包括你能看到想到的任何设备,如果都是一个“不叫手机的手机”,内部可能都是基于安卓的一个智能系统,并且都利用4G或者WIFI网络跟云端连接起来,那么,五年之内,中国应该会有两百亿台设备连到互联网上。这两百亿台设备,每天都会产生巨量的数据,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大数据时代还没有来临。


 


  你想一下,未来在这个机会中,包括周总提到重塑产业和重新发明,这里面会有巨大的机会。昨天我正好也看到有一个美国学者写了很多书,他叫TAK(音),我很认同他一个观点,他说,今天,如果你要重新发明你看到的任何硬件设备,做两件事,第一是把它智能化,第二是把它连接互联网,其实还有一个,就是云端化。所谓“云端化”就是讲,它的很多控制逻辑、人工智能的很多处理是在云端,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来进行处理,那么你发现说,这里面你会发现很多现有的行业都可以去重塑或重新改造,所以我觉得,这是有巨大的机会。


 


  而且,很多人在谈机器人、谈自动驾驶,原来,我们都期望人工智能技术有多么大的发展,但实话说,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最近,机器翻译在语音识别、在人脸识别方面最近取得很多重大的突破,倒不是因为传统的人工智能,而是由于有了大数据,当我利用海量的数据来进行这种用大数据的算法来进行分析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传统人工智能的问题,其实是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解决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我觉得,对各位来讲,这可能是一个新的互联网:1.0是PC互联网,2.0是移动互联网,3.0可能是把这个互联网变得无处不在,所谓的“IOT”,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但是,这个巨大的机会里面,其实也蕴含了很多的挑战。现在,全中国很多公司(特别是做传统实业和制造业的),我们容易给它挂一个标签叫“传统企业”,他们可能也看到了巨大的机会。但是,他们怎么来迎接这个挑战,而不是说被互联网所颠覆?因为,互联网现在对很多行业和产业,都表现出了一种强大的“先破坏、再建设”的力量,其实,很多行业已经被互联网颠覆了,所以,大家现在都有一种互联网焦虑。


 


  大家在转型过程中,除了说“我把我的设备智能化”之外,我还应该做点什么呢?我经常跟很多企业在交流,如果你仅仅是利用了互联网的技术,这个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你如果仅仅是说利用了互联网做营销,比如说我去做电商,我在淘宝、京东上开店,我越过传统渠道去销售我的产品,我觉得,这也还是利用互联网的一个初级阶段,它是利用互联网的战术,而不是战略。


 


  如何让你的企业真正从经营思想,从哲学上,从道上,能真正变成一个符合所谓“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呢,怎么做到互联网的创新呢?我想分享几点感受。第一个,硬件不光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互联网公司,现在也有很多人血气方刚地做硬件,我曾经也拉过很多不靠谱的小伙伴一块做手机,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在硬件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但今天还是坚持下来,我觉得,做硬件还是有蛮高的门槛。


 


  做软件不一样,我今天这软件不太好就发出去了,用户给我反馈,然后我就修改,软件本身也是免费的,如果你觉得我软件有问题,你不用就好了。但是,做硬件不是这样的,你如果发了一个有缺陷的硬件版本之后,用户又是花了钱购买的,你会发现,这基本是灾难性的结果,用户对你骂得要死。你想把它回收修改,可能意味着这批硬件全部都作废了。所以,做硬件我觉得也是一个大坑。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比如说同样在东莞的一个工厂,也是能做硬件的公司(我觉得,在过去的硬件行业里利润非常微薄,竞争非常激烈,这些人其实做得是蛮苦的,最后能幸存下来的,我相信都是很优秀的企业),但是你发现,虽然它的销售额很高,但因为它没有互联网模式,即使最后能把硬件做出来、做得很有质量,公司一年也能有几十亿的销售额,但公司的估值还是很低。可是,另一方面,几个做硬件的小家伙,可能从OEM硬件中加了一个互联网概念,尽管他们对硬件怎么造出来的不太清楚,可是他们给它加了一个互联网标签,我们熊晓鸽同志去了,我要投资你,最低一亿美金起。


 


  开个玩笑。所以你会发现,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所以,我最后的观点就是:在新的浪潮下,我认为,互联网和硬件公司是一定要紧密合作的。很多硬件企业,如果能借这样一个机会,不仅是让自己的产品智能化,不仅让自己的产品互联网化和云端化,也能让自己的商业模式,让自己企业本身的“标签”脱离“传统的、比较低利润或者甚至是低水平的”这样一个特别传统的标签,可能你的企业也能实现互联网化的转型,你也能享受互联网里很多资本的回馈,其实,我觉得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我们今天开这个会,我在想,不能白来一趟,我也想跟很多做制造业和互联网的小伙伴有合作。


 


