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30年里,愈发多的软件包或SaaS开始驱动大型企业的核心系统。对于公司来说,传统智慧是“不要自建与购买”。但后来,随着他们踏上了数字化转型之旅,人们开始认为,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最佳途径就是去购买组件、使用第三方的SaaS产品,以尽快地促成实施落地。不过,现在有两个颠覆性的力量开始改变IT界中自建和购买之间的平衡。
软件的问题与缺陷
问题是软件包和SaaS产品有局限性。首先,它们非常昂贵。一旦公司部署了另一家公司的软件包或服务,它必须与其他系统相集成,公司自身的流程必须围绕它自建,这样这些软件和SaaS会变得非常难以替换。因此,IP所有者就会利用这种粘性来不断提高软件的维护成本。比如之前维护费是软件包购买价格的5%,现在是价格的20-25%。同样地,当公司采用as-a-service结构和订阅SaaS产品时,供应商也可以随时间的推移来提供订阅价格,使SaaS产品变得越来越昂贵。
第二个问题是软件产品要么没有进化,要么不断变化。一旦软件包或SaaS产品达到成熟,并且供应商拥有了固有的市场份额,IP所有者就会有强烈的动机停止对其进行投资。这时,软件制造商会减少了对新功能的开发,并投入最小成本以维持当前的成本;因此,价值会逐渐流失。而甲骨文就是这么做的。
这种情况的另一面是产品在不断变化,这会迫使公司要升级到最新版本,并在企业生态系统的其余部分中,为升级和更改api及相关流程带来巨大的后端成本。这一点在SaaS领域尤为明显,对SaaS平台的微小更改都可能给其他SaaS平台和其他与数据交互并依赖数据的软件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本和影响。
软件包和SaaS产品的第三个问题是供应商提供的总是标准化的产品。因此,它们不可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尽管企业可以重新配置它们,但是配置也有局限性。
两股破坏性力量
目前在软件包与SaaS的世界中,有两股全新的颠覆力量:开源和其他的云计算服务。 这两种方法都允许公司快速自建适合公司需要的功能,并保持产品向前发展。
当然,这并不是在预测软件包和SaaS的消亡。但开源和云计算正推动企业从软件“租赁”世界转向能快速、高质量地自建定制功能。因此,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决定开发而不是购买软件。
通常情况下,这种趋势首先出现在科技公司,然后迅速进入其他行业。我们现在看到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改变他们自建vs 购买的思维模式。以银行为例,他们以前非常注重从别人那里购买服务,但现在他们则倾向于在其核心支付平台上开发自己的产品,而不是使用第三方支付产品。
随着数字化转型改变格局,企业发现一个数字化平台才是它们创造竞争差异化的关键。因此,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去建造而不是购买,因为他们不想被IP所有者所束缚,他们想拥有更多的空间。
自建VS购买决策背后的成本思考
有些公会考虑自建的方式从降低长期的拥有成本,借助于开源其他云计算技术,自建系统比以前更加容易,而且不在只是那些超级富豪科技公司的创意。如今,快速开发成本可能会与购买软件成本相持平。
在“自建”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更大,而收益也更大。企业将能够建立一个“合适的”平台,并完全控制它。同时,通过采用“自建优先”方法,企业还有望避免第三方产品带来的一个古老问题: 如果某家企业使用某家厂商的软件,这个昌盛可能会迅速复制该企业的数字平台,并把该企业的经验传授给他的竞争对手。
这里就有一个科技界中的例子。当微软第一次考虑自建自身云平台时,这个巨头其实考虑过使用另一家厂商的管理系统。但微软最终的决定使得它没有重蹈IBM的覆辙,当蓝色巨人进入个人电脑领域时,他错误得使用 微软的操作系统,而不是自建系统。我们看到,正是这个错误,让微软成为PC世界中的王者,而不是IBM。在云世界中,微软决定避免这个问题,并从头开始编写管理程序。从此,Azure诞生了。
此外,我们需要考虑到将完全不同的第三方产品和SaaS产品集成在一起的问题。尽管企业可能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能得到一个可行的产品,但试图协调不同的技术体系结构、软件包和SaaS产品等都会减慢公司的速度,并产生摩擦,最终会大大降低“购买”的价值。我们可以去看看那些新成立的创业公司,以及资本所青睐的独角兽,这些厂商正通过积极使用不同的云服务技术、开源和最新的技术架构来实现平台的搭建与运营。
因此,问题是:在数字化转型中到底是自建还是购买第三方与SaaS组件?
一些公司会在意尽快构建数字平台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采取“购买”的方式,使用许多第三方软件和SaaS组件。但这种方法只有在你企业的数字转型是IT的现代化时才有意义。但当数字转型是一种商业转型,并且数字平台是公司竞争的基础时,“购买”策略可能就不再那么有效,相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自建并完全拥有这些事关未来发展机遇的组件。
来源:Forbes
作者:Peter Bendor-Samuel
翻译:张飞逸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