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近千家用户,90%留存率,UiPath 是如何将 RPA 本土化的?
9099
2019-12-18 17:45    文章来源:T媒体
文章摘要:作为RPA的风向型企业,UiPath的发展或许值得很多业内人士借鉴。

要问2019年有哪些比较火热的技术趋势,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无疑是其中之一。

但其实RPA并不是一个新型的技术,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不过,直到2012年,RPA概念还不存在,2017年之前,国内还少有人听说“RPA”这一名词。

RPA的爆火看似突然,实则是厚积薄发。如今,头部几家玩家中,Blue Prism 已于2016年上市,Uipath 一年多的时间估值从 10 亿美元到 30 亿,再到 70 亿的成长速度也刷新了 To B 企业的增速,Automation Anywhere于美国时间11月21日宣布完成 2.9 亿美元 B 轮融资后估值也达到68亿美元。 

 图片1.png

研究机构 Gartner 今年早些时候也曾发布报告称,2018年 RPA 软件收入增长 63.1%,至8.46 亿美元,成为全球企业软件市场增长最快的部分,并且 Gartner 分析师还预计,仅2019 年 RPA 软件营收就将达到 13 亿美元。

正如 Salesforce 推动了 SaaS 概念的普及,要说让 RPA 成为全球创投风向,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及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RPA公司UiPath。两年时间70倍的发展增速让不少投资人和创业者闻风而动,也点燃了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今年上半年,国内的RPA厂商也接连获得多轮融资,因此,许多人把2019年称为“国内RPA元年”。

  图片2.png

图片来源:亿欧

UiPath 在2018年11月已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如今已一年有余。那么,作为 RPA 领域的风向型企业,UiPath 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是怎么样的?如何看待中国市场?未来布局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T媒体有幸采访到 UiPath 大中华区总裁吴威(Gabriel Wu),一起来聊聊 UiPath 和 RPA 那些事~

以下为T媒体和UiPath大中华区总裁吴威的访谈,同时参与访谈的还有 IT168 的媒体伙伴,这里我们就先不做区分。以下内容经T媒体编辑调整:

一年近千家客户,客户留存率90%以上

记者:在您看来,中外 RPA 市场有什么不同,或者有什么样的差距?

吴威:一个是国外RPA起来的比较早,中国晚一点。

我们是去年8月才进入这个市场,国内是这一年才起来的。我们在技术的积累上比较多,从2005年开始的有十几年的技术积累。中国是发展比较快的,一是中国地域多元化,包括我们的语言,经济发展,国内各种软件,都比美国丰富的多。这样的话,其实对RPA的需求会更大。RPA是专门连接异构的系统,用弱IT化的方式来连接,不是以前那种需要一个很强的 IT才能把它连接上。中国未来市场的发展可能要比国外快,这是我们看到的发展趋势。

中国是刚起步,UiPath在中国积累了近千家客户,这一发展速度比国外快的多。从中国需求来讲,我们系统的复杂度要比国外高,对RPA的需求更旺盛,所以我们对未来是非常看好的。

记者:您刚才提到近千家客户分布在各行各业,有没有主要集中在哪里几个行业?

吴威:领先的还是金融,因为金融的导入是最快的。

记者:用户规模方面的情况如何,大中小都有吗?

吴威:大中小都有。大到大的国企,大的银行,大的制造业,现在汽车行业基本都是我们的客户。

记者:客户留存率是多少呢?

吴威:我们是90%以上。因为RPA跟传统的软件不太一样,它不是一次性的。传统软件是需要花一年的时间,要调动很多专家,不停的调试,做定制化才能用。但是系统上了以后能不能解决问题?可能三五年就不管了,三五年动不了。RPA是持续性,它是一个旅程。你开始介入很容易,慢慢会发现用的地方越来越多。像手机的App一样,很多Apps都可以放到我的业务里面,我们是开放式,我们有一个平台,客户可以他自己做好的东西放到我们的平台上,新的客户可以选择有客户已经做的比较活的一些方案。我们有一个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对于用户来讲,都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是花一大笔钱买完了放在这三五年动不了,所以我们的灵活性和循序渐进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如果是国内的付费用户这块,有调研数据显示 RPA 应该是40%在金融这边,咱们是这样子吗?

吴威:金融是最早发展的,金融里面的复杂度是最高的,它的数字化程度也是最高的,相对来讲对RPA的导入会比较快。我们认为其实所有的企业,不管是大企业,中企业,小企业,都可以用到RPA,所以未来它的对象,传统的RPA对象是IT,现在变成了每个人,这是我们最大的转变。我们看到未来的市场各个行业,包括今天看我们的近千家客户分散到各个行业,各个规模,都有RPA的需求。

弱IT化——UiPath 的RPA应用的一大特点

记者:UiPath 的 RPA 主要是偏向于上面的应用层面,还是中间层?

吴威:首先它是弱IT,所以它是有点像连接剂,把以前系统需要打通的,需要做很多IT工作的内容,我们现在通过一个简单的方式,机器人的方式,把系统连接了。它更像是一个平台,比如像iPhone,我们以前需要做很多的IT,现在它上面几万个APP出现,这种是一个平台的概念。它是建一个平台,让每个企业和企业里的每个人,包括财务、人事、物流、客服都可以使用。好处是一些新的技术,包括AI,包括云,包括blockchain等让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很容易把这些连接到我的应用上去。简化了以前需要重IT才能做的异构系的连接,特别是数据连接,这是我们最大一个特点。

记者:您刚才提到弱IT化是RPA发展的一个方向,因为国外现在有诸如国民开发者代码的一些发展,它是底层的技术代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 RPA 由于是系统方面,那么,是 RPA 和 AI 系统成熟后,然后碎片化做这些吗?

