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腾讯低价中标厦门政务外网云服务,上海电信0元中标了上海的政务云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在这里我们邀请到了政务云的专家林总来和我们探讨整个政务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
一、政务云市场这几年增速快的驱动因素?
政务云的全称是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府公共平台,为政府提供基础设施、软件应用服务的电子政务综合平台;政务云将取代曾经各部门自己建立数据运营中心,建立统一的综合数据中心。驱动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信息化发展:在之前的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中国是落后的。在云计算时代下,美英法德澳大利亚、新加坡都先后推出了云计划的战略;中国也不希望落后。所以我国加快了国家政务云的国家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工作。
2>国家电子政务转变:电子信息政务建设的目的将由部门信息化发展向整个社会服务、公共治理的角度发展;思路上也是朝服务型政府、信息惠民的角度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要让“信息多跑路、民众少跑腿”,这就意味着以前兴起建设的“烟囱式”的信息化系统也要朝业务型协同、数据共享以及建社的目标发展。
目前我国的政务云发展的基本情况:首先我国的政务云发展从全球来看并不晚,美英是从2011年开始发展,我们中国从2011年开始试点;我们的起点并不晚。我们在11-13年进行了单点的创新,从13-14年推行了政策的试点和出台,15-16年开始大规模建设。
目前推进政务云最大的障碍是政策,不是技术。为了推进政务云的发展,政务云部门在最初11-14年由工信部推动,到了15年之后由网信办主导;工信部和网信办的推动力绝对是两个层级。同时国家也通过一系列的发文,包括国务院66号文、网信办14号文;从政策上去解决政府必须的上云的问题,对全国的政务云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政务云市场有哪些主要的参与主体?
在中国的政务云建设上,基本分为五大类:
1>政府独立投资、集成商建设。前期建设的方式主要是政府独立投资,然后由集成商来进行建设;这是前期最多的一个模式。其中的主要竞争者有华为、华山、曙光、浪潮;这些厂商战略是被集成。
2>三大运营商投资建设,政府租赁服务的模式。16年中国电信举行“百城政务云专项活动”,目标是16年全面展开省市级政务云的拓展活动。计划全国拓展120个政务云项目,达到50个标杆;这是16年中国电信的目标。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在这期间也进行相应的推广工作。
3>云计算企业:1)、首先是大规模的公有云企业:比如阿里,它在浙江、贵州、北京海淀,包括海关,海关总署、税务的部门全面做政务云;华为云服务之前比较低调,是为了保持和运营商的平衡关系,没有大规模开展;但是目前也有拓展到北京、宁夏、贵州、克拉玛依的项目。前几天华为开了一个云服务的大会,后期会大规模推动政务云领域的推广。腾讯之前在四川有建设,现在是厦门;百度比较少。2)、专项云服务商:比如黑龙江的国裕数据,哈尔滨市整个政府业务的托管。万国数据在成都建设运营工业云项目,金山云中标了北京的六里桥云计算中心。
4>集成商建设,政府租赁。集成商包括产品提供的厂商,例如浪潮,在山东省建设政务云, 曙光在成都市有建。太极股份和北京的金山云在六里桥形成了竞争局面,北京市在业务迁移的时候可以在两家中做选择,也有北明软件在广州市有自己的投资建设。
5>政府成立的运营公司。例如陕西的未来国际,是一家政府投资控股公司。他来做运营方式。
三、政府在招标政务云的过程中更看重哪些指标?
