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允松和他的青云
14874
2018-04-02 15:53
文章摘要:在那个创业还不流行的上个世纪70年代从IBM走出了两拨人,他们缔造了企业级软件两位巨头SAP和Oracle。40年后的2012年三位同在IBM工作过的青年聚到了一起,能否书写云计算的传奇?交给时间吧。

撰文:T媒体   卿云

2016年,被称为“后金庸时代武侠圣经”的《诛仙》改编成电视剧《青云志》搬上了银幕,一时哗然。《诛仙》能否担得起如此高的评价见仁见智,而在AWS、阿里云、腾讯云等环绕的中国云计算市场,被人们习惯性称为后巨头时代的时候,云计算创业公司青云QingCloud(以下简称:青云)却早已实打实地实现了盈利,在其官网静静展示着从无到有再到繁荣的“产品发布”、“安全通告”青云志。 

这着实引起了轰动,一时间媒体争相报道,青云联合创始人&CEO黄允松那句“没有真正的巨头”也牵动鼓舞很多创业者的心。

黄云松何许人也?他自称是一个“方正”的人,联合创始人甘泉认为他是专一的偏执狂,大多数人都称赞他情商很高,既醉心技术又痴迷于红楼梦等文学艺术,也是媒体眼中的剑客,而当他开口总是妙语连珠能把深奥的技术讲得形象生动,被视作科技圈滔滔不绝的演说家。 

或许今天还可以有另一个词来形容:大智若愚,而青云也要从2012年的愚人节说起。

愚人节没有玩笑,青云起航

2012年当很多人还沉浸在玛雅预言中的时候,4月1日愚人节这天,三个自称理想主义者的青年在北京北五环的房屋里开启了他们改变世界之旅。

微信图片_20180622110249.jpg

(从左到右依次为林源、黄允松、甘泉)

黄允松、林源和甘泉携青云QingCloud杀入了当时在国内还是门的云计算市场,取自“青云直上”、“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 

三个人都是技术出身,都有过IBM的工作经历,有共同的理想。黄允松1994年上高二的时候就开始写代码,喜欢技术,知道自己想要做的就是IT基础管理服务,当时最火热的雅虎、新浪、网易等都没有投简历直接去了IBM,在IBM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年,“连跳槽的欲望都没有”。甘泉介绍黄允松在IBM的时候总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并执行下去,连大两三级的领导都要听他的,内部创业IBM Smart Cloud,后因为大公司的种种制约而离开,甘泉看重的就是他特立独行的专一与执行力,有过两次创业经历的甘泉清楚创业失败90%都是人祸,更看重团队。林源曾在IBM参与Hadoop相关研究和优化项目,是黄允松当时带的实习生,2010年加入腾讯搜索的图片搜索项目组。当甘泉“撺掇”着黄允松去找身在腾讯的林源时,三个有志青年就这样一拍即合,三个人的出身与理念也为青云奠定了极客氛围与工程师文化。

房屋很脏,自己贴壁纸、换马桶,没有机房,就把厨房加个玻璃罩,从中关村买一些PC机,公司就这样做了起来。其实大部分创业者都像黄云松他们一样,挥洒青春乐此不疲。 

创业总会有竞争,同年UCloud也于上海成立,巨头更不会等人,如今占国内公有云市场份额龙头的阿里云从2007年提出,到2008年组建团队,2009年以5.9亿现金收购万网,2012年在技术上已经初具雏形,腾讯云也于2010年成立。

这些都拷问着所有创业者,也拷问着资本,云计算是机会吗?而创业者最可贵一面就是那份执着与燃烧的激情。黄允松回忆第一次融资的时候就只有一个想法,没有PPT没有企划书,谈了两次就敲定了。甘泉更是记忆犹新,当时充满激情的三个人眼睛放光,觉得投资人被这份执着的热情打动。 

热情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个团队的积淀以及将要爆发的中国云计算市场。

2013年起,亚马逊的AWS和微软的Azure开始入华,像一个催化剂打入了中国云计算市场,逐渐有了温度。 

而在北京北五环的民房里三个人对未来也有过争论,是否要快速上线,毕竟互联网思维就是快。但是黄允松明白底层技术不能快,“我们能不能做到又快又好呢?那是做梦,好的一定比别人慢一些。”在2015年第一届青云用户大会上黄允松回忆当时,所以青云做功能开发从来没有日程表,青云也100%延续了黄允松在IBM的产品定位方法论。

经过很多次失败,2013年7月12日青云公有云产品QingCloud商用版正式上线。但是黄允松一番举动让人很费解,他规定5个月内不得做直接的市场销售,只参加一些技术会议、沙龙演讲宣传青云的理念。