吴威:它是适应碎片化的趋势。目前系统来讲,大概已经放弃做一个超级大系统的概念,所以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应用,去寻找不同的系统。有点像苹果上的apps针对自己挑一个。但是这里面怎么导入我们的系统,我们是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就是图形化。

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提到一般大家半个小时就能学会应用我们的 RPA,因为我们是图形化,拖拉就能进来,这样不需要你自己做编码。当然还有更高深的,因为我们是连接剂,所谓碎片化是需要有一个连接,并不是碎片化是独立的,跟别人没有相关的。这里面的连接剂就是RPA,可以把小的碎片化的系统最终连接看起来像一个超级大系统,这是一个方向性的概念。    

记者:那在您看来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壁垒?   

吴威:我们叫轻产品重服务,会看到企业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地方实施,这个占的比重比较大。相反买一个平台需要的资金并不大,这是它的一个特点。

我们现在跟100多所大学有合作,因为我们对人才的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投入也比较大。我觉得在一年之内,大家可能自己就会有一个RPA,有一个机器人来做一些日常会重复的工作。        

记者:现在UiPath产品的供应模式是标准化为主还是定制化为主?    

吴威:传统的RPA是以定制化为主,每个客户都要做一定的定制化。UiPath 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我们把它做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里面降低了每个客户定制化的要求。我们是提供了一些定制化的工具,弱IT图形化的工具,让每个客户根据自己的要求,通过拖拉的方式满足他定制化的要求。

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之后的本土化问题

记者:一般来说,国外企业进入中国,都会涉及到诸如水土不服的问题,那 UiPath 在本土化方面的建设是怎样的?

吴威:我们一直做本土化做的比较完整。我们进来的时候就不是办事处,而直接就是公司,独立法人公司,因为办事处是随时可以跑,独立法人公司是跑不了的。

另外在选择员工方面,包括我自己非常本地化,包括我们 CEO 来的时候也喜欢穿着唐装给我们开会。我们更关注客户,他的体验怎么样,他有什么样的需求,而不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你要有什么,或者规则上需要有什么,这两个差异是比较大的。

所以,我们的本地化,一方面是管理层,我们的产品,还包括我们的培训,我们跟很多高校签了培训的协议。UiPath要把中国的市场做完全的本地化,这是我们在本土化方面做的最完整的。   

记者:其实除了 UiPath,还有其它的国外的 RPA 也已经或者打算进入中国,而且国内这两年发展起来的 RPA 厂商也不少,那您觉得 UiPath 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客户,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吴威:说道 RPA,UiPath 并不是最先做的,其实很早就有国外的公司在中国做,但我们是发展的最快的,从10个亿到30亿再到70亿美元,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这里面首先是客户的接受度高,其次我们产品的三个特点:易学、易用、易管理,这三个特点是我们区别于其他RPA厂商的部分,特别是针对中国的一些客户,他的使用习惯,学习习惯,我们去做一些本地化的部署,让中国的客户更容易去学到有价值的RPA。

我们更多是培养客户,而不是强推。

记者:您认为企业应用 RPA 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吴威:第一,多个系统,基本上企业都会存在。第二,有一系列重复性的工作。比如利用RPA收集相关行业的新闻,而人更多的时间花在分析上。   

记者:但是一些做 BI 的厂商也可以做实时分析报表。

吴威:BI 是传统 ERP 其中一个功能,传统的 ERP 通常是在某一个部门里面使用。通常公司的不同部门是由不同的系统做的,并没有打通,我们通过 RPA 把这些异构的系统打通了,这样企业拿到的数据就是比较完整的经营数据,不再是一个单独部门的数据,这是有区别的。   

BI环节以前是让人去联想,把这个系统收集来的数据和另外系统收集来的数据做一个对比,现在用机器人做对比。第一,它的时效性高很多,因为机器人做的快。第二,它的准确性高很多,因为人做系统输入的时候一定会出错,因为量太大。所以这两个层次提高了,把以前部分的 BI 可以变成一个整体的 BI。   

关于RPA和AI,关于挑战

记者:RPA 近两年突然火起来了,您觉得是由于哪些因素:技术还是其它的因素驱动的?

吴威:我觉得两个都有。一是数字化转型,近几年才提出来,也就是这两年的时间。二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技术储备了十几年,到今天也是做的最大一个转变,在这里面就是弱IT化,我们的技术不需要很高深的IT人员操作。这个爆发我个人觉得主要是 UiPath 做了很大的贡献,因为它让更多的人觉得这件事以前是一个火箭工程,现在变成人人都可以做。这对整个 RPA 的推动是比较快的,他对人员的要求比较低。

记者:有观点认为是因为 AI 更加成熟了,您怎么看? 

吴威:有。首先我们算 AI 的一个方向。但是 AI 里面又分了几类,一种叫Learn,一种叫Think,一种叫Do,我们是在 Do 的层面,实际操作的层面。另外我们这个平台其实是促进了 AI 更容易跟客户的业务系统相关联,所以相对来讲,一方面是我们自己发展,一方面是 AI 的导入更容易,两个相辅相成,也推动了自己本身的发展。

记者:现在 RPA 有没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或者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 

吴威:局限性当然有。一是目前企业的数字化程度,因为 RPA 还是做系统的,所以人做的数据他做不了,还是要看企业的数字化程度。所以RPA是一个帮助企业提高数字化转型的工具。如果企业本身都是人工操作,表是人工填的,工厂、物料单都是人工填的,出货都是人打电话叫车出货,那就没有办法用 RPA,这个有限制。但如果你的系统转成数字化的时候,就会发现 RPA 使用的地方会越来越多。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