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30%的物联网项目早早夭折
10134
2019-07-31 10:44    文章来源:T媒体
文章摘要:尽管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横亘着很多阻碍,其目前在企业的采用状况并不是特别理想。

1991年,当剑桥大学特洛伊计算机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为减少下楼观看咖啡煮好状况的麻烦而编写了一套程序,从而利用终端计算机的图像捕捉技术,以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查看咖啡是否煮好,从而引发了物联网的雏形时,可能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一“懒人”之举如今带给世界的影响。

近日,微软发布了一份新的研究报告——IoT Signals——旨在量化全球企业物联网(IoT)的应用状况。这项针对3000多名IT团队领导者和高管的调查,详细介绍了这个新兴的数十亿美元的领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好处,以及相关趋势。

“我们正生活在物联网推动的隐形革命之中。这场革命远远超出室内摆放的智能音箱和恒温器,它还包括数十亿改变地球上每一个行业的连接设备和传感器,从制造业到能源分布,从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能建筑到智能医疗设备等等,”微软Azure物联网业务主管Sam George写道,“物联网也开始对地球产生深远而有益的影响,减少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提高可持续性。”

在微软的调查中,约8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目前正处于采用物联网的过程中,四分之三的受访者的项目处于规划阶段。88%的受访者认为物联网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大多数已经采用了物联网的受访者预计,两年后他们的投资回报率将达到30%(包括成本节约和效率)。

这些观点或多或少与第三方的调查结果一致。IDC预计,到2025年,将有超过410亿个联网物联网设备产生超过79兆字节的数据。(爱立信预计,到2022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90亿。)麦肯锡预计,受新兴的远程监控、资产跟踪和预测维护应用的推动,物联网企业今年的支出将以7%至1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但巨大的挑战也阻碍了其在更多行业的采用。

微软报告称,38%的受访决策者认为,复杂性和技术挑战是物联网交易的一大障碍,47%的人认为没有足够的熟练工人来构建或维护联网设备网络。与此同时,高达97%的受访者对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存在安全担忧,43%和38%的受访者分别担心如何创建强大的用户认证和维护物联网设备。

也许这并不奇怪,30%的受访者说他们的物联网项目在概念验证阶段就失败了,通常是因为实施成本太高或者根本利益不明确。

为了找出物联网制胜战略的组成部分,微软委托波士顿咨询集团(BCG Group)共同确定了一些关键要素:商业战略、基本原理、领导和组织、技术路线图规划、人才、运营和核心业务流程、合作伙伴关系和生态系统以及安全。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表现最好的物联网项目开始时都对要解决的问题和预期的投资回报有所了解。此外,他们的实现者启动了受物联网影响的核心流程来获取价值。波士顿咨询公司表示,大多数成功采用IoT技术的企业并没有忽视人才,而是根据需要填补的空缺,精心构建或获得了劳动力能力。

“物联网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5G等新兴功能,在数千个传感器和设备上实现从零售和农业到医疗保健和制造业的每一个行业的转型,”George补充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技术短缺、安全担忧和解决方案复杂性等行业挑战将阻碍创新,并对商业和消费者数据构成重大风险。所以,这就迫切需要技术供应商、标准组织和行业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共同帮助简化和保护物联网。”

当然,在物联网竞争中,微软占有一席之地。2018年,微软承诺在2022年之前向智能边缘创新投入50亿美元(较2018年之前的15亿美元有所增加),并承诺将物联网合作伙伴的生态系统扩大到1万多个。目前,这已在Azure物联网中心(Azure IoT Central)和物联网即插即用(IoT Plug - and - Play)中结出了硕果。前者是一项云服务,使客户能够快速提供和部署物联网应用程序,后者则提供能够使用一系列现成解决方案的设备。微软的投资也提振了其微控制器单元管理产品Azure Sphere;其统一的云和边缘安全套件Azure安全中心;以及通过分发云智能,直接在物联网设备上独立运行的Azure IoT Edge。

不过,微软也面临谷歌的云物联网(Cloud IoT)竞争,这是一套连接、处理、存储和分析边缘设备数据的工具。AWS的物联网设备管理也不甘示弱,它可以跟踪、监视和管理运行一系列操作系统和软件的设备。

但这家西雅图公司最近加大了建设力度,比如近期收购了Express Logic。Express Logic是一家总部位于加州圣地亚哥的实时操作系统开发商,为物联网和微控制器驱动的边缘设备开发实时操作系统。此外,它还与大疆、SAP、PTC、高通等公司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开发物联网和边缘应用程序。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