金融行业切入,做AWS等所不及

在IBM的十年黄允松学到了很多,后来也明白做生意首先要有正确的方向,第二要有能够落地的步骤,“我见过不少有抱负的年轻人,仅仅停留于想法,没有落地的步骤,这是不行的。”在IBM的训练让他更懂得越是大项目越要有落地的步骤,这5个月的宣传便是他的步骤之一。

宣传理念这这段时期,青云把简单的卖CPU、内存条、磁盘、存储空间、安全设备、二层交换机、三层路由器进行了一番技术革新。把P2P机器人培养成工程师自动化运维节省成本,通过实时P2P机器人社区协作机制确保故障及时发现。

在行业上,2006年成立的AWS是从互联网行业切入,但是黄允松有自己的规划。云计算的客户不只互联网企业,还应包括传统行业。传统行业里金融业最有钱,银行业又是里面最强势的,所以青云从银行突破。

为了做到专业,他们一家一家拜访。黄允松总结大陆银行的核心诉求包括一个业务层面,两个技术层面。业务层面要面向互联网做生意,对应到技术层面上既能像互联网架构一样伸缩,又要稳定可靠。但是这两个需求实际上是矛盾的,互联网架构天生不稳定,这直接影响了青云的设计决策。 

黄允松深知扬长避短,要避阿里、亚马逊等巨头的锋芒,青云没有做网页托管,而是选择了交易,交易线路长,不能出错,I/O要求高,吞吐能力要求高。这些技术的实现很有难度,这恰是青云的长处。

关于未来也会挑战竞争对手的核心卖点。比如AWS的卖点是半虚拟化,青云就做全虚拟化。黄允松的逻辑是分析清楚竞争对手的核心卖点之后,就会发现它的缺点并据此量身定制破解方案。

黄允松坚信真正有前途的不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托管云,而是交付统一的云模式。“任何给甲方洗脑的乙方,不管是单一强调公有云或者私有云的好处,都是因为搞不定甲方公私混托任意的需求搭配,才会强调自己所提供的某种云形式。”

据悉,青云没有用开源产品,全是自主开发。青云QingCloud解决方案与架构部总经理沈鸥介绍青云技术优势是公有云和私有云两个平台是一套代码、一个技术底层、一个QingCloud Firmware,同样的体系架构、API接口、使用习惯和方式,青云为客户构建混合云的时候,有很大的优势。

2014年1月青云获得2000万美元B轮融资,从金融银行业切入,也是这一年实现微盈利,2015年发展不错也实现了盈利但没有引起太大关注,直到2017年初宣布2016年实现净利润千万级,才引起了轰动。 

IaaS向上构建云生态,瞄准AI

2015年被称作中国云计算元年,互联网业、金融业、制造业等都开始拥抱云计算,顶层SaaS方面资本涌入,创业热情高涨。黄允松眼中是高速公路的IaaS层已经相对成熟,SaaS像汽车一样开始跑起来。

2015年7月22日青云举办了自己首届青云QingCloud用户大会,在本次大会上黄允松介绍了青云的演变,最底层是硬件,往上是IaaS层,还有编排(Orchestration)层,就像IaaS层将传统的IT运维自动化一样,编排层将传统的中间件层高度自动化,包括数据库、队列、容器等。未来企业会逐渐忽略掉中间件的产品细节,他认为青云从IaaS到Orchestration,再到PaaS是一个自然而然演变的过程。再往上层是Apps层,App之间可以通过API相互协作,得到一个自动化的体验。 

“我从来不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新的产业,云计算没有底层创新的能力,仍然是传统IT行业的延续,因此我更愿称之为‘IT 2.0’。”他对技术一直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这种演变是青云的大战略,黄允松和他的团队坚信创业公司的大战略不能有大的变动,他们做到了。

在向上发展上,其实2014年下半年青云开始全面投入PaaS平台研发,2015年QingCloud推出了多款面向应用的PaaS产品,凸显了从IaaS向PaaS迁移的趋势。从2015年开始研发应用编排,也即Cloud Foundry、Docker、Kubernetes、Mesos等技术,实现了复杂中间件的编排和模板化,这也是AppCenter的基础。 

青云从底层向上,在离开编排的中间件层需要无技术细节的交互视图界面,公有云就要从资源为中心转变为应用为中心。 

2015年5月青云AppCenter1.0面市,当时想照搬IaaS和PaaS标准化设计思路,但是流程过于工程师化、过于复杂,没有达到预期。 

“我渴望看到AppCenter能够一如当年的App Store,为企业级应用程序带来巨大变革,使得安装和配置的过程变成一个自然的环节,使得应用程序的运行过程——从诞生到下线的整个生命周期完全可追踪、可观察、可记录、可归档。”黄允松对AppCenter寄予厚望,那是他触及海量SaaS用户构建企业级云生态的核心。

