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实践及SaaS服务优势
2832
2016-05-31 19:35
文章摘要:企业信息化的演进之路 ▼什么是信息化?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向的研讨.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


企业信息化的演进之路


▼什么是信息化?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向的研讨.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


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40年代: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人们提出了订货点法,当时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出现。


可能,人们为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提出了MRP理论,作为一种库存订货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即物料需求计划阶段,或称基本MRP阶段。


MRP是在产品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计划原理,根据产品结构各层次物料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一个物料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日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料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MRP可以回答4个问题,这就是:要生产什么;要用到什么;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什么时候下达计划。MRP作为一种库存定货计划,只说明了需求的优先顺序,没有说明是否有可能实现,它是MRPII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MRPII的基本核心。


80年代的MRPⅡ: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MRP的各子系统也得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子系统,发展了MRPⅡ理论,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RPⅡ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技术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MRPII实现了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经营信息系统。它主要完成企业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功能,MRPII可以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平衡企业的各种资源,控制库存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MRPII系统的普遍应用,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企业开始感觉到传统的MRPII软件所包含的功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全范围的管理信息系统,ERP理论应运而生。


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在9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的,当时的解释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推论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ERP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它强调供应链的管理。除了传统MRPⅡ系统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支持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运行,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现阶段:融合其他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面向全球市场,建设“国际优秀制造业”(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这一阶段倡导的观念的是精益生产、约束理论(TOC)、先进制造技术、敏捷制造以及现在热门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


▼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史


启蒙


“黑八本”诞生


1973年9月1日,“中国电子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联合设计组”成立,时任机械部副部长的孙友渔出任联合设计组组长。此时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意识到“中国企业应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在这种方针指引下,1975年,联合设计组专家们以94万美元的价格从IBM引进了370138大型机,1976年购买了IBM的MRP-II软件COPICS。同年,如获至宝的专家组开始翻译IBM提供的说明书。这就是后来被ERP软件业称之为“黑八本”、“大八本”的中国ERP最早教材。


MRPII大批引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正式开始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而此时的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尚不具备或不够强烈,企业的生产管理问题重重。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大约仅为先进工业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产品交货周期长、库存储备资金占用大、设备试利用率低等等。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的状况,当年机械工业部旗下的企业先后开始引进MRPⅡ软件,并开始试点性开发财务软件,通过这些信息化来改善管理。


1979年,MRPII被大批引进,1979年国家投资在长春一汽试点开发财务软件,同年沈阳鼓风机厂引进IBM的管理系统COPICS;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MRPII系统,接着北京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也先后购买了系统。


MRPII被引进(沈阳第一机床厂)


这个时期,并没有太多的商业性公司介入,用户也基本上白手起家,历经磨难,但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北京第一机床厂的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项目在1995年获得了美国工程师协会的“工业领先奖”。


起步:商业公司的诞生


中国第一家MRPII厂商鼎新电脑在台湾成立


1982年3月,台湾鼎新电脑公司成立。这家专注于ERP软件开发和销售的公司,受惠于台湾蓬勃发展的制造业,为日后成为台湾排名第一的ERP软件公司奠定了基础。


在最初经营的5年,众多台湾软件商还在依附于硬件从事专业系统开发时,鼎新旗帜鲜明地选择采用开放式平台开发标准化册产品。并于1989年推出基于DOS平台的MRPII软件LEADER,在1992年推出了中国第一款基于B/S架构的高端ERP软件TIPTOP。历史发展到今天,“标准化产品”的定位选择被证明是正确的道路,并最终奠定了鼎新的成功。


扶植CIMS,催生中国大陆专业软件商


1987年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863计划)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心成立。当时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著名教授吴澄长担任该中心的主任。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扶植CIMS工程建设。


在这种社会大潮下,1991年开思公司成立,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早涉足ERP的企业,基于AS/400平台的MRPII系统。


1994年,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MIS研究室与美国CDC公司合资成立了利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但由于自身的管理混乱,日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利玛事件”。


鼎新电脑锁定制造业发展ERP


经过1982年到1986年的发展,台湾企业用户除了意识到购买软件系统要选择标准化的产品以外,已感觉到仅仅是财务软件应用不再能满足需求,应该把需求进一步延展到进销存等更深应用的领域中。


在1987年到1990年期间,鼎新电脑等一批台湾软件公司开始锁定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市场。事实验证了这些软件公司的选择是正确的,台湾制造业在九十年代初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作为配套产业的ERP软件公司的发展。


