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轮流坐庄
5011
2019-03-29 09:26    文章来源:接招 作者:方浩
文章摘要:真是强者愈强呀。

3 月 18 日,微软市值超过苹果,不到半年内第三次登顶全球公司市值第一的宝座。事不过三,当一件事情接连出现,说明它正在变成一种常态。对于微软而言,重返世界第一不过是一种新常态。
 
微软上一次稳定地垄断市值第一的时间点,还是 2002 年。也就是说,微软重回世界第一的位置,花了 16 年时间。
 
在这 16 年里,微软市值最低的时候只有 2000 多亿美金,那是 2012 年-2013 年间,以苹果为火车头的移动互联网汹涌崛起,微软一度被认为是下一个诺基亚、摩托罗拉。
 
目前微软市值约为 9000 亿美金,相当于不到 6 年时间市值增长了近 4 倍。而在微软坐冷板凳的这些年里,美国科技巨头的代名词一变再变,但始终没有微软的位置。比如 FANG(Facebook、亚马逊、Netflix、Google),比如 FAANG(多了一个苹果)。要知道,1998 年微软第一次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时,Netflix 还在小区里卖光盘,谷歌刚刚成立,扎克伯格还在上初中。
 
苹果自从 2012 年登顶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之后,对这个位置一直都是垄断地死死的。但从 2018 年开始,苹果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先后被亚马逊、微软接管过。目前来看,苹果很有可能会长期让出王位。最新一季财报表明,营收增长乏力,因为属于苹果的那个风口已经见顶了。
 
毫无疑问,苹果和微软是过去 20 年全球科技公司的王者。微软垄断市值第一的周期,是从 1998 年到 2002 年,这 5 年里有三年做到第一;苹果垄断市值第一的周期,是从 2012 年到 2017 年,正好也是 5 年,期间只是被谷歌短暂反超过一次。
 
微软吃尽了 PC 时代的红利,苹果吃尽了智能手机时代的红利。微软统治 PC 的时代,是苹果最落寞的时候;苹果最风光的时代,是微软最黑暗的时候。王不见王,是对这两家公司最好的描述。
 
从 2003 年到 2011 年,微软和苹果同时在野的这 8 年时间里,美国科技公司的王座属于谷歌、Facebook 和亚马逊(Netflix 在体量上始终无法与这三家公司相比),但这三家公司的江湖地位,也是此消彼长。
 
以亚马逊和 Facebook 为例,2016 年初,两家公司的市值还不相上下,FB 甚至一度反超亚马逊,但到了 2018 年下半年,形势巨变:亚马逊成为史上第二家市值突破万亿美金的美国公司,几个月之后,FB 市值跌破 4000 亿美金大关。一家是电商基因的公司,一家是社交基因的公司,在抗周期方面,显然前者强于后者。
 
到目前为止,表现最稳定的巨头当属谷歌。这家公司不仅依靠搜索抓住了 PC 互联网的风口,还借助安卓实现了两个时代的跨越;同时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也让谷歌始终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市值看,美国目前有六家科技巨头,分别是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Facebook、Netflix,其中只有 Facebook 是 2000 年之后成立的。而过去 20 年创造过科技公司市值最高纪录的三家公司微软、苹果、亚马逊,则是这 6 家公司中创立时间最长的。没错,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再来看国内巨头。目前市值最高的三家互联网公司依然是 BAT,其中百度和阿里创立整整 20 年,腾讯是 21 年。但 BAT 并非天选之子,直到 2010 年之后,BAT 一说开始流行起来。

微信图片_20190329092242.jpg

某种程度上,BAT 是中国第二代互联网公司。首先是创立时间要晚于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其实上市时间也更晚,甚至 1999 年创业的盛大都比 BAT 上市要早。
 
而在 2005 年,360、58 同城、去哪儿、汽车之家、YY 等一大批后来的巨头挑战者扎堆儿诞生。用前有狼、后有虎形容 BAT 面临的局面一点也不为过。
 
2005 年,同在香港上市的联想集团的市值是腾讯的两倍多;当年雅虎中国被阿里收购,后者估值 25 亿美金。在此前后,中国富豪榜的榜首位置先后被陈天桥、丁磊垄断。
 
2007 年之后,BAT 格局的雏形开始出现。在这一年前后,腾讯的游戏业务实现了对盛大和网易的逆袭,同时 QQ 开始成为创业者跨不过去的流量大山;阿里的 B2B 业务在这一年赴港上市,淘宝也实现了对易趣的碾压式胜利;百度在 2007 年之后虽然受到谷歌中国的挑战,但市场份额是一直上涨的(百度和谷歌蚕食的是雅虎中国的搜索市场)。
 
在移动互联网来临之前,BAT 锁定了 PC 互联网时代的三大赛道:社交、电商、搜索。有意思的是,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BAT 三巨头分别向对方的核心业务展开过猛攻,最后全都无功而返:腾讯在搜索、电商两个赛道挑战百度和阿里,百度在电商赛道挑战阿里、阿里在社交赛道挑战腾讯。更别提那些挑战 BAT 的创业公司了。
 
