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可能产生精细化企业运营
8883
2018-07-30 10:04    文章来源:吕建伟 阿朱说
文章摘要: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搞完寡头经济托拉斯、产业集中化,就放眼市场到全球化。搞了全球产业链战略,这个战略游戏规则直到现在仍然有效

(1)全球产业链格局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搞完寡头经济托拉斯、产业集中化,就放眼市场到全球化。搞了全球产业链战略,这个战略游戏规则直到现在仍然有效:

1、美国提供品牌、产品创新、专利、游戏规则

2、俄罗斯、巴西提供原材料

3、日本提供核心零部件

4、德国提供精密加工机床

5、中国成品生产,出口倾销到全世界

在80年代,中国的位置是亚洲四小龙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后来美国和日本打贸易战、进行亚洲再平衡,把日本的生产制造挤压出去,转移到中国大陆。现在仍然熟悉的套路熟悉的味道,逼迫中国的生产制造转移到东南亚和东南半岛。这个美国游戏规则,从美国的基础科技实力来说,我是在15年内甚至20年内看不到中国能改变这个游戏规则,重新制定自己的世界游戏规则。只要在这个游戏规则中玩,就得遵守这个游戏规则中你的定位和价值分配。

日本从此进入了失落的十年,进而成为了失落的二十年,我看还会持续成为失落的三十年,那日本在广场协议后日本剩下了什么:

1、核心材料

2、核心工艺

3、核心零部件

4、核心设备

5、制度流程方法

6、服务型制造:研发设计服务、供应链采购服务、仓储物流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

这不正是咱们中国工业一直想要的么?嘿嘿嘿,所以中国大概率也会如此。

日本的人口规模量级、人口密度、资源平均占有,和中国都非常像。所以大家多看看日本学者总结日本失落的十年、日美贸易战的一些书籍。

(2)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的此消彼长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进入服务社会的国家,以:

1、高科技

2、金融

3、高昂收费的服务业

为核心经济的三驾马车。

中国是典型的工业社会国家,以:

1、出口制造

2、政府固定资产投资

3、居民消费

为核心经济的三架马车。

有人在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到底投资到哪里了?

嘿嘿嘿,中国660座城市(城区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有88座、城市户籍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有190座),在过去的十年间都在建新城、拆旧城,重造城市、升级城市基础设施。中国的人口也在迁移:乡村的到县城、县城的到城市、城市的到省城...。一句话:人口在聚集。

地产商是建了住宅建了商场,但城市的道路桥梁、地铁、公交、照明、绿化、供水排水、环卫、公共厕所、垃圾处理、棚户区搬迁改造....,这不都需要钱么,这不都是固定资产投资么?

每一个国家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都高速发展了大约30-40年,美国(1870-1910)、日本(1960-1990),皆如此。中国也没有奇迹也不例外,也是40年(就看你是从78年算还是从85年算还是从92年算起)。经过40年高速(年增长率在10%以上),基数规模非常大了,就如同人考试要从95分前进到99分一样困难,所以增长率下降是自然的事,但因为基数规模非常大,所以即使增长率一点点,连年叠加的结果也是相当庞大的。

不是说30-40年高速发展期过去了就咔嚓一下下来了,美国、日本等国在高速发展期之后,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成熟细化期,大家赞叹美国、日本对于残疾人细致的考虑,这其实都是在成熟细化期做投资做到的。中国也会一样。我说这番话的意思是:To G公共事业,会是未来十年周期一个强劲的商业。

另外一个就是消费。消费当然最大的占额就是:住房、汽车、医疗(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然后就是餐饮(服务业)、旅游(服务业)。消费品在于智能手机(客单价高而且人手一部还1-3年一换)、日常生鲜做饭吃饭、穿衣。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大、居民收入差异大,中国消费者对品牌无敬畏感执着感,中国消费者喜新厌旧、喜欢多样性。所以在非标消费品领域,由于借助不了规模效应,所以一直会呈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新生品牌出来。中国尤其绝对人口数量巨大,每一个看似个性的小众群体,其实绝对客户群体数量都非常大,大家根本不用担心目标客户群太小,只要针对性匹配,消费品就好赚钱。所以零售、新生品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也是未来十年周期的一个强劲的商业。

这样的消费态势,也会反向拉动并且改造中国制造。所以我们把三驾马车的出口制造应该重新定义成中国制造,这就很多事情很多问题很好理解很好解决了。

产业集中和产业专业化、产业小众新生品牌,其实是同步出现的。不像现在,龙蛇混杂、跪着的躺着的都能挣钱,没有被逼,怎么可能会有产业专业化和小众新生品牌呢,大家都遍野撒豆子就可以了嘛。所以,产业升级,就是在产业集中化的时候同步完成的。产业要集中化,你要么被并购、要么被迫转型成为巨头的上下游配套厂商,要么被挤死退出,要么就专业性或小众极其针对性的品牌强蝎子独一份。

中美贸易战就是推动产业集中、产业被逼升级的一个强力推手因素。这和日本当年是一样一样的。能躺着跪着挣钱干嘛要站着挣钱。对国家组织对企业组织,都是一样的道理,需要推动契机、需要共识,懂不?