1998年联想进军ERP,培养了中国第一批高级ERP专业人才。


1998年7月30日,联想集团与瑞典INTENTIAAB公司正式签约,代理旗下的主流ERP产品MOVEX。随后联想还代理了SAP、SCALA、SYMIX等其他国外软件厂商的商品。


联想在当年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下,首次为中国大规模、系统性地培养出成批的ERP专业人才。此后这批人才随着联想分拆,进入神州数码,也有部分进入其他ERP公司或企业中,至今仍活跃在中国的ERP市场上。


中国财务软件崛起


机械工业部支持下,除了以CIMS为产品重心发展起来的一批中国软件企业外,另一班人马在国家财政部支持下,以财务软件为发展目标,并通过转型,成为了今天中国管理软件市场上依然颇具影响力的软件厂商。1988年王文京和苏启强在北京中关村注册成立了用友软件服务社,致力于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包括通信技术)的最佳管理实践普及到客户的管理与业务创新活动中,全面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管理/ERP软件、服务与解决方案。1991年徐少春创办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这就是日后成功在香港上市的金蝶软件的前身。


许十条


1989年,财政部出台《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这就是业内著名的“许十条”。其对市场影响超过了十年。“许十条”最大的贡献在于规范了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


在企业采购财务软件的过程中,拥有了一个评判标准,形成了企业学习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热潮。但“许十条”的争议点也非常明显,财政部扶植的标准,对于以生产制造流程为基础设计ERP软件并不适应。大批ERP软件无法通过“许十条”标准。


在财政部财务电算化强力推进中,大批财务软件企业得以先行发展起来。它们在规模和资本实力上逐渐超过了创办时间更早、经营产品技术难度更高的ERP公司。


外资厂商初试中国市场


1990年中国开始出现专业的CIMS和MRPII软件商之前,国外软件已经开始进攻中国市场。


1989年,美国软件公司SSA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并且在随后的几年当中,在香港、台北、上海、广州相继成立了办事处。可谓是“遍地开花”。两年后,SSA在中国员工数已达到150人规模,所销售的BPCS系统占据了制造业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六七成份额,在中国可谓是风光一时。


1990年,美国一家规模较小的MRPII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并给自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四班(Fourthshift)”。


序幕:ERP征途开始


Gartner一锤定音正式提出“ERP”


1990年4月21日,Gartner代表了以《ERP:下一代MRPII的远景设想》为题的报告,第一次提出ERP概念。这份研究报告虽然那只有两页纸,但却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设想。


之后,Gartner公司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报告,1993年ERP的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变得更为清晰,Gartner公司以《ERP:远景设想的定量化》为题发表会议报告,用了二十六页的篇幅详尽地阐述了ERP的理念和ERP对今后三、五年内可能产生影响的估计,这是一份深刻阐明了ERP的实质和定义报告,引领了ERP产业的发展。


应用平台转移,台湾企业界首先意识到管理信息化本质


1990年-1998年时间里,在大陆财务软件厂商经历了DOS向WINDOWS转型,金蝶等很多财务软件,通过个人用户操作系统的转移,成为后起之秀,因其更先采用WINDOWS界面获得了用户的青睐。


此时的台湾市场,同样经历着这样的过程,只不过由于台湾用户需求已经迈过财务软件阶段,而向ERP应用转移。同样的技术更新机遇,带来的市场效果完全不同。


在台湾最先支持WINDOWS的ERP厂商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台湾经验证明,真正的ERP应用过程中,用户关注的是应用本身,而非技术,鼎新晚于竞争对手一年转移至WINDOWS平台,但由于转移时,应用平台的稳定性已成熟,反而取得了更多用户的青睐。台湾企业开始意识到,ERP提供不靠技术,而要靠应用本身。


此外,这一时期的台湾IT业和制造业大规模发展起来,IT业是接受信息化意识非常高的领域,其发展推动了台湾ERP产业,与此同时,台湾大批企业开始上市, ERP为代表的信息化管理又是上市公司必须条件,ERP市场需求进一步被释放。


ERP征途开始


外资ERP厂商进军中国


1994,SAP在北京成立代表处。全球最大的ERP公司开始收编市场,1995到1997年期,在市场策略上,SAP在全球其他区域的分之机构开始开展在中国的相关业务,如柯达、宝洁都是此时SAP在中国的服务对象,到此时,SAP还未真正地开拓中国市场。


