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业务增长24%但同比增速下滑 遇到什么难解的题?
2321
2016-05-31 19:01
文章摘要:在华为2014年度业绩公告中,2014年全年收入近460亿美元,消费业务BG收入达到118亿美元,增长近30%。企业业务BG收入是31亿美元,增长24%。
但如果从华为2011年将企业业务BG独立出来开始计算,2012年营收19亿美元,2013年营收超过25亿美元,增长超过32%,今年的增速则是下降的。而实现到2017年企业业务营收超过百亿美元的
在华为2014年度业绩公告中,2014年全年收入近460亿美元,消费业务BG收入达到118亿美元,增长近30%。企业业务BG收入是31亿美元,增长24%。

但如果从华为2011年将企业业务BG独立出来开始计算,2012年营收19亿美元,2013年营收超过25亿美元,增长超过32%,今年的增速则是下降的。而实现到2017年企业业务营收超过百亿美元的目标,这样的增长速度是很难的。
正如华为的轮值CEO徐直军说过的:“如果没有云计算的出现,华为不会投资IT。”既然华为进入企业IT市场有云计算这样的机遇,又一直很努力,但为什么没有能够达到预期,三年多过去了,是时候应该反思一下了。
产品与技术问题?
如果说华为在产品和技术上遇到困难,相信很多人会吃惊的。据悉,华为在企业产品研发上投入在不断增长,据悉高达近10亿美元。
作为新进入者,华为是没有包袱的,发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非常全面,从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架构SD-DC2、SDN网络技术Cloud Fabric、FusionServer服务器、OceanStor存储到ManageOne数据中心统一管理软件,拥抱开源OpenStack发布的华为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和开放的大数据平台FusionInsight等。
上面这些产品和技术的先进性,以华为的实力不会有问题。但在这个基本上都是虎口夺食的竞争市场中,醋哥想问的是,这些先进产品与技术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华为同竞争对手相比,差异化的价值是什么,这更关键。
比如降低数据中心的PUE,华为提出的是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可以降低,可是其他企业也可以降低。但在存储产品上,华为的OceanOS存储操作系统,打破对高端、低端产品的分割,全覆盖管理从高端到低端的产品,让用户不必再思考是SAN、 NAS、SSD和HDD等,极大降低了管理难度和成本。这才是真正让用户感觉到了差异化的价值。
其他产品与方案都有类似问题,不再举例。
营销问题?
如果说是营销问题,以华为强大的渠道和市场营销团队,也是会让人感到不会出问题的。企业用户非常理性,通常只选最适合自己的,营销不光是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展示,是要理解企业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在市场营销层面,要考虑给用户带来的业务价值的“心智”认知是什么?
从目前国内这个市场营销层面来看,浪潮充分利用“棱镜门”和“国产化”以及“去IOE”为关键词,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市场活动,并通过“I2I”、“K迁工程”以及吸引IBM服务器人才到浪潮的系列市场炒作,让用户重新认知浪潮。
其实背后的实质是因为IBM在服务器领域包括X86服务器有专业、稳定及了解行业客户的认知,这些活动都引起了不少的反响。现在,联想也在强调全面继承了IBM的X86衣钵,当然只是联想营销的一个关键点。
举个例子,比如天天宣传和SAP的hana在一起,那么华为服务器与云平台和Hana在一起,与其他厂商相比有什么优势。客户看oracle exadata优势,是其他厂商加速不如Oracle家的硬件加速快,因为Oracle数据库是自家的,可以在软件层面直接调用硬件层,就象华为的MATE7手机和P7手机一样,芯片是华为的,就可以把一些功能放到芯片中,速度快还能节省电。
客户价值最重要,虽然华为不能借用“国产化”和“去IOE”,但目前急需要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在客户中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的价值特征。
真正与客户在一起
企业级市场用户需要是价值,真正与客户在一起才重要。目前从产品、技术与营销层面,并没有感受到通过价值点来打动用户,比如当年SAP提出的最佳实践口号,切中用户要害,虽然现在已经没有最佳实践可以借鉴,但当年的营销到现在依然产生影响。
与醋哥持相近观点的,还有客户,如中国CIO圈中的大咖,国药集团CIO雷万云博士对于华为的这一情况,在朋友圈说到,“不理解企业,云计算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业务模式。”直切要害。
华为虽然很努力,但还要放低心态。
华为需要更加努力。也不需要太担心,因为这是一场长跑。
另外,华为还面临着重要的强手,在国际上惠普、戴尔、IBM、联想,在大本营中国还面临着浪潮着的强劲挑战。尤其是浪潮玩的风声水起,目前浪潮股票正停牌筹划了不少事,又是股权激励,又是收购,又是增发。有什么动向,请看醋哥下一篇有关浪潮文章分析。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