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企业的钉钉和企业微信漫谈
15707
2018-01-03 11:27    文章来源:冬青是棵树
文章摘要:钉钉和企业微信带给客户巨大流量(有效客户信息)的同时,怎么深入满足开发类企业的需求呢

长期从事企业业务的开发工作,又了解了一点客户的想法;钉钉和企业微信带给客户巨大流量(有效客户信息)的同时,怎么深入满足开发类企业的需求呢。纵然他们现在的流量已经填满了分分秒秒的缝隙。

企业级市场目前能看到的就是这两头巨兽;传统的软件服务商 —— 中软、用友、金蝶都没有他们巨量的客户资源。

他们能Allin所有服务,将某个领域或者行业通吃,那又怎么样呢 ? 草原如此广袤无垠。工商统计数字中国有9000多万家企业呀,呀呀!呀呀呀 (咳嗽)

blob.png

Yammer,卖了。

2012年,微软斥资12亿美金收购了企业服务领域的协作工具服务商Yammer。

Slack,估值50亿美金,最新一轮融资5亿美金。(参考:http://t.cn/Rovmhcj )

Yammer 和 Slack撩动了中国企业服务从业者的“激情”,曾几何时类Yammer和Slack服务燎原之势。现存的还有N个。

钉钉诞生于这个大背景下。另一个原因是马云和微信的竞争有一次失败。用钉钉这个名字就是显而易见的有一次竞争。

早出生的类似服务也有,IBM的Sametime,腾讯的RTX,微软的LYNC。国内这个领域最大的一个打击莫过于IMO的倒闭重组了( 融资1.4亿: http://t.cn/RHjrkHu ;  破产:http://t.cn/RHjr3OP )。

企业微信和钉钉的价值点

| 巨大的客户流量

和一个接入他们的朋友聊天,企业微信每天给他带来的销售线索超过60条,是他们自己铺市场的好几倍。如果没有这样的流量支撑他们根本不敢做基于SaaS的低收费产品。

爱客CRM通过钉钉的流量获得了倍速增长;这是事实。后来钉钉要“接管”相关的业务,并且要求独家对爱客CRM造成的打击是致命的。( 如何和平台合作,亚平台生存,单独探讨。)

| 标准化的用户体验和移动端落地承

企业微信和钉钉都通过HTML 5页面作为合作伙伴产品的内嵌服务落地的承载。微信单独为HTML 5开发了类似Google PWA( Progressive Web Apps  )的小程序。刚刚发布的小程序支持了游戏,意味着小程序的大框架完善已经布局完成。

企业微信提供了合作伙伴的UI统一规范。( 参考:https://mp.weixin.qq.com/wiki )

钉钉提供了什么能力

钉钉提供了什么能力说不清楚呀。几次大的产品变化和服务能力的提升,钉钉已经成了一个“巨无霸”,无所不能。

然后,钉钉的思维中:合作伙伴跟不上进度和节奏,于是自己搞了很多“应用”;似乎钉钉要通吃市场。

【脑洞】假设一下: 钉的能力开放给验证码服务商,验证码的时候不需要电话验证码而是钉的语音验证码对钉钉的市场扩张会怎么样?

企业微信提供了什么能力

企业微信在微信的框架内似乎就比较明确了。微信提供了交流和关系,然后提供了HTML 5页面的能力。

企业微信也是两个基本能力: IM和关系链 + HTML 5页面。其它的部分,企业微信依然通过开放平台将能力交给合作伙伴去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

微信通过开发平台创造性的延展了一个新的服务形式:微信开发。微信开发为千千万万个小开发服务商提供了“机会和收入”。这个从无到有的增量,激活了市场。或许你认为这是微信庞大用户的积累,具有庞大流量的百度为何当年没有搞定这个逻辑了。产品策略的胜利岂能是一句话敷衍而过的呢。

以下内容均为私心,随为市场和开发企业的痛点单钉钉和企业微信未必要去解决。市场竞争的胜利未必和好的产品提供百分百挂钩。竞争优势是相对优势。

企业开发中的一个难点

企业级服务中有一个基本的服务:消息。简单、必须,然而,消息确实每个开发类服务商的噩梦和难以逾越的门槛。

企业微信的前身企业号的时候,我以为微信回去解决这个问题;然并卵,微信并没有搭理这个开发企业的痛点。

割裂的消息机制

消息有两部分组成: 用户界面和链接的部分 与 消息处理的服务器端。或许微信的兄弟、钉钉的兄弟都认为这是应该由云服务商来解决的问题,然云服务商仅能解决服务器端的问题,在到了用户界面端无能为力了。