1998年,SAP走过市场准备期后,开始大力开拓市场。这一年对中国ERP市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是,SAP两个最成功的ERP样板客户联想和海尔启动了ERP系统建设,联想和海尔先后上线。


联想和海尔不仅给SAP带来了大笔收入,更为关键的是起到了很好的“灯塔榜样”效果,多数中国企业用户从这一时期起,第一次了解到SAP是国际知名的ERP软件供应商,同时通过联想和海尔的应用,感受到信息化的力量。几年之后从联想分拆出来的神州数码也成为了SAP的服务伙伴。


此外,进入中国已很久的ORACLE,也由数据库市场转攻ERP市场,成为国外软件厂商进军中国ERP市场的又一主力军。


1998国外ERP巨头台湾受阻


就在国外ERP巨头开拓中国大陆市场的同时,SAP、ORACLE等在台湾市场推广受阻。


其原因在于:一是价格偏高,难以得到台湾企业认可;二是本地化服务能力不足。在国外ERP公司逐渐适应台湾市场的“学习期”内,台湾本地ERP厂商迅速占领市场。并通过在客户服务中不断改进服务、不断完善产品,台湾鼎新电脑在之后的几年里垄断了台湾地区的高ERP市场。


一把手工程:ERP得到高度重视


1998年业内ERP是一把手工程,加强了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此外,还提出了ERP实施的著名原则:“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等相关言论,这些声音加强了业内对ERP管理特质的认识。


国家政策的支持


1997年,国务院在深圳召开第一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提出“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二十四字中国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


1999年11月,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研究中心提出了2000年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倡议,并于同年12月报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


2000年1月,国家经贸委、信产部、科技部决定共同发起“企业信息化工程”,并成立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时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的石万鹏任组长,时任国家信产部副部长的吕新奎和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的徐冠华任副组长。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2001年,科技部启动作为“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的“制造业信息花关键技术及应用工程”项目。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现代化为目标。


2001,国家经贸委和信产部联合举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现场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提出:“推进企业信息化要做好三个结合”。会上分享了联想、海尔、斯达等三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


2002年,党的十六大做出了“以信息花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


2006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高技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导入期:混乱的市场


“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


就在外界对ERP一片看好时,不少专家和管理者提出了自己的担心。1998年,时任联想集团总裁的柳传志提出了“上ERP有可能是早死,不上ERP就是等死”的观点,而后被业界误传为“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


此时,业内也开始传递“ERP实施成功率为零”的言论,更加让整个环境雪上加霜。


这一时期,“三个三分之一”的观点开始在业界流传,即:“国外的MRPII软件三分之一可以用,三分之一修改之后可以用,三分之一不能用。”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三个三分之一”论的阶段。


“中国ERP第一案”爆发


2000年12月11日,北京市三露长正式向崇文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已合并到神州数码旗下的原联想集成系统有限公司赔偿ERP项目实施不利所带来的损失。


1998年3月20日,三露厂与联想集成签订了ERP实施合同。合同中联想集成承诺6个月内完成实施,如不能按规定时间交工,违约金按千分之五来赔偿。但是由于汉化、报表生成等关键问题仍旧无法彻底解决,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在经历了15个月的官司之后,双方庭外和解。


此官司并不算是大案要案,但却对中国ERP行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国内软件企业纷纷上市,财务软件转型ERP


2001年2月,金碟软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揭开了新一轮软件公司上市浪潮的序幕。


2001年5月,用友软件的股票在上海证交所正式发行。


上市成为软件公司融资的重要手段。


“口水仗”带来双输


国内财务软件公司刚刚开始转型ERP时,市场上充斥着对于这类企业普遍的猜测和不信任观点。2001年7月3日,时任用友软件总经理的郭新平在《国际金融报》报道中以“3/K就是ERP吗?”的言论揭开了一轮“口水仗”的序幕,并且进一步明确“在NC诞生之前,说中国没有真正的ERP或许有些道理。”


后金碟软件诉用友软件与《国际金融报》侵权,并索赔500万元巨额赔偿金。“口水仗”带来的是双输效果,业内再度对财务软件公司的ERP产品和服务能力表示怀疑。


中国ERP产业重组,国内财务软件通过并购,转型ERP


2001年12月18日用友软件收购了华表软件等国内软件公司。同年,用友软件与瑞典IFS公司成立合资公司。2002年,用友软件出资2000万向台湾软件厂商汉康购买了NETUP-P2软件技术。借助上述方式,用友软件由财务软件向ERP升级。其间,用友软件懂事长王文京提出:纯财务型软件公司即将消失。