但是在 2010 之后,BAT 都遭受过空前挑战。2011 年,微信仅仅一岁,开放战略刚刚开始,腾讯市值就被百度超越;从 2012 年到 2015 年,是阿里的生死攸关之际,前有京东、唯品会等平台的冲击,后有垂直电商的围攻,一度甚是狼狈,2014 年上市之后始终被腾讯压制;而百度则是在互联网上半场的尾声,错过了移动互联网。
 
过去十年,BAT 就像一个非常有韧性的三角形,无论变长如何变化,这个组合始终不变,基本是一家日子好过,另外一家或两家就不顺:百度就风光的时候,是腾讯和阿里的至暗时刻;腾讯起来了,阿里和百度还没走出来;阿里展示后劲了,腾讯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始终没有其它上市公司打破这个格局,至少从市值上是如此。新的巨头正在陆续上市,但因为此前在一级市场透支过大,已经有人在还账。
 
以 TMD 为代表的超级独角兽被寄予了厚望,但美团上市后已经破发,滴滴遭遇政策天花板,头条在社交、游戏、搜索和电商等领域同时向 BAT 开战……大家还能重复过去几年的增长奇迹么?
 
与 BAT 相比,这届独角兽们最大的不同就是,靠线性增长模式做估值。什么是线性增长?就是在核心业务建立绝对安全边界之前,不断用新业务去融资,融资之后再把钱烧到其它新业务上,从而把估值做大。而 BAT 之所以成为 BAT,就在于从 PC 互联网时代就建立起了谁也侵犯不了的护城河,而且这条护城河的造血能力足以支撑起其它延展业务。也就是说,BAT 即使也在烧钱,也是烧的自己赚来的钱,而不是通过外部融资为新业务烧钱。
 
社交、搜索和电商之所以成为最基础的三大互联网赛道,很大程度是因为用户使用时长与其护城河深度成正比,即用户对其越依赖,其被颠覆的可能性就越小。
 
社交的护城河在于巨大用户量的网络效应,电商的护城河在于供给两端的网络双边效应,搜索的护城河在于信息的沉淀、数据的沉淀以及技术的沉淀。中国巨头如此,美国巨头同样如此。
 
如果用美国六大科技巨头对比中国科技巨头,会发现中国没有微软、苹果这两类公司(鉴于爱奇艺对标的是 Netflix,百度其实代表了两家公司)。
 
微软与苹果,一软一硬,在中国短暂的科技创业史里,居然缺席了。如果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话定义这两家公司,那么苹果代表了消费互联网,微软代表了产业互联网。前者是 to C 的基因,后者是 to B 的基因。
 
并不是中国没有这两种公司,而是这两种公司的基因被分散、集约到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基因里了。
 
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是从产业互联网进化到消费互联网,微软、IBM、甲骨文等 to B 类型的企业都早于 to C 类型的互联网公司,这与美国传统产业的成熟程度有着必然关系,所以像微软这样的老炮,存在逆袭的可能;而中国恰恰相反,是从消费互联网过渡到产业互联网,所以最终主导产业互联网的公司,可能还是那些天生具有 to B 基因同时又有技术基因的互联网公司。
 
从受益者的角度看,腾讯和苹果是一类公司:消费互联网的大赢家;而阿里和百度,不仅具有 to B 的基因,同时还有各自的技术储备。换句话说,微软有的,B 和 A 也有。当然这里的共性是基因,而不是体格。
 
BAT 的进化路径跟创始人 DNA 有很大关系。小马哥产品经理出身,始终做面向 C 端的产品,成为消费互联网最大的赢家;马云超级 Sales 出身,阿里巴巴又是 B2B 起家,所以 to B 业务一直是强项;李彦宏技术大牛出身,创业之初百度也是 to B 的商业模式,而且搜索业务既要 to C 又要 to B,所以百度在错过移动互联网之后,抓住了同样需要 to B 能力的 AI 风口。
 
不管怎么说,BAT 在过去 20 年各自积累了具有自己基因特性的核心能力:腾讯手握中国最多的互联网用户,阿里在云计算和新零售两大风口之下依然善于交易,百度还是技术驱动,根据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发布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利深度分析报告》,百度 AI 专利申请量在国内专利权人中位居第一,是腾讯的 2 倍、阿里巴巴的 3 倍。
 
所以,阿里在下半场主攻新零售和云计算,与其天生 to B 的基因密不可分;百度在下半场主攻 AI 生态,也与其从创业之初就服务 B 端的技术基因分不开;腾讯做产业互联网,最大的挑战还是基因。对于 BAT 来说,等边三角形似乎是永远不会出现的。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

1讨论

所有讨论

Songy
1# 2019-03-29 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