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人治,飞书法治,微信无为而治
20039
2020-07-13 15:50    文章来源:Four Heads
文章摘要:国内疫情终于缓和,人们逐渐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0.引子

国内疫情终于缓和,人们逐渐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对于互联网行业,疫情的残酷却也带来了些许机遇,例如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如果没有这次疫情,大家无法意识到远程办公的效率也能如此之高,视频会议也不会降低沟通质量。

其实本文标题就是核心论点,至于为什么,以及几款产品未来如何发展,在下文中我会详细分析。


1.令人诧异的数据

我最早关心起这个话题源于一条微博,援引了App Annie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远程办公应用在节后复工期间都有爆发性增长。

钉钉人治,飞书法治,微信无为而治


为什么数据是这样的?拆解后得到两个具体疑问:1.为什么钉钉比企业微信增长高;2.为什么飞书比钉钉增长还要高?(这里排除以视频会议为主的ZOOM,不作分析)

问题1,可以从一则新闻中找到部分解答:钉钉被在家上网课的学生们集体打1星。可见其相当多的增量来源于网课场景,几个老师带上一班学生及家长,想不爆发都难。

钉钉人治,飞书法治,微信无为而治


问题2的解答,目前我收集到的信息,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因为飞书原本的基数小,疫情成为了催化剂,让原本低调的飞书乘着风口起飞快速爬升。

问题1只是得到了一个粗浅的解答,继续深挖会引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钉钉能够在教育市场吃得开?这里我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并引出本文的核心论点:办公协同产品的调性。


2.人治的钉钉

教育场景下包含了3个主要角色:老师,学生,家长。在这个角色体系下,老师和家长是绝对权威方,学生是遵从方,且权威方的目标高度一致,即“提高学生成绩”。因此,教育场景中,需要的是学生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上网课的学生不是在听课就是在签到,隔离在家时刻被家长和老师监督。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大有裨益,但这个场景和角色体系下,就是简化版的“人治”。

回到社会场景中,企业的运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领导的绝对威权,另一类是扁平团队的互利共生互相成就。前者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制造业工厂;后者大多是智力密集型企业,比如互联网公司。从数据可以看出,钉钉目前覆盖企业的运作方式大多是前者,也就是重领导权威,要求员工服从。当然,这种服从并不总是意味着落后或对人性的压抑,而是出于技术规范、安全、行业特色等一系列考量。总之,在这些传统行业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人治”模式的应用。

这里要说明的是,数据中虽然有近1/4的是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但有相当多的是阿里的生态企业或关联公司。

钉钉人治,飞书法治,微信无为而治


接下来把目光聚焦到钉钉的产品基因,基因由决策人及其研发团队塑造。钉钉的CEO“无招”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想必互联网圈的人多少都对他有了解。这里重点提一下“无招”毕业后的经历,作为马云亲手带的阿里第一个实习生,毕业后在日企工作11年后回到阿里。大家知道日本的企业文化中充斥了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相信这对“无招”的职业观念和管理风格都有巨大的塑造定型作用,也直接影响到了钉钉的产品基因,深深地打上了“人治”的烙印。

产品基因,阿里生态中的企业类型,疫情下的在线教育,共同塑造了一个“人治”的钉钉。“人治”的理念最终会落地在产品设计中。“Ding一下”,这曾是钉钉早期推广的核心卖点,它覆盖了诸多场景有着各种形态,但是其目的非常明确:使命必达。但使命必达在应用到现实的结果,却是老板不让员工“装死”,员工可以随时服从于老板的威权。当老板发现“Ding一下”一呼百应屡试不爽,便会不由自主地滥用权力享受统治的快感,把原本不太重要的信息也“Ding一下”,给员工造成了莫大的压力,打乱原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钉钉并没有做到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反而提供了另一种工作挤占生活的方式。

在此强调,我并没有反对“人治”。当“人治”中的领导者具备可靠、可信、充满智慧等等品质时(像柏拉图的乌托邦中那样),这是一种极为高效的管理和运作方式。


3.法治的飞书

讨论完钉钉的调性,接下来看一下增长最靓的仔,飞书(即Lark)。为什么我给飞书的调性定义为“法治”呢?