政务云通常不是重型应用,不会像淘宝或者12306一样有大批的访问量。对于性能和反应速度不是最重要的点,除了特殊行业例如税务、社保行业刷卡需要。大部分的环境要求不高,因为其用户数量不多。所以政府更看重:
1)、安全合规性。如果我们要建设政务云给政府服务,政府给政务云的建设出了各种标准。安全标准包含几类:比如网信办的云服务安全审查、公安部的等级保护等很多标准。所以要想对外提供服务,至少满足上述的安全合规性。
2)、稳定可靠性。政府数据的重要性要求非常高,稳定可靠必须保障。
3)、服务能力。例如能够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的响应速度以及运维保障能力。
4)、服务质量。实施的响应速度,服务态度以及问题处理的及时率。
这些指标在网信办出的政务云公共平台的标准里都有量化的要求;主要看重的就是安全合规性、稳定可靠性、服务能力、服务质量这四方面。
四、我们看到腾讯一分中标,腾讯云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腾讯拿下厦门政务云首先是基于卡位考虑:目前政务云上云有两个最大的两个困难:政策推动力和业务迁徙的工作量。政策推动力前期已经介绍了,这个问题在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业务迁徙整个过程很复杂;所以大家都希望提前卡位,把所有的业务都迁移到自己的云平台上。
其次看中“互联网+政务”更高层次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大的政策来说,两会上总理也提到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应用,17年的政府工作中各省市直辖市地方政府都提出了“互联网+政务“,这意味着政务的应用大量增加,然后从福建省来说,腾讯在厦门政务云看重的是福建省整个的“数字福建”发展的战略;去年9月份福建和腾讯达成合作,全面拥抱“互联网+”;在这其中,腾讯看重的是更高的战略背景。
第三点腾讯云本身在云计算领域的腾讯云算是晚入者,比阿里晚了5年多;他需要一个战略点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力。马化腾在“云+未来”的一个峰会上说:“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的第一要素就是云;云计算列为在腾讯未来关注的四件大事之一;所以说云计算在腾讯的战略版图中地位重要。虽然起步晚,但是腾讯在深圳、四川、贵州大概20多个省市,落地“互联网+”政策;他对厦门政务云不惜代价也是其战略之一。
五、初始中标价格非常低,未来的话会不会有其他的收费模式或盈利模式?
未来有多重收费模式和变现空间:
1>卖服务:今年是1分钱中标;但是今年中标的标数里采购量是400台虚拟机。政府如果发展全迁云400台肯定不够,所以在今年有可能会超出400台的需求;超出部分肯会收费。或是明年服务到期之后,他可以继续进行收费;而不是建一个别的云替代它。在标书中,腾讯在政务云服务的虚拟机的价格比腾讯公有云的价格高很多。目前公有云的最大一个因素是价格战,全年阿里17次下调价格,阿里云降价意味着腾讯云也得跟着降;而腾讯做政务云则不需要跟着降价,从而保证后续的一个持续的盈利。
2>政务大数据:将来是一个盈利的蓝海,如果将来所有的数据都存在阿里云上又能开放给腾讯,那这些数据的价值本身就会远高于建设成本。
3>后续生态建设:在国家政务云公共平台标准中,政务云提供的服务有8类;这次招标只是基础设施部分。支撑软件的服务(提供数据库服务)没有采购;包括应用、迁移的服务都没有考虑。但是可以想象,腾讯云中标了基础设施以后,支撑软件的服务理所当然可以进来。还有一点:阿里可以把自身的一些服务引入云平台,例如以前给12306购票做网站,一期项目也不收钱;但是12306现在是阿里云的一个很大的客户;同时所有铁道的购票系统线上线下都会用到支付宝;同理微信支付也可以加入政务云。
4>智慧城市:中国现在很多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数据中心将会是智慧城市的大脑。同时中国大部分智慧城市是政府主导,所以如果能占领政务云的市场的话,那对将来智慧城市具有先发的优势。
5>其他方面:例如品牌,腾讯因为进入行业比较晚,所以需要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为后续拓展政务云提供基础;还有行业经验,政务云和普通的公有云不同,政务云有自己的功能,安全的标准;通过这个政务云的建设,腾讯可以为自己积累很好的经验;为在其他项目中来建设做好基础。
六、对低价竞标未来趋势的看法?
低价甚至免费中标不具有普遍化趋势。首先政务云的建设不像滴滴打车或OFO的突然爆发的形式;政务云建设从11年开始试点,15-16年开始规模建设。大部分省市的政务云已经完善(狭义的政务云);既然大部分已经建设了,那这种项目就不会特别多。所以低价竞标取决于企业还有没有更好的推广模式,现在建设的模式基本是自建为主,能不能有更好的模式驱动已经建好的政务云迁到你的云上,这会限制市场规模。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政府的空间差不多饱和;但是税务、海关、社保、教育、金融等行业体量较大,在这些方面还有一些机会。
同时招投标有法律法规,我国的政府采购法、招投标实施的条例,规定了政府采购必须有偿,投标报价不能低于成本价;有些规定还说投标报价不能低于成本价,否则应当场否决。腾讯的中标,中国移动在温州的一元中标、以及上海的0元中标,其实存在法律风险。现在的项目的质疑声音多,或许是某些行政手段压住了,但是风险非常高。
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腾讯低价中标想要有卡位优势;但在很多地方比如贵州,其实是有两家在同时竞争(阿里和华为);在北京也是两家竞争(太极和金山);服务商不是唯一的,省市为了平衡会引入两家,打破之前说的卡位说法,择优选择,导致了低价并不一定能卡位。
七、互联网政务云平台的主要架构?