这个能力早些时候是通过Email解决的。Email服务器本身就是消息处理的服务器端又是消息处理的用户界面。

邮件这个骨灰级的产品

Email通过HTML界面解决了消息触达的用户界面;通过email-server解决了消息的分发和管理,是一个消息触发的服务器端。

移动端兴起,iOS提供了自己的Push服务,Android的Push服务能力不通用各个手机服务商也都在自己的云服务层面提供了。

Email在移动时代变的弱势,这个曾经对接了几乎所有企业服务系统或者成为了企业服务标配的服务在移动时代逐渐势微。

然后,Email被三个类型的能力取代了:

— 短信 + 链接,调起HTML页面

— iOS or Android Push消息 + 链接 ( 调起应用 )

— 消息服务器 + Slack ( or Yammer 微信 等 ),由大规模普及的IM取代了Email

这三个能力中国内的微信解决的最好;实现了和客户的连接并且主动提供了内嵌的HTML 5页面。无论微信出于什么竞争的考虑,这个HTML 5标准的提供帮助中国的各类开发规范了移动端落地承接页面的一致性。

用IM的时候我们在用什么

企业级IM有另外一个名字:协作工具。

协作两字的含义不想多说;承载协作的能力是用企业IM的动因之一。

即时消息能即时处理就是最好的;HTML 5承载了这样一个处理的页面,至于后续的流程等都是页面动作按钮之后的执行能力,或者服务端的配置能力。

支离破碎的移动端

现在我们的解决方案: Qcloud消息服务 + 微信模板消息 。目前看到最好的解决方案是Salesforce的,将二者完美统一在了Salesforce的PaaS层,合作伙伴无需自己部署消息服务,就能应对各种消息服务。

然后,Email被三个类型的能力取代了:

— 短信 + 链接,调起HTML页面

— iOS or Android Push消息 + 链接 ( 调起应用 )

— 消息服务器 + Slack ( or Yammer 微信 等 ),由大规模普及的IM取代了Email

当然,自己搞定消息服务器,通过以上三个方式依然能解决掉

消息集成能力是IM的基础能力,消息的内容分发、管理和用户链接应该成为企业端企业服务类IM的基础能力之一。

IBM MQ提供了消息的管理端能力这是极强的企业服务能力;而大部分的企业服务都是小型的消息能力,不需要IBM MQ ( https://www.ibm.com/cloud-computing/cn-zh/products/hybrid-integration/message-queue/ ) 。企业微信能将服务端和用户链接端整合在一起提供将解决掉大部分企业SaaS化过程中遇到的这个核心瓶颈(这是SaaS类企业面临的核心瓶颈)。

Yammer and Slack

这两个家伙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搞定协作的问题,解决掉消息问题是协作的一部分。没有在他们的服务上开发过应用不敢贸然去谈。

但是从他们的基本愿景确定无疑的Yammer and Slack要解决这个问题,且是彻底解决掉。微软收购了Yammer之后整合了自己的消息服务能力,Yammer现在从里到外支持消息能力是肯定的。

邮件什么时候消失掉 ? 这个话题很古老,或许邮件不会消息毕竟邮件代表了身份、权利、消息等多重能力;我大胆的预测一下,IM或企业级IM也能够承载这个能力后,邮件真正的存在意义如何就不好说了。

企业微信有一个外部联系人,很多讨论认为这个安排为何 ? 我给出我的一个“脑洞”,邮件不是强关系,只要知道你的Email地址就能发邮件给你;然而微信是强关系;企业经营的客户关系是有弱关系变成强关系的过程,弱关系从何而来,外部联系人。

陌生人能成为企业级好友,建立起来的链接能力就是邮件知道地址即可沟通的链接能力呀。

最 后

作为开发服务商,私心很重。

期待着企业级微信或者钉钉,能真的从能力方面去思考,开放“完整”的服务能力给开发类企业,降低开发类企业的门槛。

blob.png

Twilio专注通讯的PaaS不是消息,他们的通讯没有“用户界面的链接”端,股价如此也能链接的。

——————

以上角度都是站在“开发类”企业的服务方面考虑的;并非客户、微信或钉钉;如何搞定客户,企业微信和钉钉如何发展,与我的讨论无关。

之所以增加这样的说明,是很多人留言都是XXX会怎么样;他会怎么样也和我无关,好吗。

曾经多次问欧阳泽丽,炎黄盈动何时推出一款SaaS服务能力的WorkFlow产品呢;每次欧阳泽丽都笑而不语。

2017年第三季度末,北京朗丽兹西山花园酒店,发布了AWS BPM PaaS产品。基于PaaS的全套BPM被互联网化,按时按人(节点)付费和使用。

向默默做产品的企业致敬!金柱说他们打造三年,并重写了全部代码;这就是企业服务从业者的精神和耐力!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问金柱,你们有消息能力吗,得到的答案是通过 ...... 自己部署消息能力吧。

请问: 如果你的服务要SaaS化或者你在做SaaS服务,消息管理你怎么解决的呢 ? 能承载多大的负载 ? 服务器安排了几台 ? 

本文作者: iLex Anrold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