2001年12月28日,开思软件继1997年被TCL收购后,又转售给金蝶软件。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ERP供应商,开思软件并入金碟软件,标志了财务软件公司在成功上市获得资本后,全力转型ERP市场。通过并购开思软件,金碟软件获得了正处于研发过程中的大型ERP产品。


老ERP厂商问题频发


2002年3月24日,在乔运华、蒋明玮、戴宝纯、吴英主持下,部分北京利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在北京华北大酒店召开了秘密会议,最终决定以“集体辞职”方式,逼迫利玛公司总经理张爱清下野。


2000年,光明集团与利玛软件签订了“增资协议书”,光明集团实际占据51%的绝对控股地位。但最终由于股东与创业者矛盾。利玛爆发了2002的哗变事件。在此事件后,利玛业务发展速度明显下降。


国外ERP厂商开始进攻中小企业软件市场


2003年9月,SAP进军国内低端市场,推出mySAPALL-in-One系列产品和SAP Business one,与此同时,Oracle也向中国中小企业推出电子商务套件产品。


ERP规范标准的制定


2003年,经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颁布,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负责起草的电子行业标准《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开始施行。


虽然并非强制门槛,但《ERP规范》其实是为了设定一个准入机制。同时业内再度掀起对ERP真实性的质疑。很多专家认为:非制造领域的管理软件不能归属ERP。


ERP品牌集中度提升


2003年,鼎新电脑在台湾ERP市场占有率第一,其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占据了垄断性领先地位。台湾ERP市场品牌集中度大幅提升。


而这似乎预示着中国大陆ERP市场最终也会呈现出这样的局面。


用友淡出ERP市场


2007年,用友软件发布2007-2009三年规划,将管理软件和移动商务做为战略重点,淡出ERP市场。


2015年SaaS强势回归,进入快车道发展。


中国的企业信息化风起云涌几十年,其中的故事让人唏嘘感叹,它的每一次演进都带有强烈时代背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发展与深入,ERP却渐渐的淡出人们视野,大部分厂商开始转型,少有的佼佼者在大互联网时代吵杂声中偶尔能有几声清鸣。作为促进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管理进步的重要软件设施,为何境地有些不堪,甚至凄惨。与此同时笔者接触很多企业老总却在苦苦的摸索探寻自己企业的信息管理之路。如此背道而驰的两方又有怎样的无奈?


▶中国的大发展与信息化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如何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很多企业都已经认识到,选择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信息处理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中,谁能够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开发利用好与竞争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也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也就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了主动。只有信息灵,才能情况明;只有情况明,才能决策准;只有决策准,才能战则胜。因此,近十年来,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改变我国企业的落后面貌,除了加速企业的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外,推广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却是水平较低、电子商务进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


体制转轨使得市场化压力逐步增大,也使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这一点也基本成为经营者的共识。虽然管理者的总体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重视程度在各个企业却有着巨大差异。


目前,许多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还不够正确和充分。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现状,认为不搞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还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有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就对它横加指责、丧失信心。其实企业信息化要求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会逐渐地产生回报,即收益对成本相对滞后。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企业效益未必会马上提高,更多时候是效益不变


或者暂时有所下降,这是正常现象,对此应有思想准备。有些人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一劳永逸的事,只要购买和安装了最先进的信息设备和系统,就可以在竞争中永远领先于其他企业,这个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信息化技术、管理方法和理念及企业内外的环境都在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先进的信息设备和系统会逐渐变得落后,企业由其获得的优势也会逐渐丧失。也有些人认为企业信息化需要巨额投入,只有大公司才有能力搞企业信息化,中小企业与之无关。其实企业信息化并非一定要购买昂贵的大型信息系统和设备,中小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设备和系统来实现企业信息化。还有一些人认为只要引入一套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一切问题。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战略和建设并不是孤立的,企业信息化策略的制定应从企业战略出发,结合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特点进行。在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大中小型企业都有必要通过企业信息化来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企业信息化建设还要辅之以一系列相关的变革,而不是简单引进一套信息系统就可以万事大吉。


人们的种种误解对企业信息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努力消除这些误解。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横向来看,我国各地区企业信息化水平很不平衡,许多企业还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而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


