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移动化这三年的坑你们都踩了吧?
7878
2018-04-03 18:11
文章摘要:移动化这几年似乎仅仅是为了奔跑而奔跑。

T研究:

我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于中国企业移动化来说其实不用这么久,三年就像经历了三生三世。

T研究携2018年第二份回顾报告《2015—2017中国企业移动化发展回顾报告》与大家一起走进移动化三载的十里桃林,看那些错过的,展望将要发生的,而总结过去是为了现在和未来。

“大跃进”踩过的坑

移动化在C端中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移动支付还位列“新四大发明”。但是在企业级,整个移动化不过是IT治理的一个阶段,比之于美国百年的IT治理经验,中国几十年还有很大不足,至于企业移动化在国内从2008年至今不过十载,2015年至2017年突飞猛进,应用移动化的国内企业从41.8%增长到84.3%。

尤其2016年企业移动化市场开启融资狂飙,资本对移动化的追逐一定程度上也是“大跃进”,留下了“揠苗助长”的隐患。在T研究分析师吴勇看来,移动化这几年似乎仅仅是为了奔跑而奔跑。

一、那些踩过的坑

blob.png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Windows移动操作系统三年后日薄西山,Android系统逐渐成为主导者。

2015年占移动办公终端半壁江山之多(55%)的平板电脑,终不过是昙花一现,一路走低2017年降到14.7%。目前在餐饮、金融等行业的柜台业务场景中已经扎根,但是根基依旧不稳。

blob.png

名噪一时的MDM/EMM如今不复当年之勇。部署MDM/EMM的企业占比持续走低,三年间从75.9%降至52.4%,而具备持续付费能力的主力企业对MDM/EMM的投入预算也从高额向低价转变。逢移动安全必说设备管理的时代落下帷幕,在融合追求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今天,单一的MDM/EMM恐无法承载当初所寄予的企业安全管理厚望。

blob.png

企业首选移动化应用也发生了变化,承载着管理思维的重型移动应用如移动CRM、移动ERP都在走下坡路,厂商更愿意从移动OA、移动财务这样轻量化的移动应用入手。就声量很大的移动CRM而言,企业首选所占比例三年间从75.2%降至37.3%。

二、那些被低估的移动化

企业部署方面,曾经被质疑是伪命题BYOD如今已经为自己正名,可以把歌唱了。企业部署移动设备时采取BYOD的比例从2014年的22.2%上升到2017年的68%。

而在国内移动化区域覆盖方面,三年来深圳已经成为领头羊,上海跌落王座,作为金融中心打造全生态信息化发展还是有很大难度。

从企业应用开发模式来看,超级APP(微信、钉钉)曾经一度被认为缺乏对企业管理体系化、经验化的积累,然而在互联网巨头的大力推动下,1年后,通过超级APP获取移动办公应用的方式在中小企业市场颇为流行,人们低估了生态与流量的力量。

企业移动化未来可期,走向平台化

踩过不少坑,用户也会更加趋于理性,但是企业移动化未来可期。

T研究指出企业对移动化需求不断上升已经达到高位,2017年达91.3%。

blob.png

从上图可见,企业对移动化投入也更加坚定,但是投入规模分布更广,逐渐趋于理性。

blob.png

行业风口也是不断更新,其中制造业、金融业更是一直位列前五,《中国智造2025》的不断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力度不断加强,移动化提供了不少助力。

三年来,应用移动化的企业在规模上走向大体量,中小企业割韭菜是不能长久的。

blob.png

经过了这三年,企业获取移动化相关信息的渠道走向专业技术、产品论坛和第三方信息咨询机构,逐渐远离社交媒体,趋于专业化。厂商对市场培育的资源更需要精打细算,毕竟“忽悠”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

blob.png

企业采购移动化相关产品的通道逐渐转向网络和直销,厂商要留意。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企业构建移动化系统逐步走向平台化。2015年73.3%企业是在传统系统上做移动延展,只有6%的企业以大平台模式构建整体移动化,2017年40.7%的企业选择以大平台模式构建整体移动化。企业大格局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企业移动化开启了从“应用时代”到“平台时代”的新篇章。

自媒体人人称T客认为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兴起可能成为移动化的新机遇,移动化也被重新定义,未来要顺应新消费模式的改变和用户价值设计移动化解决方案,移动化也会成为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补充而不是全部。

在成长的过程中,谁还没踩过坑,移动化的未来还等着你我书写。

完整版报告下载链接:http://www.cniteyes.com/index.php?app=index&mod=File&act=detail&file_id=930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