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销售:攘外还是安内?
8828
2017-10-25 16:11    文章来源:SaaS聚义堂
文章摘要:能内外兼修吗?

blob.png

过去的一个多月,我基本待在欧洲,游山玩水的同时,也拜访了几家SaaS企业,见了几位销售VP并会面了一些在阿姆斯特丹潜心研究SaaS上市企业的几位教授,得到了一些新知,也产生了一些疑虑。

回国之后,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迫不及待的找了上海本地的几家企业进行实践和验证,这其中既有垂直领域的领头羊项目,也有竞争白热化的协同通用SaaS;既有大企业内部孵化的to B客服项目,也有面向大众消费者的to C SaaS服务。

和他们交谈下来,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将当下的战略中心放在了销售和增长这两方面,当然,销售也是为了增长。

这支协同领域的SaaS唤作明道,应当是中国最早期的协同SaaS项目之一。周二我特地去拜访了他们的创始人任向晖任总,外人都亲切的喊他Phil。经常阅读我的文章的读者,可以看得出来我非常喜欢引用明道这家公司。原因很简单,Phil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遵循了严格而理性的市场逻辑,因此得到的市场反馈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而在讨论协同领域的SaaS项目之前,我们不得不提到这个领域“不守规矩”的搅局者:钉钉。

钉钉的搅局主要在于3点:

1)产品能力极强,来往团队坐镇 

2)营销资源无限,马云爸爸撑腰  

3)免费叫杀一切,无视SaaS规律 

面对这样欺负人的竞争对手,不论换作是谁,别说增长了,能活下去就已经是万幸。但明道非但活了下去,还活的不错。明道发展至今,其实也或多或少的也遭遇了我在上一篇文章《SaaS的中年危机》中提到的危机现象。你好不好奇,处于这个阶段的这家公司,在销售策略上,会采取何种措施?

首先,在SaaS的销售上,至少在国内,我们必须有有一个共识:几乎所有企业都有内销(inside sales)的角色。在公司刚刚起步、产品刚刚推出的早期,内销角色基本撑起了绝大部分的业务运作和产品迭代。他们足不出户,依赖线上产生的销售线索,采取电话等远程demo方式,遵循销售漏斗理论进行统一转化。正是内销的角色,为明道这样的SaaS企业建起了护城河。因为内销模式有非常好的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和可持续性(consistency),因此只要进入漏斗的线索足够多,转化率足够高,那么销售业绩是看得见的。

看得见,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所有可以被预测的东西都可能丧失了指数发展的机会。而线性的增长几乎必然会触发SaaS的中年危机

那些饱经沧桑的销售VP在多年的业务经营后或许能意识到这一点。但为时已晚。

临走的时候,我注意到明道的办公室里,销售位置上几乎都是空的。Phil察觉到了我的疑惑,幽幽的告诉我:“哦,我们最近在做一些地推、扫楼的销售尝试,效果还挺不错的。”

乍一听这肯定是被钉钉威胁之下做出的无奈应对举措,以Phil这种偏执的理想主义者身份,地推、扫楼似乎从来就不是他做企业的风格。就像他从来不推崇销售团队打cold call一样,他一直都在精心呵护销售团队的信心和自尊心,把SaaS业务里的销售推向高级顾问的级别。

但地推、扫楼、赶场子、跑活动这些操作,实际上从来都是销售里头的基本操作。这些基本操作,有一个广泛的统一称谓——Outside Sales(外销)。内销外销的角色在外企中相当常见,但在SaaS业务中真正能找到两者平衡的少之又少。即便是Phil这样的老司机,也不过是最近才启动了规模化的外销工作。当然了,在SaaS里头,有一个别致的角色叫作demo顾问,实际上就是外销的一种,只不过这类顾问消费的依然是公司的线索,外销成分不够饱满,和那些能够在公司场外自行开疆拓土的外销角色还差了一大截。

无独有偶,春阳在另外一家垂直的SaaS公司里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现象。这家公司的CEO本人也是主抓公司业务,虽然已经融到了B轮,但他告诉我,他们最近才准备启动内销工作,之前的业绩全部都是由地推团队完成,并且让他“感到相当满意”。

显然这位CEO还没有充分察觉到内销团队的额外建设,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业务潜力和产品试错优化机会。

当然了,垂直行业SaaS的客户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外销为主的销售模式,而协同SaaS这一类比较小而精的产品则更适用于互联网模式的集客营销。

那么问题来了,当两家完全不同的公司,依靠两种完全不同的销售模式建立起同样的市场壁垒,又不约而同的在相同的节点开始尝试另外一种销售模式,并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那么孰优孰劣,攘外还是安内?