(三)信息化人力资源匮乏,基础管理工作较为薄弱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人力资源短缺,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又需要精通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具备决策、协调、领导、沟通等才能。大量企业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无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这自然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此外,在我国不少企业中,由于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企业管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和适时性得不到保证,一些重要数据也未能实现自动采集和生成[3]。而企业信息化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十二分靠数据,先进的硬件和软件只是企业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四)软件产品种类多样,层次不齐


由于早期良好的市场环境,导致大量软件企业转入企业信息化行业,各种优劣产品充斥整个市场,很多软件供应商为了拿到订单,口头承诺可以实现客户提出的所有需求,这种不负责任恶劣竞争导致了整个市场混乱,信息化导入的失败案例不觉于耳,让客户对信息化产生怀疑态度,不断蔓延到整个产业。


(五)优质信息化产品、高额的费用


经过多年的积累,市场上还是有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它们有着强大业务处理功能、优秀的二次开发平台,以及雄厚的售后技术支撑。但是优质产品随之而来的巨额的费用,让企业望而却步。甚至有人提出信息化是有钱人的游戏。可以看出企业对传统信息化供应商又爱又恨的纠结情节。


(六)持续隐形成本


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不是像买房子一样,一次投入即可。信息化是一个持续投入长期见效的过程。前期除了支付购买软件产品的主要费用后,后续购买硬件服务器、保证数据安全存储、硬件系统维护、版本升级费用、售后服务费用、许可增加费用。这些持续成本投入,让企业感觉掉入巨大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头疼不已。


(七)信息孤岛太多,多方系统连接难


很多企业为了解决各自方面的信息化问题,他们会选择多个系统一起使用。例如:单独购买OA、供应链、财务、人事等等。从短期来看解决了企业各个点的问题,但是由于系统无法无缝连接,业务难以联动,导致信息管理各有一套很难统一,更别说给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即使企业采用接口连接的方式来联合各个系统,但是有由于各个系统开发理念不同,在接口对接的时候会发现接口开发也需要高额的费用,同时联通的效果也不太尽人意。


可以看出企业信息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很多学者与信息化供应商难以逾越的沟坎。


▶互联网+(企业管理云)


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让企业信息化重新焕发了青春。通过互联网的思维来重新审视这个行业发现破局方案开始隐约浮出水面。互联之父凯文凯利提出下一代互联网的特征:分享、互动、流动、认知。这一思维与传统行业的衣食住行相结合已经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是否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来推动这个行业发展,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这样的结合是正确的而且一定会对企业信息化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产生了企业信息化SaaS的概念。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革。


信息化变得亲民,容易接触


信息化的产品会部署到云上,企业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步骤就可以开启自己企业的管理能力,非常的简单便捷,配合相应的讲解视频与操作手册,企业可以全面了解系统功能,通过深度接触来决定自己选用的哪款产品。


管理标准化


由于云方式管理的出现,可以不断吸收各种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区域性行业性管理方案,形成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可以快速推广应用。


资源整合,让企业专注于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长期以来面临的另一个大难题,就是如果快速应对企业管理的特定需求。在传统模式下,企业需要与提供商进行反复沟通并且需要支付很大的费用成本来实现特定的管理诉求。云式企业管理集成了大量优秀的咨询与开发者资源,企业可以快速发布需求,后续很多家软件提供商可以竞争获取订单,通过这种机制让企业可以低价获取高质量的系统功能。


超低成本


云托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企业无需投入大量的硬件实施来支撑自己软件系统,其中数据存储等日常维护交于云。企业可以专心于日常业务工作处理。


一体化平台


由于企业管理云的平台性集成性,可以在一个平台上集成所需要的大部分功能,无需购买其他产品,及时有些功能不能满足,那么也可以通过简单低成本方式来获取对应平台的模块功能


目前企业SaaS在整个市场已经开始起步,并且在中小企业已经取得比较大成功,SaaS型的ERP仍然会持续增长,尤其在管理应用层面。考虑到综合ERP解决方案的复杂性,以及在这个领域缺乏可靠的厂商,在不远的将来还很难看到适合大企业的SaaS模式ERP会出现。


总体来看从2015企业SaaS开始发力,取得成绩,以及结合未来互联的趋势,代表着太多优秀特质的企业SaaS会像云计算、电商一样普及到每一个企业,推动企业管理进步提升。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标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