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T客汇 杨丽
3月29日,云服务商UCloud CEO季昕华宣布公司获得9.6亿元D轮融资,本次融资由元禾控股和中金甲子共同投资。
目前,市场中主流IaaS云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基本覆盖了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大板块,同时,围绕底层基础架构向上延伸出了数据库、互利网中间件、云通信、监测与管控等产品。随着产业的不断细化和成熟,无论在私有云、公有云还是混合云、行业云领域,都有大大小小的玩家陆续入场。
典型的有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背靠自身丰富资源,意在云计算领域大展拳脚,割据天下。当然,随着云计算红利的到来,还有一批“没资源”的创业公司也纷至沓来,在游戏领域深耕多年的UCloud便是其中之一。
2012年是手游行业的爆发初期,大批游戏公司纷纷涌现,在UCloud创始人兼CEO季昕华看来,这些公司大部分体量小,不愿意花大价钱购买服务器。此外,游戏增长极具爆发性,对服务器的需求容易暴涨,加之社交、O2O等市场容量大的行业或多或少存在垄断现象,这都决定了UCloud选择为游戏公司搭建云服务切入市场。经过5年的发展,已累积为近5万余家企业级客户提供服务。
2016年1月,UCloud与美国私有云服务提供商Mirantis合资成立开始商业化运营,进军国内私有云市场,如银行、政府机构。
2017年1月,UCloud在台湾、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兰克福、华盛顿新增6个海外数据中心,目前海外数据中心总量已增至17个。
从历年收入上讲,UCloud企业盈利在逐年快速上升,从2012年起的年收入100万元,到2013年的月收入100万元,再到2015年初的日收入100万元,UCloud跨过了三个“1”,根据此前UCloud创始人兼COO华琨在2015年6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所透露出的含糊数字:“公司目前拥有2万家企业用户,年收入达到几亿元。”那么目前近5万家的企业用户,其营收上很有可能增长至少一倍以上。
虽说游戏催生了UCloud在云计算领域的成功,完美夺得游戏领域的近半壁江山,但这个领域同样有布局多年的巨头阿里云、腾讯云。想要血拼到底,UCloud又有几分把握呢?
第一, 资本助力稍显薄弱,技术提升步伐有待加快。
从IaaS企业级服务供应商的发展路径上看,第一阶段,打磨产品、构建团队;第二阶段,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实现产品布局、架构升级;第三阶段,商业模式得到验证,或实现盈利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围绕技术优势不断投资,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崛起。
2013年,UCloud获得DCM和贝塔斯曼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4年获君联资本、贝塔斯曼领投,DCM跟投的B轮融资,到2015年获得君联资本领投的近1亿美元C轮融资。截止目前,两年的发展UCloud未再进行下一轮融资,相比之下,阿里云、腾讯云则近两年巨资注入不断。(笔者发稿后,3月29日,UCloud宣布获得元禾控股和中金甲子共同投资的9.6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此前已完成VIE架构拆除。)
融不融资可能还需看企业经营状况等多方面维度评判,但借助资本的力量必然直接带给企业产品技术上的快速提升。这对于要求迭代能力强、重视用户体验的企业级厂商可能致命弱项。
二是,从游戏向其他领域拓展,商业模式需验证,技术、团队、运营需补强。
从业务轨迹上看,UCloud在2013年从游戏领域切入,2014年探索教育行业,2015年开始服务O2O企业,2016年则重点向泛娱乐(视频、点播)、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领域延伸。在季昕华看来,紧随行业趋势为UCloud带来客户资源的风口,业务拓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品牌认知度如何提升,商业模式是否可复制,技术、团队、运营如何保持同样跟进,对于资源积累不足的UCloud而言就有些吃力。
拓展新行业,原有产品则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新客户需求,先通过非产品化的方式解决问题,再在共同的矛盾点上将服务产品化。为了在一个平台上满足不同的行业需求,UCloud采用“搭积木”的模式,让客户根据自身特性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积木”进行组合。
此外,每进入一个行业,都需要开发新的产品线,销售团队也需要适应新的节奏。
三是,联合ISV成惯用手段,生态布局比拼靠资源。
企业开发者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要求IaaS云供应商必然跟更多的合作伙伴组团搭建生态链,联合ISV和SI等第三方用户建立在自己的云平台上成为各大厂商的惯用手段。
季昕华曾表示,UCloud希望将ISV、SI、咨询公司、第三方应用、创业公司聚合起来,纳入到自身的生态体系,实现共生共赢。如“+U计划”可联合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及咨询公司搬上云端;“U市场”是一款云应用商店,通过第三方应用提供一站式服务; “UEP企业成长计划”则在自身生态上为创业者提供服务、流量、人才、资金等需求对接。
相比之下,阿里云基于电商平台搭建用户生态圈,并有意在全球市场布局,不仅要联合海外当地的ISV和SI,为海外客户向阿里云迁移,还要联合国内的ISV共同组团出海。当然,这也说明涉及数据安全合规、政府政策或行业合规等问题时,企业也更希望在将核心业务流放在国内云厂商提供的平台上。
对标阿里云,UCloud在营收体量上还相差较远,而受“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影响,未来云计算市场必然会掌握在少数派的手中,那谁又有机会跻身前列,拔得头筹呢?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