对于这两家公司,这个问题显然还没有定论。或许在半年后,一年后,当两位CEO拿到全新的销售报表,才能找到答案。

但我们或许依然还可以通过“预测”的方式悄悄地偷窥未来。

在概率论中,有一种被叫做“蒙特卡罗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s)的随机抽样法,可以用来模拟复杂现实的真实走向趋势。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事件发生的频率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它将实际问题同一定的概率模型相联系,使用随机数(或更常见的伪随机数),借助电子计算机实现统计模拟或抽样,以获得问题的近似解。

运营到一定阶段的SaaS业务因为有着长期稳定的输入输出指标,涵盖着各类转化率(也就是销售事件发生的频率),因此是天然的适用本方法的业务形态之一。当然,这个方法不是我先想出来的,而是天才SaaS投资人Tomasz Tunguz首先提出并运用。在此向他致敬。

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基本操作。

首先,我们构造蒙特卡罗模拟需要的一些概率分布和随机变量。我们知道SaaS领域中,一个线索的平均转化率大概在5%左右。我们假设,在一个长达15个月的销售周期中,对于内销团队,他们1月和2月的线索转化率均为5%,3月份的转化率为10%;而对于外销团队,假设从6月份开始建立,之后一直到9月,每个月的线索转化率都是5%。

此外,我们假设内销团队的客单价是5万美金一年,而外销团队的客单价是50万美金一年。前者的销售配额(Quota)是75万美金一年,后者是100万美金一年。两支团队都能完成配额。在这个模型中,两支队伍的业绩能力都一样,都在300万一年,也就是说内销团队有4个销售代表,而外销团队有3个销售代表。

以上的各项数据假设基本符合SaaS业务的现实状况。

接下来我们将十五月业绩预测的活交给计算机。模拟结果如下:

blob.png

要看懂这个图,需要知道:

  • 左侧的竖坐标,是业绩,单位是million dollar

  • 下方的横坐标,是月份,1~15月。

  • 黑色的1~9数字,代表的是9次模拟的独立结果。

  • 红色的代表内销团队,蓝色的代表外销团队。

可以看到,在模拟场景1中,红色的内销团队在15个月的模拟周期中表现非常稳定,除了第15个月为0以外,其余每个月都有固定进账,甚至在8月份完成了将近50万美金的爆发性业绩;再看模拟场景2,内销团队依然全程carry,而外销团队仅仅是在最后2个月面勉强完成2单,表现不堪入目;但外销团队在模拟场景5中表现十分出色,不仅10月完成150万美金业绩,还在其他4个月份分别完成50万,总计350万的业绩,可以说是碾压内销团队了。 

从模拟结果来看,外销团队的不稳定性比春阳预期的要严重很多。模拟场景5和7里的外销团队简直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但和模拟场景2或4比起来,用惨不忍睹也不为过。同样的概率下,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表现差距?

别慌,如果我们把9个场景的模拟结果汇总在一起,将15个月的业绩叠加,得到下图:

blob.png

这时候观察起来就清爽多了。

在前4次模拟中,内销团队表现明显优于外销团队,最高的一次甚至是3倍于外销团队。但在第5次和第7次模拟中,外销团队则翻身上位。

换句话说,外销团队的业绩表现浮动要3倍于内销团队。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外销团队的线索数量相比内销团队要少很多,并且有着更长的销售转化周期。因此在持续性上劣势明显。这也充分印证了为什么具备更短转化周期、更多线索数量的内销团队会在一开始成为SaaS公司的标配。

更短的转化周期,意味着更多的客户,更多的反馈,一方面可以让销售团队迅速找到有效的拓客和闭单方式;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优化产品,快速达到PMF。而外销团队的存在会带来更劲爆的收入增长,但前提是你能够忍受它时不时的抽风状况。

所以无论对于一家刚刚开始的SaaS创业项目,还是已经摸打滚爬多年的老牌公司,内销和外销团队的结合无疑是最佳的组合套路。这样一来,你的公司业务不仅可以稳步持续增长,还可以享受外销团队带来的野兽般的增长力。

我有理由相信,明道之所以全面开展外销模式,绝不仅仅是因为内销模式已近疲软,而是尝到了外销模式的甜头。

而另外一家垂直SaaS之所以开始内销尝试,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内销模式好看,而是他们迫切的需要对冲外销模式的浮动风险。

当然,蒙特卡罗只能模拟未来,却不能决定未来。15个月后,春阳还会找上面两位创业者复盘。时间会证明,现实中的安内攘外之战,要惨烈的多。

本文作者:春阳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