政府方面要求采购的云服务要在本地政府的机房里来建设,给予专用的区域。一般不会从阿里云的公有云里劈出一块来。比如济南是浪潮建设的,山东省政府要求它放到山东的机房;北京市也要求建设到自己的机房,厦门建设也是。所以重点是厂商要将公有云的软件平台,再重新在政府这布置一套。
然后是政务专网和内网的问题:政府的专网是历史遗留问题,最早的时候有很多政府专网,14年之后国办发了文件要求所有的专网逐渐取消,其中的内容向两方面迁移:不涉密的,迁移到政务外网,腾讯这次中标的就是政务外网。对于涉密的则要迁移到政务内网。涉密网有严格的涉密资质,在中国只有几家可以做;这部分所有的公有云的厂商是不能参与的。对于专网来说是逐渐要取消的,最后保留专网的只有税务、海关、公安,其他的全部迁移。所以各大厂商竞争的市场仅限于外网的云平台。
【Q&A环节】
Q:当前政务云由项目建设转变为按服务收费的模式,政府接受程度如何?有没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A:这是必然的趋势,工信部、网信办从11年开始推动这个事情,就是以采购服务的目标去努力;也发布了一些计费计价的标准。同时还将政府项目部门进行剥离,以前政务云自建自用,剥离成建设方、使用方、监管单位。这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努力,所以采购服务是必然的趋势。
Q:政务云15-16年是建设高峰,其中大部分是政府自建,后续转为购买服务的模式,其未来的扩展空间是否有限?
A:从狭义的政务云来讲,新建的空间比较有限;但是可扩展空间很大,例如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心的建设,智慧城市数据有一些不能放到目前的政务云中。
Q:智慧城市已经被很多厂商进行圈地,圈地之后他对采购云服务是否有决定权?
A:是有一定的决定权的,现在许多的模式是PPP模式,企业自己投资更希望自己选择;有自建能力的圈地厂商自己会建设,没有的话,会进行采购。
Q:腾讯云1分钱中标,对市场份额的影响程度?
A:未来广义的政务云市场也会大概率走向寡头垄断,因为阿里、腾讯、华为、曙光,他们运作是直接和省市政府谈,自上而下签署战略协议;对于集成商而言这种模式会比较少。对于集成商而言,政府独立投资建设运营对集成商的依赖比较大,但是这种项目会越来越少;目前竞争形势对于集成商而言不容乐观。
Q:请介绍一下传统的IT服务厂商、云计算厂商、互联网厂商各自的竞争优势?
A:1)、传统的IT厂商,前期参与的主要模式是政府自投资建设的模式。比如华为、华三、曙光、浪潮是在为政务云提供ICT基础平台设计的厂商。他们的优势是对于自身的设备的理解、控制、云平台的开发,是被集成的角色。
2)、云计算厂商(云服务商),像万国数据或者国裕数据;优势是对于技术的把握,同时配合集成商共同完成项目,是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大部分项目的主要提供者;因为政府既然是独立投资建设的话,是不会采购大型云服务厂商的资源的。这类厂商具有区域性,例如黑龙江的国裕数据,和政府关系非常好,能拿到全省的业务,得到政策支持会鼓励或要求把业务迁上来;这种厂商业务会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内。
3)、最大的竞争是公有云的服务商,例如阿里、腾讯、金山,他们大规模投资云服务,不仅是政务云,同时在教育、金融、海关等也有涉及。
4)、至于传统的IT服务厂商,后续的重点可能会是给云服务厂商打工,例如三大运营商提供的公有云,背后是由IT服务厂商提供支持,而不是自己开发。相较于云服务厂商来说,传统IT服务厂商会比较被动。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