在《社会性动物》等心理学著作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人类极度吝啬于认知。人类利用经验和规律,将一系列人事物归类,降低处理信息和决策所消耗的精力,从而能够做更多、更重要和更有价值的事情。这种归类产生了广义的“法”,即方法论。换个容易理解的描述,方法论的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此我给出的论点可以翻译为:飞书为效率而生。提高效率相比钉钉的“使命必达”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是因为,当使命必达成为每个企业的基本要求时,更高的效率会促使企业达成更高的使命和目标,让企业更强大。

此前飞书在国内十分低调极少推广,大多数人对名不见经传的飞书不甚了解,也缺乏公开数据,因此我们先从飞书的表象即产品设计层面入手分析。首先是飞书的官网,第一眼见到的内容无不散发着高效的气息,官网首页重点着墨于介绍飞书的高效设计,看似与竞品雷同的聊天、在线文档等功能,融入了无数研发团队对效率的理解和思考。比如在线文档中,除了基础的协同编辑外,成员可以插入如PPT、Word等其他类型文档、视频等产出物,还可以基于文档的部分内容进行IM沟通讨论,如果团队善加利用,在线文档其实可以作为轻量级的团队WiKi,帮助团队更好地沉淀知识。

钉钉人治,飞书法治,微信无为而治


飞书的产品设计理念中,可以看到无数为团队提供“信息透明”的亮点,旨在消除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差,从而形成更好的决策和产出。这非常符合《原则》一书中的核心观点——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只有信息足够透明,开放的头脑才能求真并做出最好的决策和产出。这也印证了国内非常多自媒体团队选用飞书的理由,创意工作者通过开放的头脑接纳处理足够大量的信息,催生出了无数优异的内容。相信飞书在创意工作者市场中也会越走越远。

钉钉人治,飞书法治,微信无为而治


飞书的产品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特点,组织架构这种企业最常见的管理体系反而被淡化。在字节跳动内部的飞书中,绝大多数员工无法直接查看自己公司任何团队的上下级关系,而且也看不到人们的Title或职级。这促成了一个非常平等的沟通风气,大家专心谈事情,精力聚焦于自己的立场、对对方的期望和对结果的预期,压根不用在乎对方是个什么级别的人。反观腾讯的内部,看Title说话蔚然成风,面对领导谨小慎微,面对小兵指点江山,一篇篇精致编排的PPT包装着空泛的思想,人们总是耗费大量精力在“换面具”这件事上。

决定企业或团队协同效率更根本的因素是整体风气和做事方式,飞书通过“淡化职级”做到了扁平化,让人们的精力聚焦在事情本身,这正是张一鸣所提倡的字节跳动公司整体“效率至上”风气的具体体现,这个风气贯穿了字节跳动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出海最成功的内容公司,其对内容相关的算法精益求精,节省了大量运营人力,尤其是懂各国风土人情的本土化的运营人力。单凭算法,不仅能节省天量的人力成本,更能保持这个面向全球的企业内部极高的沟通协作效率。至于字节跳动的组织架构特色,比如中台部门,其实都是在这种“效率至上”风气下的自然产物。

总之,飞书正在尝试通过工具集实现“信息透明”,满足不同类型的团队高效协同;同时飞书团队也在不断探索前所未有的产品形态,不断尝试消除信息孤岛持续突破效率上限。这些优秀的工具集的本质是高效协同的方法论,即飞书的“法治”。

这里引用《原则》中的插图,飞书可以看做是这个图的具体实现。

钉钉人治,飞书法治,微信无为而治



4.无为而治的微信

腾讯系的远程办公,要先从人人都有的微信说起。作为目前腾讯的“核”,微信充当了腾讯内部各种IM的引领者,或者说是“精神导师”,大家都渴望复制其成功,无论是企业微信、QQ、专注客服的企点、已死的TIM和已死的RTX。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按现代的解读,并不是提倡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去过多干预,充分发挥民间创造力,实现最终价值。这也正是2018年微信公开课的主题:“有所为,有所不为”。

钉钉人治,飞书法治,微信无为而治


微信为什么要无为而治?根本原因很简单:大而全的关系链。我国作为产业齐全的大国,微信又覆盖了我国几乎全部劳动人口,意味着微信的关系链中充满了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各种角色和复杂关系,而且这部分人群的绝对数量不会小。大而全的关系链其实是微信的包袱,注定了微信无法满足所有人群的喜好和需求,只能选择“无为而治”,利用庞大的关系链做好“连接”,充分发挥民间力量满足各种角色的需求。微信是个无为而治的连接器,在这个理念下催生了帐号体系、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搜一搜等等产品能力,进而形成了壁垒高筑的微信生态。

反观十余年前的QQ,作为微信的前辈,在如日中天时走到了无为而治的反面——能为的都为。它靠不断给自身增加功能,努力讨好各类人群满足他们的需求,最终变得巨大而臃肿,用户怨声载道。虽然如此,这背后其实体现了腾讯公司的意志,腾讯依靠QQ的粘性和流量赚得盆满钵满。直到移动互联网井喷前夕的3Q大战,促使Pony反思,也让腾讯抓住了宝贵的移动互联网船票。现如今的QQ,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走上了和微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主打年轻人社交而且玩得风生水起,也是一种成功的进化。

