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30%云端支出被浪费!你还被蒙在鼓里?
5563
2017-04-01 09:06
文章摘要:RightScale近期发布了它的第六期云计算报告,发现Docker已经成为DevOps的首选工具,但也提到了对现在云计算30%资源浪费的担忧。

cloud-dollar-bills.jpg

  • 云的使用者越来越担心他们的公有云支出存在部分浪费情况,但是只有一小部分的人针对他采取了行动。

  • 微软和Google的用户数量确实有所增长,但是Amazon也通过持续增加自己的应用数量继续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 

  • Docker也逐渐成为DevOps中的首选工具。 


以上是从今年RightScale(一家多种云管理公司)的“云计算报告”中总结出的。一家来自旧金山的分析公司Gigaom曾经这样描述过RightScale:最准确的云计算发展晴雨表之一。2017年的报告也是RightScale的第六份云计算报告。 

RightScale为了做2017年报告,收集了1002位技术专家的反馈。作为为多种云供应商提供前端、工作负载管理的公司,能从一个不同寻常的地位来观察云端用户的偏好,而且他本身也希望发现更大的云趋势。 

48%的受访者受雇于规模超过1000人的公司。RightScale发言人表示1002人中只有20%的是自己的客户。虽然受访者的行业覆盖宽广,但其中还是有49%的人来自软件或者科技公司。 

尽管经常有批判私有云的声音出现,但公有云、私有云结合运营或者混合云仍热按时大部分受访者的目标。8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拥有多种云战略,相比2016年的82%上升3%。私有云的采用率从去年的77%下降到了72% 

公有云用户表示他们平均使用1.8种云方案,而且正在对另外1.8种公有云方案进行测试。私有云用户平均使用2.3种云方案,正在测试另外2.1种。OpenStack开源软件最近频繁被大公司部署私有云时采用,包括PayPal、Comcast和The Gap。微软也为使用它的客户提供了一款本地软件套件Azure Stack。

部分受访者也可能将自助虚拟机管理环境称为私有云。报告显示,42%的私有云从业者是VMware的vSphere用户,VMware的通用企业虚拟机管理系统。其他19%表示他们用VMware的vCloud套件。Azure Stack的使用人数从2016年的9%上升到2017年的14%。这也是私有云中的唯一增长。OpenStack今年维持在了20%的水平。 

RightScale表示Google和微软过去一年的用户群都有所增加。Azure的使用量从2016年的20%上升到了2017年的34%,将视角放到大公司的话,这个数字还会更高,从26%上升到43%。Amazon的使用量基本维持不变,从56%上升到59%。Google从10%上升到15%。 

但是Amazon维持不变并不意味着他们什么都没做。Amazon的使用者中有28%的用户在EC2上运行了超过100台虚拟机,这个数字在Azure上只有13%。大公司方面,38%的公司在AWS上运行超过100台虚拟机,Azure为21%。 

DevOps是受访者对云基础设施最感兴趣的点。整体采用率从74%上升到了78%。大公司用户方面,DevOps的使用者有84%。去年21%的公司在全公司范围采用DevOps。今年这个数字上升到30%。 

Docker是DevOps中采用频次最高的工具,采用率上升到35%,Chef和Puppet分别为28%。这也是由于主流云供应商纷纷开始提供容器服务:Azure容器服务、Google容器引擎以及AWS EC2容器服务。 

令人惊讶的是,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云上30%的支出被浪费了。(RightScale自己的用户则认为浪费的支出在30%到45%左右)。报告显示“尽管大家对云成本管理越来越看重,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公司真正采取了实际措施进行成本优化,比如移除闲置的工作负载或者选择更低成本的云或区域。” 

有5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首要目标是“优化现有云的使用(节约成本)。”排在次席,52%的表示目标是“将更多工作负载迁移到云端。”第三位的是“扩展正在使用的公有云,”或者拓宽供应商名单。

为了帮助客户正确衡量他们的工作负载,AWS很早就提供了旨在最大限度先手工作负载过度配置的云优化工具,AWS Trusted Advisor。其他云供应商随后也进行了跟进,比如微软的云分析工具。


译:T客汇 张珅健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