推倒AppCenter1.0重做,经过近两年的时间打磨AppCenter2.0于2017年3月发布。AppCenter接入性能分析、性能检测、数据安全等第三方服务,随后,青云在当年将整套PaaS框架和AppCenter开源。加大投资用于开源和建设开源社区,并拓展UserGroup、 CoSpace、孵化器等业务。

青云QingCloud Insight 2017大会,青云陆续上线七款产品:一类与底层基础架构有关,包括QingCloud物理主机服务、QingStor NeonSAN(Server SAN)、QingStor对象存储2.0版本,以及全面支持ARM处理器;另一类是对业务的支撑,包括QingCloud RadonDB(分布式数据库)、QingCloud统一云管理平台和QingCloud Kubernetes容器服务。携手合作伙伴发布物联网及AI等联合解决方案。 

自此青云突破云计算边界,成为了一个ICT服务提供商,从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层全面覆盖,逐渐延伸到完整的骨干网服务,通过AppCenter触达上端海量的应用层。

“青云做云计算、边缘计算、骨干网、Data管理和存储、大数据并行处理框架等,那么这一切是为了什么?这一切都是为了AI的来临做准备。”黄允松的最终目标是AI,其实国内外的云计算厂商,无论AWS、还是谷歌、微软都在推进云计算+AI。 

从青云每年一度的大会上也能看到一步步走向智能的脉络,当然这与整个大环境也很契合。2015年青云举办了自己首届青云QingCloud用户大会,强调了企业级云服务给企业带来的价值。2016年,升级后的青云QingCloud Insight 2016大会则强调“数据时代”,各行各业帮助实现云端转型。青云QingCloud Insight 2017大会强调“智能时代”。

在黄允松看来云计算是实现AI的重要通路,而AI相当于未来规则的话语权。 

AWS十年盈利,青云只用了三年

众所周知,云计算非常烧钱。巨头AWS用了十年才实现盈利,而青云只用了三年,2017年2月,青云宣布2016年实现千万级税后净利润,一石惊起千层浪。 

这离不开黄允松团队的团结以及对商业价值的尊重,但是对于技术出身的三个理想主义者来说一开始商业化似乎比较遥远。

黄允松在接收天极网访谈时道出了青云的商业化的转变。组建团队之初并不是要做一个商业化的项目,“想做一个非常纯粹的技术那种纯技术背景的一个小型的我们称他为一个工作组,并没有想过以一个商业的运行方式运营它。”最早设定公司的人员数不超过20人,除了工程师之外没有其他的工种。 

但是很快发现在市场上没法立足,黄允松、甘泉和林源三人当时达成一致,有远大的理想没有错,但是要能够将远大的理想在商业上走的长远。

作为创始团队经常需要调整发展方向,黄允松认为每次重大的方向调整都需要大家能够达成百分之百的一致,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比如在融资上观点就高度一致,不一定要给钱最多的,但一定要认同自己团队的价值、战略。

商业化是不能免费的,不但不能免费,青云商用之初,因为用户规模较小,为了保证拥有充足的利润,价格定的比国内其他厂商要高一些。“因为我没做过生意,所以在我的大脑里面,生意这个东西至少不能够赔钱。”

而价格也会随着技术带来的效益而调整降低,2014年3月底,阿里云、谷歌、AWS打响云计算降价战役,青云也推出了降价策略。当外界质疑青云被迫加入降价战时,黄允松给予了否定,这种降价是技术提升和规模效应的结果,未来青云也保持一年至少两次降价策略,降价也成为了所有云计算厂商的常态。 

黄允松推崇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的经营理念,“维持企业在几乎趋近于零利润水平线上进行运作就足够了,这是最健康的模型。” 

IaaS成为了IT的水、电、煤,便需要向上构建连接。如前文所述青云而后从IaaS向上构建自己的企业云生态,发布合作伙伴计划合作共赢,其实AWS、Aure、阿里云等都是如此发展,黄允松介绍青云比AWS晚几年,但是AWS踩过的一些坑正好可以避免,减少了试错成本。

青云从金融行业切入,然后发展到企业级市场的各个方面,电商、医疗、互联网教育、航空业等,2017年拓展到其它方未曾涉足的能源等行业,不断拓展行业版图。 

青云业务形态也逐渐完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及托管云设备。青云的公有云产品QingCloud于2013年7月上线商用,很多云计算厂商会用私有云贴补公有云业务,2015年7月青云推出比较好落地的私有云产品超融合一体机。后来以私有云养公有云,私有云客户取得的经验反哺完善公有云,达到良性循环。 