TIM的口碑曾经火爆一时,孵化于QQ团队,可惜生不逢时。TIM使用流畅界面清爽,虽然讨好了办公人群,却身处QQ战略转型的夹缝之中:一边是大刀阔斧砍掉了已有的商业化流量入口,另一边是QQ转型年轻人社交的前夕。两头不讨好的TIM没有生路,也使当时的SNG错失了协同办公的机会。

企业微信,作为目前腾讯力推的协同办公“正牌”,同样出自张小龙旗下的WXG,并和微信打通了部分关系链——这不就是当年QQ和TIM的翻版么?微信无为而治深耕连接,企业微信继承了无为而治的风格,仅凭传统toB的打法,从企业主自上而下推进,但是没有独立关系链的它,无非是让一个微信用户在企业微信中换个身份而已。现在的企业微信更像是微信的附庸,走不出独立行情,也就没有什么产品调性可言。企业微信靠什么才能成为真正的连接器呢?下文会进一步分析。

因此,腾讯系的远程办公产品,目前的中坚力量还是微信,而微信的调性就是“无为而治”。

至于另外两款腾讯系产品,企点严格意义上不算是团队协作型的产品,RTX年久失修早已淘汰,这两款产品就不在此文展开讨论了。


5.协同办公的本质

为3款协同办公产品的产品定个调,就是本文的标题:钉钉人治,飞书法治,微信无为而治。

市面上众多协同产品,看起来核心功能都是IM,但这只是表象。其本质的定义,我这里给一个描述:基于企业组织架构(企业关系链)的连接器。

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定义,不妨看一款在国外市场非常成功随后被微软收购的产品:Slack。Slack看似也是消息列表、对话框和输入框的组成,但其本质是一个连接器。Slack可以接入各种第三方SaaS应用,比如日历、看板、会话机器人等等。用户通过按钮或命令行,完成对接入的各个组件的控制、使用和联动。这里补充一下,命令行的交互方式更适合欧美的IT行业,国内还是更适合固定流程的按钮操作。

钉钉人治,飞书法治,微信无为而治


微软收购Slack的目的其实很明确,通过微软生态在全球大多数企业中的无可替代性(如Windows、Office、域控等产品)为企业提供组织架构(关系链)能力,整合Slack优秀的连接器能力,形成基于企业组织架构(企业关系链)的连接器——这是一个我对协同办公本质定义的成功验证。


6.国内3款产品的未来

在明确了“基于企业组织架构(企业关系链)的连接器”这个定义后,我们回到国内市场,简单分析下这3款产品的未来。

钉钉,最大的靠山是阿里生态,意味着能够和实体产业链深度结合。如果钉钉能够满足各个产业链上下游各家企业的高效协同,相信能够捆绑更多的企业入驻。就像蚂蚁金服为供应链提供金融血液,钉钉应当为供应链提供高效协同的神经系统。实体经济关系到阿里的基本盘,更是国家的基本盘。

在说飞书之前,需要先了解企业用户的构成:使用者,决策者,影响者。使用者,直接使用功能的人,可认为是普通员工;决策者,一般是公司的老板或IT管理员,常见于大型央企和政府机构,决定着整个企业是否迁往新的协同平台;影响者,指的是标杆客户,能够为产品提供背书,影响决策。

飞书目前是3者中最缺乏关系链的产品,此前的增量更多来自于“自下而上”,从个人效率到团队效率,最后到企业效率,因此相当多的客户都是小团队小企业。若飞书想在国内市场走得更远,则需要补齐另一条腿,也就是“自上而下”,以沉淀更多企业关系链。这意味着要用传统的toB商务打法进行推广,树立大客户标杆,影响更多的企业决策者。相信字节跳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据信近期开始为飞书搭建toB方向的团队。

微信,不缺关系链,也早已成为连接器。目前微信的小程序更多聚焦于提供服务而非生产工具,而办公协同需要多种专业工具组合使用,小程序无法快速切换,更无法互相联动,用小程序生产的信息反而是一座座孤岛。况且羸弱的微信PC端,只是个IM,没有一点连接器的样子,根本无法满足重度的生产需求。

但微信毕竟不能只讨好办公用户,这个事情还是应当企业微信来做。企业微信需要树立起自己的调性,比现在更加开放,像飞书那样提供高效的协同工具,像Slack那样将工具和连接器彻底融入到产品的消息、联系人等方方面面,最终帮助人们实现工作和生活分开的终极理想。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