  第一个,我觉得,当你要做互联网硬件,首先要有“用户至上”的概念。用户至上,我觉得,这个话题好像很老土,但其实,在传统行业里是没有“用户”这个概念的。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过去是什么概念?是客户的概念。谁是客户?向我付钱的那个人,其实天底下没有复杂的生意,我做这个东西卖给你了,你向我付钱这种买卖就完成了。但是,互联网这种观念,我认为还是要改一下。为什么?第一,你提供的有些服务和有些功能用户未必会向你付钱,你也要为客户做好服务,也就是说,你要想扩大你的影响力,你不能一上来只是看着那些可能向你掏钱的人,因为卖硬件不可能一下子中国十亿人都买,可能一开始几十万人买,但是,那些即使不向你掏钱或者没有购买你产品的人,他们怎么跟你建立联系呢?这是你应该考虑的问题。


 


  举个例子,很多人认为我跟雷军是死敌,其实我跟雷军是朋友。你们看到小米手机的大卖,你没有看到,在小米手机之前,他们做了一个安卓系统的修改,让用户免费去用。在互联网上,要真正吸引你的粉丝和用户,虽然这些人不是你的客户,但首先要有用户,然后才有客户。我认为,这是互联网里的一个基本规律。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真正转型成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的本质是我们提供一个服务,所以,你跟用户之间的生意不能是“一锤子买卖”。过去,我们卖硬件,把产品通过广告,实际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花言巧语地说服用户买了我们的东西,我们很多企业希望这个用户永远不要找我了,传统卖电视的就是这个道理,用户再来找它,可能就是来维修或者退货了,所以,你跟用户之间没有联系,这种客户没有价值。真正的互联网讲究的“用户关系”是说,你下载了我的软件,生意没有结束,生意刚刚开始,你拿到了我的硬件,我们俩的关系才刚刚开始,我怎么通过这个硬件能提供持续不断的服务,最后把这个用户变成我的黏性用户,这对很多企业是个挑战。


 


  比如说,最近乐视做互联网电视,过去电视竞争,电视行业大佬人家做了二十多年电视,人家都是卖硬件的,但是,乐视今年的电视里加了智能模块,我认为,不是加了智能模块就变成智能电视了,而是你的生意有没有智能。大家买不买一台电视的竞争,已经从“看尺寸、看外形”,变成了“我电视买回家,你里面有没有很多片给我看”,如果没有那么多片,他就不会买这个电视。过去做硬件的,就是把电视卖给你,现在,他们被逼着干电视台的事情。你会发现,这就是用户概念对商业模式带来的巨大挑战。


 


  所以我觉得,你要去想,我的“硬件模式”,如何从一次性的去搞客户,转到我能把他变成我的黏性用户。很多老人,理解不了互联网这帮人乱烧钱,像前一段时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我也没分清谁是谁的,他们不仅不要那个钱,还愿意倒贴钱,很多人打车据说是白坐,一个一个月烧了十亿,一个一个月烧了十五亿,它就是为了让用户装它的软件,为了让用户养成用它的软件的习惯。所以我觉得,这是很多人转型互联网最重要的(转变)。而且,在互联网上,很多生意我觉得首先要先给用户创造价值,让用户觉得你这东西真的好,然后,你才可能真正在互联网赚到钱。


 


  第二个关键词叫“体验”,体验为王。我觉得,今天互联网其实是拉平了世界的距离,让信息变得更加对称,传统的广告,我一直是颇有微辞的,传统的广告,很多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来做的,买的没有卖的精,所以中国人也会警惕,但是,互联网会把事实的真相让消费者获得一个空前的权利。所以,过去我们在营销上有一个错误的思想,我们经常会琢磨一些卖点,我们经常会琢磨一些我们自认为是为了销售而引入的卖点,但是,这个卖点,我跟大家讲,如果消费者拿到你的产品不能够感同身受,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消费者以前会为你这个(卖点)买单,但未来不会。所以,你的设计思路要改,不一定做很多功能,你一定要想想当消费者拿到你的产品以后,有什么样的功能给他一种惊喜,有什么样的功能,让他真切地感觉到你给他创造的价值。


 


  我举两个例子。曾经有某一个运营商为了卖手机,他们就说我的手机绿色环保无辐射,这个手机做得不是很成功,为什么呢?因为无辐射这个点,你说各位你能判断吗?绝大多数都感觉不到。包括今天在中国很多这种手机之战里面,我是认真地在研究他们的,比如,像华为做手机做得非常好,我觉得,中国很多传统厂商做手机做得不比小米差,但是你会发现,就因为他们不太了解互联网中“用户体验”的观点,他们更多的是宣传我的技术和想法,最后用户无法感知。比如你说,你的手机内部做到什么样子,用户哪懂。相反,别的手机都跑个分,我们从小都知道100分比90分好。又比如,去年有一个手机叫什么7710、6630,我随便瞎说的数字,我一听就晕了。所以,苹果特简单,苹果6要出来了,6大还是5大?当然6大,所以我知道把我的苹果5换成苹果6了。所以,你会发现,在互联网里,用户的感知是最重要的,即使你的产品再好,不被用户感知,我们很多产品就很难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第三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我想讲一个关键词叫“免费”。互联网里,最可怕的武器就是免费,免费也是最难学的武功。我最近准备写本书,本来我想出个名字叫“葵花宝典”,出版社不同意。第一页写的是“欲想成功,必先自宫”,我又加了八个字叫“即使自宫,未必成功”。所以,免费是一个双刃剑,你把免费用好了,它可以帮助你快速地前进。但是你用不好,很多互联网公司会被免费所颠覆。互联网免费了,今天不是讲,硬件也要免费吗?