(3)美国

大家都很羡慕美国企业的一条龙完整链条:

1、主线:百年家族->家族基金->商学院与职业经理人->第三方中立监督->IT固化游戏规则与透明一看到底

2、辅线:商学院->教授研究概念模型与案例分析->咨询顾问->IT固化游戏规则与透明一看到底

中国也正往这条路上前进:

1、监管职业经理人:不少二代都不想接实业的班,看不上实业,还受父亲留下来的影响力与老臣控制。不如金融和投资,也不如娱乐和奢侈品实业,所以企业一代目逐步退休,从内部成长20年的经理人就接班了。这些接班的经理人一般受的条框较多、业绩压力也较大,所以他们一般的走向都是强运营优化而非创新开拓

2、外国监管:还有一些中国企业到国外上市去了,被迫接受欧美的监管游戏规则,当然他们也得被迫使用欧美监管认可的IT软件

3、国家监管:中国税务、银行对中国企业的监管越来越严格,这也会反向倒逼中国企业需要日常运营再细一点点

所谓成本倒逼、客户效率需求倒逼中国企业精细化管理运营,打死我都不信。监管在哪,哪精细一些。

倒是电子商务&智能零售商店、智能仓储物流、智能工厂,本来不是为精细化管理而生的,但潜移默化却实现了精细化,这是我们不可不察的中国特色。具体价值大家可看我过去写的《你在网上卖了十年货,可能你都不知道电子商务的本质

(4)日本

日本人和中国人,从人性根上都很相似。但日本人的素质、专业性比普遍中国人要强一个水平。

咱们经常赞叹日本的工匠精神、精益精神,当然丰田5S、PDCA戴明环都是在日本兴起的。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的看到:日本的零售业服务精细化主要靠日本人个体素质、日本的制造业精细化主要靠自动化流水线。

而企业软件系统,在日本,不管是日本跑马圈地大力扩张的80年代,还是日本失落紧缩的90年代,日本都没有崛起大的企业软件公司,有的只是深度项目化定制化的NEC、富士通...。这个现象一定要深思。

欧美的哲学起源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著作都是:气象学、植物学、逻辑学。而中国的哲学起源都是:道可道非常道(早期先秦)、格物致理(中期宋朝)、人欲即天理(后期明朝)。这就是我从人性上来分析的。

(5)中国

日美贸易战打了够十年、六轮:纺织品、钢铁、家电、汽车、电信、芯片。最后美国联合英法德意等强国才算把日本干服,签订了广场协议。当时日本只是美国的GDP1/3。这还是在原子弹阉割了日本军事体系,麦克阿瑟阉割了日本政治体系后的结果。

中国现在相当于美国GDP一半,而且中国的纵深更大,中国政府更强执行力。所以中美贸易战会时间更长。

在贸易战下,人们和国家都会趋于内敛。也就是说:更多的企业需要在国内这个大盘子里吃肉了。

而且中国一般把脏而快当做活力的法宝,对于什么产权、垄断、诉讼都不是特别Care,所以这样子的后果就是:不是添砖加瓦层层加高竞争门槛,而是层层竟底,也就是说,劣币驱赶良币。

所以精细化、固化、流程化,站在全球产业链战略格局稳定态势,站在日本先例,站在中国现状,都不应该是趋势。而且即使在欧美,在大萧条时期,我就见裁人收缩砍预算的,也没看见加大投资精细化管理(或管理信息系统的)的。

(6)再来看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脉络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脉络,从来不是以精细运营为导向的:

1、第一波热潮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制,国家不会管理市场经济,于是想到卡住企业的七寸,那就是钱。于是会计电算化、银行信息化、税务信息化。

2、第二波热潮是:中国加入WTO,中国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制造开始崛起,为了引进外国的技术、外国的资金、外国的客户与订单,需要被迫接受欧美母公司巨头的全球产业链整合的管控,被迫上线与欧美母公司同样的ERP软件,其实本身并未有ERP需求

3、第三波热潮是:2005年之后,中国不少企业长大了,开始全国成立分公司了,而且不少企业开始多元化发展,什么挣钱做什么,如煤炭、钢铁、地产、高速公路等等...。这就需要集团统一管控软件。中国国产ERP的崛起就是赶上了这个风。

4、第四波热潮是:2008年之后,全球金融危机也打击了中国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制造,急需出口转内销、低价去库存甩货,正好互联网可以聚合全国的消费者,于是中国电子商务崛起了。不过2010年正好移动App也兴起了,大部分中国企业信息化厂商正在把企业内部管理软件改造成移动App,没去匹配中国企业想做电子商务的需求

5、第五波热潮是:2015年之后,中国国家发布“互联网+”战略,完成了前端电子商务布局的中国企业正在反向改造后端,以便前后端业务联动。这时候大部分中国企业信息化厂商正在把企业内部管理软件升级成SaaS版本。

所以这么来看:中国政府改变(如市场经济如WTO如税收机制变化财政机制变化金融机制变化)、中国互联网改变(如电子商务),是前几波热潮的主要推手。

看接下来会有哪些格局变革机会,主要关注这两个主要推手力量的发展。

(7)中国企业应用软件怎么办

给问题不给答案,是流氓。

所以,能发展的中国企业软件,我认为就在三个层次:

1、前端:碎片化场景化营销与交易。这里因为接近消费者,太鲜活,所以这里的创业者会源源不断层出不穷。

2、中间:中台战略。集成连接是重心。

3、后端:票证财账银税。钱是企业的七寸啊。这里也受国家强管制、普遍执行。

再往外延伸:

1、前端最好是:软件藏在硬件里,如智能零售、智能仓储物流、智能生产工厂

2、后端最好是:软件藏在金融里,以金融为拉动力,软件的核心价值用于金融信用实时动态评估、实时风控。

精细化运营是结果成果之一,不是目的,更不是手段。切记切记。

中国企业软件其他大部分都很苦逼,继续蹉跎岁月、小富即安呗。反正中国人这么多、中国企业这么多、企业发展层次这么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兵对兵将对将,各种需求都有,目标客户市场再小比例,绝对数量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