2017年12月青云发布三款新品:RadonDB分布式数据库、NeonSAN共享块存储以及Bare Metal物理主机,开启独有的“全模云”。据悉,“全模云”旨在面向企业兼顾“敏态”和“稳态”的需求,为分布式和集中式业务架构进行云端部署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企业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云端资源,构建灵活、敏捷、高效的全模式业务系统,并实现统一管理。 

“在技术和产品上面,我喜欢用一个单词叫突破,你要是没有一个显著突破就不要做这个行业。这个市场叫云的服务数以十万计,有很多人都抄袭我们,但是你抄袭的是我的过去,我在脑海中构思的东西你想都想不到。”黄允松一直有他独特的地方,因为独特才可以差异化竞争,才可能盈利。 

而资本除了相信中国云计算市场外更看重青云的技术,作为青云A轮到D轮投资的早期投资方,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表示,“之所以持续加注青云,是因为看好云计算市场的长期增长以及QingCloud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技术优势。”

据悉目前青云营收主要来源是互联网金融,其次是企业级服务。青云能够盈利是多方面的因素,很重要的几点是拥有技术积淀、打造差异化竞争,还有尊重商业价值。

达到一定规模的盈利后,下一步青云要上市了。

2018年加快上市步伐

青云上市的步伐其实早已从融资开始了。

青云2012年获得蓝驰创投的200万美元A轮融资,2014年1月1日获得2000万美元B轮融资,光速安振中国领投,蓝驰创投和经纬中国跟投,而由于从事行业敏感,开始拆分VIE架构,2016年3月7日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由两家人民币基金领投,蓝驰创投跟投,2017年6月12日获得10.8亿元D轮财务性融资,青云市场副总裁刘靓介绍这次财务性融资主要是为了后续IPO进程,这也创造了国内云计算市场最大单笔财务性融资。 

2017年国家政策上也为云计算带来了有利的支持,4月,工信部发布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指出,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8年2月28日有知情人士称证监会发行部对相关券商做出指导,包括云计算、生物科技在内的四个行业开辟独角兽A股IPO绿色通道,而在前几日新华社喊话中国资本的“BATJ”梦该圆了。

一个月后的3月30日,证监会动作不断之前的传言也相应落地,CDR(中国市场存托凭证)规则、就IPO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征言,《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发布,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企业上市提供政策支持。

这牵动着所有创业者的神经,很多创业者纷纷表示对中国资本市场更有信心。

刘靓认为2018年对青云极为关键。早在2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本来觉得有漫长的排队路,可以慢悠悠做事;现在财务报表要加快准备,今年业绩也比较关键。CEO给全公司开会时强调过,要保证今年的既定业绩目标完成。” 

创业公司的发展总伴随着疑问,现实中一些客户在选择云计算厂商的时候,很多人还会选择AWS或者阿里云,他们不太在乎钱更看重产品的成熟与稳定,在品牌上巨头还是更胜一筹。但黄允松很自信,“你拿一样的钱买亚马逊和青云,你肯定觉得亚马逊有名,或者是说可以值得信赖,青云不放心。但是我这么跟你讲,亚马逊每秒钟只能跑1900次,我们能跑8万次,你觉得你是不是要想一想。”

自信的黄允松也很有危机意识,“千万不要对创业期待太高,从理论上来说,当你决定注册一家公司的时候,你已经是个loser了,你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败中求胜。”

或许这也是博览文艺图书后柔性修正的结果,2016年实现千万净利润的青云发展的不错,目前从3人发展到300人,也要进军北美市场了。翻看青云官网青云志,大大小小的产品相关发布从2013年至今历历清晰在目,2013年共计9次,2014年18次,2015年28次,2016年28次,2017年26次,目前2018年3次,逐年递增不断完善。

“我理解的创业是创建一个基业常青、千亿起跳的公司,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在2017年11月黄允松谈到了他对创业的理解。

而他和他的青云就要上市了。

在那个创业还不流行的上个世纪70年代从IBM走出了两拨人,他们缔造了企业级软件两位巨头SAP和Oracle。40年后的2012年三位同在IBM工作过的青年聚到了一起,能否书写云计算的传奇?交给时间吧。

没错,这是巨头林立的时代,甚至外媒有人呼吁让21世纪的马丁路德金推翻科技教会,但是就像黄允松所说的“没有真正的巨头”,况且时代自有其脉搏,公司与个人也有独自的心跳,不是吗?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