 


  其实,我跟大家讲,免费在互联网里是可以建立一个正常的商业模式的,因为,通过免费可以迅速地积累大量的用户。我刚才讲了,有用户做基础,你其实在互联网能找到很多方法,把用户变现。相反,没有用户做基础,我们在那儿谈我们模式是B2C、B2B,这都是想象。对很多大众化产品的硬件(不见得针对所有的硬件),我其实觉得,免费也会是一个可能的颠覆。硬件免费,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就是,当你的硬件按照摩尔定律成本非常低的时候,你发现,如果你送出这个硬件,你能拿回的硬件的UP值比用户成本高,比如在电信里存话费送手机,它实际是一种非常极端的硬件免费。谷歌原来在日本做过一个试验,他们发现,如果把安卓手机的成本假设做到一百美金甚至更低,并且免费发给用户,如果这个用户坚持用一年,在这里面,他只要用了谷歌的搜索,用了谷歌的地图,看了谷歌的视频广告,也玩了谷歌的游戏,大概在日本消费能力比较强,每个用户的UP值是高于一百美金的,所以,这意味着送硬件成为可能。


 


  但是。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大家觉得你别忽悠我了,我们一送就破产了。还有一种硬件免费就是,硬件按照成本价来进行销售。也就是说,硬件本身赚利润,不太可能。我认为现在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很有可能你不要再期望硬件能做一个高额的利润,它的利润一定会是降低的。我讲的是大众消费产品,你看这些年什么都涨价了,只有电脑、笔记本、手机是性能越来越强,然后价格越来越低。所以,今天我们很多创业公司做了硬件,你要开始做一种考虑,如果你不这么做(硬件免费),你的竞争对手有可能这么做,这样的话,如果你不能去应对这种免费带来的商业模式,就会很可怕。


 


  在互联网里,当年我们做免费杀毒,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免费这不是骗子吗,这不是忽悠吗?实际上,最后通过免费杀毒,我们不仅消灭了、打击了竞争对手,而且更重要的是,快速地把中国几亿互联网用户都变成了我们用户,当年在免费里吃亏最大的公司叫金山,金山董事长又是雷军,所以,雷军同学从这个事情吸取的教训,其实,小米就是因为“硬件免费”而成功的例子。小米并不是硬件免费送,但是硬件可能现在保持非常微薄的利润。小米在刚推出的时候,在很长时间推出双核1999,我认为没有对手,做生意最好玩的,就是没有对手。然后,任何手机厂商做了同样的手机,当时都因为各种原因,都卖三千块钱,所以你说,这东西对中国用户来说,性价比永远是最有力度的。


 


  有人跟我说,现在小米有品牌了,现在如何如何,我们可以卖情怀了,怎么卖情怀这事,我不太懂。我没有这能力,只能卖产品。即使对小米这么成功的公司,你可以看看,红米出了有699的手机,米3为什么降价了,现在降到1499还是1299了。其实你发现,在中国,硬件这种低利润甚至没有利润的竞争,将会是常态。但是大家就会问一个问题,既然你都免费了,怎么赚钱呢?如果要做免费,你就要做跨界,有一句俗话叫“羊毛出在猪身上”。过去,你的生意简单,你就是卖硬件,今天卖硬件不赚钱了,今天卖硬件都是在获得用户,这时候,你就不能把自己再狭义地定义成“我就是做硬件的生意”,如果你不能跨界,你这个生意可能会被互联网硬件做得很削弱。这时候,你可以通过合作,可以通过投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一定要跨界。将来,卖手机的,可能是通过手机上的游戏、手机上的阅读来挣钱。以后,卖电视、卖盒子的,我觉得,盒子电视一定可以通过“节目收费”来赚钱。所以,这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在新业务上的这种能力,其实是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讲到互联网创新,其实还有很多关键词,什么聚焦,快速,但是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战术。如果让我来总结一下,我觉得,你要去真正理解互联网,这些公司为什么被颠覆,或者这些公司为什么做起来?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用户至上,如何把一次性的生意,变成一个你跟用户的连接;第二个是体验为王,不是单纯地为了销售,而是真正考虑说“当用户拿到这个产品以后,我怎样给他特别好的一种体验”,让用户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这种价值;第三个就是,你要学会应对免费带来的这种挑战,同时,你自己要考虑说,你能不能把你的生意去做一个扩展,使得传统的生意被你自己主动地免费了。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互联网的竞争如此好看,所有的企业都在做跨界,每个人都希望把你赚钱的生意“免费”掉,在上面建立“新的赚钱的模式”。所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