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BI采用率越高 物联网的成功就越大
10929
2017-11-15 18:18
文章摘要:其中许多的见解都来自于咨询服务公司Dresner Advisory Services发布的年度报告《2017年IoT智慧智能集群系列调研》。该研究将物联网定义为物理对象或“物”的网络,嵌入电子、

编译:T客汇 Sunshine

作者:Louis Columbus

  • 制造业、咨询服务业、商业服务以及分销和物流是IoT应用最广泛的四大行业。

  • 智能定位、流媒体数据分析和认知BI是物联网应用最有价值的三个体现。

  • BI的采用越高,IoT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 53%的受访者说,物联网是可有可无的,只有不到15%的人认为它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许多的见解都来自于咨询服务公司Dresner Advisory Services发布的年度报告《2017年IoT智慧智能集群系列调研》。该研究将物联网定义为物理对象或“物”的网络,嵌入电子、软件、传感器和连接,以使对象能够收集和交换数据。该研究还考察了关键的相关技术,如智能定位、终端用户数据预处理、云计算、高级预测分析和大数据分析。有关研究方法的详情,请参阅本报告第11页。对于2018年的物联网发展的预测,请参见Gil Press的文章《2018年对物联网(IoT)的10个预测》。

“尽管还为时尚早,但我们认为这是该行业的一个决定性话题。IoT智能,即理解和利用物联网数据的手段,同样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将提升关键技术,如智能定位、先进和预测性分析,以及大数据,”Dresner咨询服务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研究官Howard Dresner说。

这项研究的关键结论包括以下几点:

  • 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BICC)、研发、营销和战略规划是最有可能体现物联网重要性的部门。而物联网在财务部的体现则是最不明显的。研究还发现,销售分析应用越来越依赖物联网技术作为其核心应用平台的基础组件。

    2.jpg

  • 制造业、咨询服务业、商业服务和分销/物流是物联网行业的领导者。相反,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则是最不可能把物联网计划纳入重点项目的地方。IoT的早期采用者通常以明确的收入和竞争优势为目标来调动其积极性。制造业、咨询服务业、商业服务和分销/物流是具有挑战性、竞争性的行业,在这些行业,收入增长往往很难实现。而IoT在这些行业中得以推行来自于它能够迅速增长收入和提高竞争力的优势。

    3.jpg

  • IoT的支持者或早期采用者认为,位置智能、流数据分析和认知BI能够带来最大的商业效益。相反,IoT早期的采用者并未期望能从该数据仓库中获益。与之前的研究相一致,被调查者和IoT的先行者都把报告和仪表盘放在首位。早期采用者也看到了其可视化和最终用户自助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4.jpg

  • BICC,制造和供应链是企业中BI和IoT应用最强大的催化剂。在下面的图表中,BI应用的12个功能驱动程序中,BI所处的级别越高,就越有可能基于区域的特定需求提供不同的价值。营销、销售和战略规划板块也是IoT拥护者或早期采用者的强大驱动力所在。

    5.jpg

  • IoT的早期采用者依靠不断增长的收入和日益增长的竞争优势作为推动IoT项目成功的两个主要目标。最成功的“物联网”倡导者或早期采用者,首先从收入增长方面来宣传物联网计划的许多好处。当BI越来越普及,IoT的早期应用者更有可能看到并促进更好决策的价值,提高运营效率,提高竞争优势,增加收入,并增强客户服务,这些为IoT计划的成功推行奠定了基础。

    6.jpg

  • 高级和预测分析应用程序最广泛的特性包括回归模型、材料统计功能和层次聚类。超过90%的受访者说,这三个主要特征在日常使用分析方面“有些重要”。地理空间分析(与映射、人口、人口统计和其他网络生成数据高度相关)、推荐引擎、贝叶斯方法和自动特征选择是未来人们最需要IoT具备的一系列特征。

    7.jpg

  • 74%的IoT先行者表示,智能定位是至关重要,或者说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所有调研的样本中,只有26%与其同等重要。基于IoT的智能定位最有前景的一个用例是它有可能简化高度管制的制造业的可追溯性和供应链的遵从性工作流程。预计在2018年,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供应商将推出新的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将利用IoT的位置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简化可追溯性和供应链合规程序。

8.jpg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