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圈与数据平台,阿里云能否决胜2016?
3429
2016-05-31 19:12
文章摘要:  “以后谈‘云计算’可以把前面的‘云’字去掉了,‘计算’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理解,‘计算’已经到达一个不再需要让人考虑成本,只要专注创新的阶段”   “对于生态与伙伴,要消除’技术门派’,当技术真正融合的时候,用户是不需要去选择技术的,而是让服务直接触达用户,这才是整个生态的价值,这也是云计算让越


  “以后谈‘云计算’可以把前面的‘云’字去掉了,‘计算’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理解,‘计算’已经到达一个不再需要让人考虑成本,只要专注创新的阶段”




  “对于生态与伙伴,要消除’技术门派’,当技术真正融合的时候,用户是不需要去选择技术的,而是让服务直接触达用户,这才是整个生态的价值,这也是云计算让越来越多的伙伴联结在一起的价值。”




  第一段是阿里巴巴集团CTO王坚博士回顾云计算发展时谈的一段原话,第二段是阿里云资深总监李津在谈生态圈建设说的一段原话,讲话都发生在1月20日上海阿里云栖大会上。醋哥深表赞同。




  在本次大会上,阿里云不仅一口气发布了20款与数据有关的产品,而且并与众多类型的生态伙伴进行战略签约。那么,这20款到底是什么样的数据产品?对阿里云有何意义?阿里云作了这么多产品,生态圈该如何玩?为什么醋哥在文章标题中有“阿里云能否决胜2016”这样的字眼?一起来看。




  阿里云的生态圈与伙伴建设




  这话题太火,先说。醋哥的几个体会是,一是思维与格局、二是落地与深度,三是混合云。




  在前两个方面,醋哥认为李津演讲时的另外三段话可以表达。




  一是“首先,市场上去拥抱云计算的所有人,即是客户也是用户,更是朋友。今天的阿里云没有敌人,如果人为的要去划分的,不仅圈定自己,也圈定了别人,这是不对的。”




  二是“能够达成合作,是看到了合作伙伴在所在领域的贡献和优势,不是滥竽充数,是真正能够为客户解决问题。”




  三是“云计算要贴近于用户,技术创新多种多样,但是服务质量要连接到用户那里去,所有这些提供服务的人其实都是朋友。最终,希望让这些服务触达到用户,让用户感受到云计算,并且接受这些服务。”




  是不是有点“不拘一格来合作”的感觉,而且多次谈到“朋友”这个词,说明商业只有永远的利益和用户。




  对于混合云,则是阿里云与伙伴掘金的重点市场。据IDC预计,到2016年,将有65%的亚太区域企业转向混合云架构,混合云全球市场从2014年的250亿美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840亿美元。




  所以,在本次活动上,阿里云与九州云签署战略合作,就是与OpenStack领域的第三方公司开放的信号。OpenStack是开源,阿里云的技术更多是自主研发的技术,好像水火不容,但阿里云与九州云的合作,不只让业内人士感到吃惊,也让大家看到了阿里云对于技术的一种态度。




  本次合作是通过搭建混合云架构,将企业内部私有云与公有云打通,真正让用户享受公有云海量的计算能力,同时也能够输出企业自己私有云的计算能力。这也是继不久前刚与传统IDC厂商万国数据达成混合云合作后的又一案例。




  在其他众多合作签约中,还有一个重要战略合作签约是阿里云与英伟达公司,英伟达芯片在图形处理与科技计算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双方将在HPC领域,推动比如在电视、广播等更好的渲染云计算服务。




  这些合作行动也符合前述阿里云的生态战略与策略。而且醋哥认为,对于目前众多的生态与伙伴的合作活动,搞成营销的越少越好,有实际价值的越多越好,落地的越多越好。




  20个数据产品到底是什么




  要想了解这些数据产品到底是谁,先看一个基于云计算PaaS平台上的大数据框架,与大数据处理相关的主要由8个重要部分组成:文件系统、数据存储、资源管理器、资源协调器、数据计算的框架与对应的引擎、数据集成工具、数据分析工具、数据操作框架。如下图所示,很多人应用见过此图,醋哥稍作修改,点击可看大图。










  对于阿里云,这次首批亮相的20款产品,全都发布在一个名字叫作“数加”的一站式大数据平台上,未来所有数据产品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今天,醋哥将产品按前述框架分类并重点介绍几款重量级产品。




  首先是Datahub,属于数据集成部分的数据采集摄取工具,可为用户提供实时数据的发布和订阅功能。同时,写入的数据可直接进行流式数据处理,也可参与后续的离线作业计算。Datahub与图中所示的主流插件和客户端保持高度兼容。




  再下来就是数据计算引擎的产品,在这里多说几句,这块是数据处理计算平台的核心,虽然有5类细分引擎,但常用的主要还是三类,包括:复杂的批量数据处理(batch data processing),通常要求时间跨度在数十分钟到数小时之间;基于历史数据的交互式查询(interactive query),通常要求时间跨度在数十秒到数分钟之间;基于实时数据流的数据处理(streaming data processing),通常要求时间跨度在数百毫秒到数秒之间。




  本次发布的MaxCompute(原ODPS)数据产品属于批量数据处理;StreamCompute数据产品流式数据处理。对于分析型数据库Analytic DB,阿里云放到了数据计算框架,但按醋哥提供的表,应该属于数据分析的工具,与Hive类似。




  其他则属于数据开发与集成等操作框架及其工具中,比较多而且有交叉,包括了数据集成、数据开发、调度系统、数据管理、运维视屏、数据质量、任务监控等;同时也包括了:机器人学习、规则引擎、推荐引擎、文字识别OCR产品,智能语音交互产品,郡县图治等产品。




  发布这么多数据产品,也符合醋哥在《中国云计算的五大发展趋势》文章中预期的,在2016年“PaaS平台,尤其是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将成决定胜负的核心竞争力”。




  但请注意,这次发布的产品仍然非常丰富,但都集中在数据计算引擎或数据计算框架以及之上的部分。这是什么呢?




  因为,虽然2015年阿里云在基于飞天系统之上的数据存储等产品方面已经获得领先且初获成功,但包括运营商、传统IDC等其他各类云计算都开始纷纷提供数据存储类的产品,阿里云必须继续快速奔跑。所以,在数据存储产品的基础上,如果阿里云在数据计算及数据应用类产品方面再获得成功,那么,将一举奠定阿里云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地位。这也是醋哥为什么说2016是阿里云的决胜年了。




  另外,如果大家对于PaaS层尤其是数据处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的威力没有感受,可以看看在美国AWS的最大竞争对手为是什么微软的Azure了,而不是其他供应商。




  写到这儿,想起前几天有人介绍的KK写的新书《必然》,大意是沿着时间轴倒回10年前看现在,仍然能够发生的就叫必然。所以,无所不在的通信是必然,但iPhone(苹果)手机不是;有全球连接的网络是必然,但Internet(因特奈特)不是。这时,就要看到下一步发展的必然是什么,然后用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在必然里创造成功的偶然。




  套用一下,如果时间轴回到10年前看现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是必然,阿里云不是;但,阿里云正用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的智慧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必然里创造成功的偶然。




  相信他们的2016。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