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数据看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四大误区
4056
2016-05-31 19:16
文章摘要:  国外百花齐放: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各个城市结合自身的优势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打造出不同的亮点。如迪比克市的城市生命线、维也纳的智能电网、多伦多的循环经济、东京的移动智能、伦敦和斯德哥尔摩的智慧交通、巴黎的自行车共享、柏林的电动汽车、哥本哈根的创新清洁技术、巴塞罗那的光伏产业……虽


  国外百花齐放: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各个城市结合自身的优势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打造出不同的亮点。如迪比克市的城市生命线、维也纳的智能电网、多伦多的循环经济、东京的移动智能、伦敦和斯德哥尔摩的智慧交通、巴黎的自行车共享、柏林的电动汽车、哥本哈根的创新清洁技术、巴塞罗那的光伏产业……虽然尚未形成通用性、规模性的建设模式和服务模式,但细分领域的应用比较深入,日趋成熟。







  国内千城一面:国内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大多数智慧城市的规划比较相近,甚至几乎一致。在设计上,力求“大”而“全”,不管是省、地、县,还是沿海、中部、内陆,从经济领军到贫困落后,无一不在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各个领域同时发力,缺少地区特色。从全国范围来看,没有形成地域间的差异性。




  误区2方向误区:国外的成功模式可以快速复制




  国产化仍停留在表面。虽然国产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但国内部分智慧城市的建设仍然依赖IBM等国外企业的支撑。硬件软件国产化,底层技术却依然没有改变,建设模式上也不难发现外来的痕迹。




  国外模式≠成功模式。国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本身也在探索过程之中,相关理论和技术尚未经过规模化建设的验证。同时,国内外的国情和体制完全不同,面对的社会问题重点不同,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思路与环境也有较大差别,完全照搬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并不合理。




  误区3路径误区:数字城市过去了,现在是智慧城市时代




  大数据时代不能“大跃进”。除了少数信息化走在前列的地区外,国内大部分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停留在数字城市阶段,不乏大量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虽然举着“智慧城市”的大旗,实际上做的都是在“数字城市”阶段早就应该解决的问题,属于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许多城市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渠道仍然没有打通,甚至有的地区尚未实现办公文档的电子化,也跟风出台了一整套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存在明显的“大跃进”现象。




  误区4实践误区:智慧城市≈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重硬轻软,有表无里:发个文件(有政策),成立领导小组(有机制),做个规划(有依据),上投资(有钱),上项目(落地),批一块地(有中心),建一个IDC(有平台),路口装上摄像头(有监控),桥下部署传感器(有感知),数据接进来(有数据),然后呢(没有然后了)……这是国内相当一部分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数据去哪了?数据用在哪了?这样的智慧城市“智慧”吗?




  大蒜君说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规划、小起步”,不能始终浮在“云”端。“人”先落地,“物”才能落地。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